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种”剧团,死生传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2:33 1

摘要:当“天下第一跳”的惊险身姿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定格,当满堂喝彩为400余年的古老声腔响起,台州乱弹——这一曾濒临消失的非遗剧种,正以惊艳的姿态书写着重生传奇。

《活捉三郎》中的“桌上踹凳” 凌风/摄

文 | 纪晨

当“天下第一跳”的惊险身姿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定格,当满堂喝彩为400余年的古老声腔响起,台州乱弹——这一曾濒临消失的非遗剧种,正以惊艳的姿态书写着重生传奇。

浙江台州乱弹剧团,作为该剧种全国仅存的“孤种”剧团,历经解散危机、车祸重创,却也因一群艺人的坚守与基金会的助力,从田埂戏台走向国家级艺术殿堂,让观众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登国家殿堂

折子戏引满堂喝彩

《活捉三郎》剧照 凌风/摄

一方戏台,惊艳满堂。

9月8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灯光再次为一个古老剧种点亮——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携“我的台州乱弹·经典折子戏专场”晋京亮相,由新晋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鲍陈热领衔主演,尽显台州乱弹“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独特魅力。

许多观众是带着“什么是台州乱弹”的好奇走进剧场的;而戏曲圈内人,则是专为鲍陈热而来。她甫一登台,便以一段“鬼步”从台口飘移而上——尚未开腔,仅凭这一段步法,台下已有内行低声赞叹其功底扎实。

在《活捉三郎》中,鲍陈热饰演的阎惜娇是一个幽怨、深情、狠戾的女鬼。她与饰演三郎的张振星配合,要完成很多高难度的双人动作。其中最令人屏息的是被业内称为“天下第一跳”的动作:鲍陈热踮脚独立于窄桌上的椅子上,搭档从两米外突奔而来、飞身踹走椅子——就在那一刹那,她腾空跃起,又稳稳落地。整套动作惊险流畅,动作完成后,全场屏息片刻,待观众缓过神来,满堂喝彩。

《做媒》里,她化身成为俏皮灵动的少女阿英;《心·痴梦》中,她又变为亦妄亦狂的怨妇崔氏……一晚三折戏,鲍陈热没有停留在技巧层面的炫技,而是让每个角色都拥有了独立的灵魂,这正是她塑造能力最惊艳的地方——戏戏立得住,角角不重合。

《做媒》剧照 凌风/摄

《心·痴梦》剧照 凌风/摄

演出结束时,掌声如潮,鲍陈热和剧团演员们多次谢幕,观众们仍不愿散去。更有戏迷守候在演员出口,只为得到一份鲍陈热亲笔签名的节目单——这一夜,他们被台州的声腔与热忱彻底“圈粉”。

一个剧团扛起一个剧种的命运

纪实短片《我的台州乱弹》画面

作为浙江台州惟一的地方剧种,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台州乱弹,既是全国稀有的多声腔剧种,更被专家赞为“中国剧坛上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但辉煌之下,严峻现实不容忽视: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是国内仅存的该剧种专业剧团。

“目前全国有348个剧种,但专业戏曲团体只有170多个。这意味着,有上百个剧种连一个专属剧团都没有。而我们,就是台州乱弹在全国惟一的火种。”剧团团长尚文波的话语充满沉重,“一旦我们撑不下去,这个剧种就真的从世界上消失了。”

回溯历史,浙江曾有四大乱弹:浦江乱弹、绍兴乱弹、温州乱弹与台州乱弹。如今,前三者或更名、或融入其它剧种,唯有台州乱弹坚守原名,成为全国惟一以“乱弹”命名的地方剧种。艺术层面,它更是堪称“集大成者”:唱腔融合乱弹、昆曲、高腔等“七大声腔”,实现“同班合演”;表演兼具刚柔,粗犷时拳击鼓点、激越昂扬,细腻时声腔婉转、柔情暗藏;曲牌储备超300个,更有“耍牙”“双骑马”“抱瓶滑雪”等独门绝技,每一项都需艺人数十年潜心打磨。

遗憾的是,这份辉煌没能抵挡住时代浪潮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起,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影响,台州乱弹陷入发展绝境:剧团仅剩7名演员,平均年龄超50岁,行当不齐、设备破旧,多年无新戏上演,老艺人相继离世,经典剧目濒临失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曾为此疾呼:“稀有剧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任由其流失,我们便是历史的罪人。”

转机出现在2005年3月。在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与3家地方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台州市海东方乱弹剧团(现更名为浙江台州乱弹剧团)以全国首创的“民办公助”模式涅槃重生,为这门400余年的古老艺术续上了新的生命篇章。

“我们没垮,我们还活着!”

就在剧团重组之年,刚从艺校毕业的鲍陈热,与29名同学一起加入了这个百废待兴的剧团。从小学习婺剧的她,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新剧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由于剧团严重缺人,基本功扎实的她很快被委以重任,在多部大戏中挑起大梁。凭借刻苦钻研和老艺人的倾囊相授,她迅速成长。当年同来的同学们,都因剧团收入微薄、前景不明,陆续选择离开。但鲍陈热选择留下:“如果我走了,很多戏就演不成了,剧团可能又要散了。那时候我觉得,只要剧团还管饭、有地方住,就能再咬牙坚持一下。”

但剧团的生存状况仍在持续恶化,一度濒临二次解散。2009年底,当地文化商人尚文波临危受命,接任团长。推门而入时,他面对的是37名员工、空空如也的账户、近三个月未发的工资,以及一盘散沙的团队。“我一踏进门就后悔了。”他坦言,“但既然答应了干两年,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上任第一天,他自掏腰包补发欠薪,随后争取到固定排练场地,全力支持新戏排演。

就在大家对剧团充满期待时,命运的打击毫无征兆地降临。

2010年3月21日,剧团刚结束一场下乡演出,乘坐大巴赶去温岭天皇村准备下一场表演的途中,大巴在转弯时突然侧翻,一场严重的车祸就此发生——车上41人中,19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伤得最重的是剧团首任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州乱弹”代表性传承人许定龙。他颅部重伤、脑损伤严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半年,三年后不幸离世。

车祸之后,外界谣言四起,所有人都认为“台州乱弹这下肯定要完了”。但尚文波反而更加坚定:“打破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继续演出。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大家,我们没垮,我们还活着!”

