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1月30日,麦克阿瑟的部队已经在菲律宾快速推进,摧枯拉朽般地占领日军阵地。日寇眼看就要被赶下大海,位于甲万那端小镇的鬼子战俘营露出狰狞面目。一队士兵冲进营地,连拉带踹将大量盟军战俘从牢房里驱赶出来,另一队士兵在操场上架起机枪,准备集中处决。
1945年1月30日,麦克阿瑟的部队已经在菲律宾快速推进,摧枯拉朽般地占领日军阵地。日寇眼看就要被赶下大海,位于甲万那端小镇的鬼子战俘营露出狰狞面目。一队士兵冲进营地,连拉带踹将大量盟军战俘从牢房里驱赶出来,另一队士兵在操场上架起机枪,准备集中处决。
骨瘦如柴的战俘们知道敌人要做什么但是神色并不慌张,心中暗想或许今天解脱了也不错吧。战俘们踉踉跄跄地排着队伍,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一只黑色铁鸟从远方飞来超低空急速掠过营地上空,排气口喷出大量黑烟和暗红色火焰,将一旁的树丛烧得浓烟滚滚,日军以为营地起火顿时陷入一片慌乱中。
P-61B
战俘们看到黑色涂装以为是德军飞机,绝望地低下头,以为纳粹已经占领了世界。然而谁也没想到,美军游骑兵特种部队和菲律宾游击队已经趁着卫兵注意力分散从营地另一边悄悄翻越围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动突袭,瞬间将大量鬼子干翻在地,成功救出几百名战俘。
原来盟军情报门获悉日军要屠杀俘虏,赶紧派出特种部队和游击队去救人,同时安排了一架特殊飞机低空飞越监狱排出燃油制造烟雾引发混乱,配合特种部队直捣黄龙,一举救出大部分战俘。
二战之残酷使世界生灵涂炭一片瓦砾,然而血雨腥风的战斗中涌现出一大批战功赫赫的明星战机。它们就像江湖中纵横多年的侠客,都有一个响亮威风的绰号,如B-17轰炸机的“空中堡垒”,P-51D/K战斗机的“超级野马”,P-38闪电战斗机的“双身恶魔”等等。
空中堡垒
然而当披着亮黑色夜行衣的P-61重型战斗机飞来时,所有这些威猛炫酷的绰号都瞬间黯然失色。是的,它就是北美大陆上令人闻之色变的致命毒蛛,复仇者联盟中毁天灭地的飒爽美人,也是二战天空里吓破敌胆的“黑寡妇”夜间重型战斗机!
它身上有多项世界第一:第一种专门研制的实用型夜间战斗机,第一种用玻璃钢做雷达罩的飞机,第一架3人制成员重型战斗机,也是二战中起飞重量最大的战斗机。其机鼻内装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厘米波雷达,机翼和机背炮塔内有4门20毫米机炮和4挺12.7毫米机枪。它耳聪目明料敌先机,总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后方逼近敌人,然后用一串猛烈的炮火收割人头,曾创造出127次空战击坠而自己无一损失的惊人纪录。
机背炮塔在翼之间
高手是辉煌的,然而高手也是寂寞的,由于技术先进复杂研制过程漫长,导致“黑寡妇”1944年中期才登上二战舞台。此时战争胜负已分,盟军牢牢掌握着欧亚战场的制空权,敌人抵抗日渐微弱,空中敌踪难觅。留给“黑寡妇”高光的时间实在太短,以至于它就像绝顶高手踏遍千山只求一败,却一敌难求只能归隐山林落寞余生。
P-61萌芽于二战初期,是专为夜间战斗研制的重型战斗机。它体型庞大通体亮黑(早期的A型也有陆军绿色涂装),外形奇特性能先进,拥有阶梯状驾驶座舱,两台大功率发动机和巨型螺旋桨,细长延伸的双尾撑,扇形圆润的双垂尾以及横贯中间的大型平尾和透明尾椎,一眼看过就让人印象深刻。
它硕大的机鼻内藏着一台绝密的重量级空中机载雷达,赋予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超能力,炮手坐在视野开阔的座舱里,转动座椅就能轻松地用特殊瞄准具操纵遥控炮塔,向四面八方射出致命火力。
4挺12.7毫米机枪+4门20毫米机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首次在飞机上装备机枪击落德军的齐伯林飞艇,开启了空中夜战先河。时光荏苒转眼又到二战,夜晚的天空愈发残酷起来,德国空军跨越窄窄的英吉利海峡像蝗虫一样闯入伦敦上空,弹雨倾泄屠杀大量平民和建筑,妄图逼英国人投降。
然而勇敢的英国飞行员不畏强敌,驾驶飓风、喷火战斗机以弱胜强,与几千架亨舍尔、道尼尔轰炸机和BF-109战斗机血战到底,以惊人的伤亡为代价终于捍卫了领空,让德军损失惨重。
戈林眼前白天沾不到便宜便将轰炸转入夜间,希望借夜幕掩护继续肆虐。英军加强拦截,可夜间作战不比白天,飞行员在空中很难发现敌机,只能在地面雷达引导下到达目标区域,然后像盲人摸象一样凭运气乱找。
出于对揪出敌机的极度渴望,英军急需一种具有强大侦测能力的拦截飞机。当时英国雷达已快速发展数年,从最初庞大的米波级海岸预警雷达进化到体型更小,性能优异的厘米波雷达。当雷达尺寸缩小到可以放入机鼻时,诞生一架新战机的条件就成熟了。
