摘要:秋日的古都西安,再次汇聚世界的目光。随着各项议程的完成,以“聚合欧亚新动能共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期间,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合作的种子在此播撒,千年丝路起点西安以开放的胸襟,奏响了欧亚地区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崭新乐章。
9月23日拍摄的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摄)
秋日的古都西安,再次汇聚世界的目光。随着各项议程的完成,以“聚合欧亚新动能共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期间,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合作的种子在此播撒,千年丝路起点西安以开放的胸襟,奏响了欧亚地区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崭新乐章。
9月24日拍摄的丝路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会议现场。(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首席记者翟小雪 摄)
二十年历程,从西安再出发
欧亚经济论坛自2005年缘起西安,历经二十载耕耘,已从初期的区域对话平台,跃升为推动欧亚合作落地的重要引擎,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支点、中国向西开放的活力门户。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2005年,首届论坛在西安举行,搭建起中国中西部与中亚及俄罗斯地方区域经济合作平台。2007年,各参会国共同签署的《西安共识》,被公认为欧亚经济论坛务实合作的里程碑。2015年,论坛迎来重要飞跃——被正式纳入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十大平台。2023年,论坛全面聚焦落实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在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水平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欧亚经济论坛已从一颗合作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过去二十年间,论坛累计吸引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政商学界代表参会,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200余项。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论坛推动了能源、金融、交通、人文等一批千亿级重大项目落地。
在此前成果的坚实基础上,2025欧亚经济论坛进一步升级,创新构建“1+5+3+1”框架体系:即以1场开幕大会,汇聚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识;通过5大主题板块——涵盖产能合作、规则共建、人文交流、科技创新与协同治理,依托13场平行分会实现精准对接、深度赋能;同步开展3项配套活动,推动经贸互动、文化展演与智库报告协同发声;更设立1个常设智库机制,让思想交流、智慧共创“永不落幕”。
筑梦欧亚大陆,三重奏继续奏响
2025欧亚经济论坛期间,“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三重奏继续奏响,并为欧亚大陆的共同发展注入持久而澎湃的动力。
硬联通——铺一条看得见的快车道。
如今,18条国际运输干线覆盖欧亚大陆,通达欧洲220多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26条“+西欧”集结线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辐射国内主要货源地。如今,平均每80分钟就有一趟班列进出港,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钢铁驼队”行稳致远的同时,“空中丝绸之路”也焕新升级。东航西安基地系列合作项目签约落地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格鲁吉亚航空西安基地、卡麦柯斯航空西安基地揭牌,承运6条国际全货运航线,进一步强化西安国际航空枢纽通达中西亚、中东欧地区能力。
2025欧亚经济论坛期间,“陆港云平台”正式上线,旨在打通物流、贸易、监管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智慧联通的陆港生态。
软联通——修一条看不见的通途。
本届论坛期间,欧亚经济论坛智库合作机制的正式建立。该机制汇聚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旨在打造“永不落幕”的思想平台,为区域规则对接与政策协同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该机制的重要成果,《共建“一带一路”之欧亚经济观察》报告正式发布,为区域合作提供精准的学理支撑与政策参考。
此外,“秦岭工坊”职业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揭牌,将建设中国-中亚职业教育科创研究中心及海外分中心。这不仅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更是在职业教育标准互通上迈出坚实一步,为“软联通”奠定人才基础。
心联通——搭一座同呼吸的桥梁。
本届论坛框架下的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话剧《长安十二时辰》、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等共计15场次的艺术展演,自7月启幕并将持续至2026年6月,为各国代表提供了文明互鉴、深度交融的舞台。
人文合作的触角更深更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西北工业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开办分校,以及陕西在中亚地区国际友城数量增至14个,这些“牵手”合作让陕西与中亚各国人民的情谊愈发深厚。
如今,在中亚国家的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备受青睐;在西安的货架上,中亚的蜂蜜、驼奶粉也成为市民喜爱的“网红”商品。这种日益密切的民间往来与消费互动,正是“心联通”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会期有尽,合作无限
2025年9月25日,为期三天的欧亚经济论坛落下帷幕。会期虽短,但论坛所激发出的合作动能,所编织起的共赢网络,却早已超越时空限制,正向未来无限延伸。
欧亚经济论坛的二十年发展史,正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从“线段”走向“网络”的二十年。
以“钢铁驼队”、“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纽带,西安已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对外开放的前沿。18条国际运输干线、26条“+西欧”集结线路,共同织就一张覆盖欧亚的立体商贸网络。这个“国际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标志着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正加速形成。
本届论坛虽已闭幕,但合作永不落幕。走在今日的西安街头,你或许会与行色匆匆的哈萨克斯坦学者擦肩而过,或许在一场商务会谈中结识俄罗斯的企业家……这些鲜活的面孔,正是欧亚经济论坛二十年来悉心编织的合作网络中最生动的节点。这说明真正的合作已从高端的会议厅,融入日常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中。
“共行大道天地宽”,本届论坛的成果必将在整个欧亚地区焕发持久生命力。二十年的耕耘,让对话的“序章”汇聚为发展的“洪流”,共同奔向那片属于欧亚大陆的宽广天地。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