他马上着手招新,20多个年轻人加入剧团。团里轻伤、还能动的演员,全都不分白天黑夜地排练,剧团里的灯整夜亮着。老艺人们也陪着年轻人泡在排练厅,把自己的本事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争分夺秒地排练剧团的保留作品。所有人硬是咬牙熬了27天,把7本大戏全都重新排了出来。

剧团将复演演出场地,选在一个月前未能抵达的天皇村。消息传开,许多台州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天皇村,通往村子的路被车辆与人群堵得水泄不通,尚文波至今回想起来仍十分动容:“或许,是台州人从心底里不愿看到本地惟一的戏曲就这样没了吧。”

当熟悉的曲调再次回荡在村庄上空时,台下许多观众眼眶湿润,演出结束后,掌声久久不息。演员们走下台,全团紧紧相拥,泣不成声。后来谁也说不清那天到底哭了多久——整整一个月积压的恐惧、委屈、坚持和信念,终于在掌声响起的这一刻彻底释放。也正是从那个夜晚开始,这个剧团真正有了“魂”。“我们是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家人。”一位老团员这样说。自那一日起,台州乱弹真正实现了重生。

剧团文化下乡演出

之后,剧团扎根基层,每年演出场次都保持在350场左右,田埂间、村口戏台、小镇剧场、大剧场、体育场,甚至商场,都留下了台州乱弹的身影。

挖不走的“梅花”

鲍陈热

2016年,鲍陈热凭着《吕布与貂蝉·小宴》《活捉三郎》《昭君出塞》三出折子戏,拿下了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

在浙江这个戏曲大省,能拿到省内戏曲最高奖,本是天大的荣誉。可对台州乱弹剧团来说,鲍陈热的这份认可和关注,却带来了新难题——省内好几个剧团都盯上了她的实力,纷纷前来“挖人”。这些剧团开出的条件格外诱人:稳定的编制、更优厚的待遇,甚至承诺分房,还能让她离家人更近。一边是明眼可见的更稳定生活,一边是曾一起扛过生死、熬过苦日子的剧团,如何选择,成了鲍陈热面前的难题。但她再一次决定留下——她要和全团人一起,靠一场场演出过日子,也一起为台州乱弹这个剧种“拼出一个未来”。

剧团自2005年重新成团后,多以复排折子戏为主,因当时不具备排演大戏的实力。但剧团要想往前走,就必须不断排演新戏。尚文波四处寻找戏曲编剧,一点点组建主创团队,足足花了两三年,才把作品的剧本、音乐打磨完成,最终用时4年,完成原创历史剧《戚继光》的创排。

《戚继光》剧照

凭借这部作品,2016年台州乱弹剧团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该作品还被列入浙江省第九批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并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活动。此后,剧团又陆续推出《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追星者》等原创剧目。

《我的大陈岛》剧照

今年举办的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次为民营剧团开辟了申报通道,鲍陈热成为台州乱弹首个“梅花奖”得主,也成为“梅花奖”改革后全国民营剧团首个获此殊荣的演员。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谢幕时,团长手捧沉甸甸的“梅花奖”奖杯走上舞台,郑重颁予鲍陈热;她接过奖杯后高高举起,其他演员、剧团工作人员围拢过来,一同触摸奖杯——这荣耀不仅属于整个剧团,更属于台州乱弹这一古老剧种。

凌风/摄

两大基金会携手助力非遗传承

此次登台国家大剧院,已是台州乱弹剧团9年间第5次站上这一国家级艺术殿堂,而促成这场演出的重要力量,正是国家大剧院艺术发展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联合支持。

国家大剧院艺术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22年,是由国家大剧院发起的非公募独立法人社会组织。其以“资助文化艺术公益项目,促进文化艺术公益事业发展”为宗旨,专注资助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在创作、推广、交流、传播、人才培养及作品展示等领域的公益项目。

2024年10月,该基金会携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艺术滋养公益计划”,“非遗剧种守护人”作为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致力于联合企业与社会捐赠力量,为濒危非遗剧种的人才发展提供支持。腾讯基金会运营管理负责人、“艺术滋养公益计划”项目负责人高滢智介绍:“‘非遗剧种守护人’项目的初衷,就是为地方剧种搭建展示平台、链接社会资源。我们期待更多企业、捐赠人等社会力量加入,共同支持身处困境的非遗传承人,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绽放持久生命力。”

此次,两家基金会共同选定台州乱弹剧团及艺术家鲍陈热。在其支持下,剧团不仅于国家大剧院上演专场演出,还拍摄了纪录片,更特别举办了一场艺术普及活动。活动邀请北京蒲公英中学的打工者子女和家长共同参加,通过戏曲导赏、互动工作坊,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与艺术教育价值。

国家大剧院艺术发展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基金会将围绕国家大剧院非遗剧种展演《百戏中华》,多维度发力,持续资助非遗戏曲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将为受助项目策划配套活动、开展多渠道宣传,并搭建捐赠方与剧团间的深层合作链接,以此持续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