与此同时另一位盟友也来了,1940年8月美国驻伦敦观察员德洛斯·埃蒙斯中将在一次联合会议上听到英国雷达的研究简报,了解到正在研制的可以安装在飞机上的,独立于地面站操作新型机载雷达。
英国采购委员会向美国提出需要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来拦截德军轰炸机,要求必须能整夜在伦敦上空巡逻,需要至少8小时滞空时间,装备早期机载雷达并安装多门炮塔和机枪。埃蒙斯中将觉得美国工业界应该能满足英国的要求,于是回国后提交了一份报告,获准后被授权组建埃蒙斯委员会,负责制定夜间战斗机的初步设计指标。
一个月后,美国获得英国新型AI-10机载雷达的生产授权,重新编号为SCR-520型雷达,生产编号SCR-720。同年10月,埃蒙斯委员会的夜间战斗机设计指标通过陆航技术勤务司令部审核。
P-61机鼻内的SCR-720型机载雷达
陆航向所有飞机制造商下达了新战斗机设计要求,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小飞机公司的老板约翰·诺斯罗普也收到了。他是英国空军的老朋友了,一直是英军A-31复仇者俯冲轰炸机的承包商,合作关系良好。
诺斯罗普研究军方给予的速度、高度、航程和多炮塔等设计要求,认定新战斗机体型注定不会太小,将是一架装备多台发动机的大型飞机。于是NS-8A原型实验机就在诺斯罗普公司诞生了,它全长13.87米,翼展20.12米,高4.01米,相当于一架中型轰炸机,总重量达10.27吨,是P-47雷电战斗机的两倍多。虽然装了两台普惠R-2800“双黄蜂”大功率双排18缸星型气冷航空发动机(2000马力),但飞机的功率负荷仍是所有战斗机中最高的。
陆航对NS-8A设计方案基本满意,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1941年1月11日与诺斯罗普签订了正式合同,生产两架原型机和两架风洞测试模型,编号XP-61。
第一架119509号原型机
XP-61先后发展出多种子型号,包括A/B/C型,D/E实验性型、F-15侦察摄像型和海军舰载F2T-1型等等。实验型后来基本都被取消终止,投入战场和战后科研的主要是前三种。
B型与A型差不多,主要安装了改进型SCR-720C雷达,解决了机背炮塔抖振问题,加大了副油箱和翼下挂架,有些批次安装了APS-13尾部告警系统,也是现代雷达告警接收机的雏形。
APS-13是现代雷达告警接收机的雏形
P-61战斗机枪多、油多、雷达多,飞机重量大,飞行速度当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成为黑寡妇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阶梯形座舱也有责任,正面风阻较大,陆航总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第一次看到P-61时,就问身后的随从:“谁为这些逆风设计负责?”
将军的担忧当然有道理,P-61A/B型战斗机巡航速度只有365千米/小时,而B-25轰炸机在7000米高空却可以飞出587千米/小时的最快速度。
四组员版本的座舱布局
一架拦截机总要能追上敌人才能击落,所以速度慢为P-61带来了坏名声。英国空军也对性能不太满意没有购买装备,觉得还是自己的“木头奇迹”蚊式轰炸机更轻巧快捷,客串下夜间战斗机也是极好的。
美国人当然偏爱本国飞机,所以1944年7月第一批P-61到达欧洲时,第八航空队司令斯帕斯中将便提议举行一场蚊式轰炸机与黑寡妇战斗机的速度竞赛,以评估航空队是否使用它们。
这场竞赛验证了黑寡妇的升级潜力很大,速度有很大提升空间。经过普惠公司工程师精心调校发动机的黑寡妇,在比赛中风驰电掣一举加速到595千米/小时,成功战胜蚊式,证明自己也能变身闪电侠。
木头奇迹
不过后来有人认为这场比赛是被操纵的,英国飞行员对比赛没兴趣,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竞赛,赛后详细数据也一直没有公开。航空队高层操纵比赛结果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让机组对即将投入战场的P-61战斗机更有信心。
不管结果如何,“黑寡妇”还是如期加入航空队,开始站在二战舞台上表演。针对A、B型在战场上的不足,诺斯罗普公司又紧锣密鼓升级P-61C高性能版本。但C型的技术复杂,研制进程缓慢,直到1945年初第一批C型才从生产线上走出来。
C型换装了带有涡轮增压器的新型普惠R-2800-572“双旋风”发动机,单台功率从2000马力猛增到2800马力,动力十足,再配合新换的宽弦螺旋桨,最大平飞速度和爬升速率立马改头换面,9000米高空最快速度达到690公里/小时,比“螺旋桨战机之王”P-51D也不遑多让,工程师不得不在机翼上下表面增加了多孔减速板,以防追击时速度过快飞行员冲过目标。0到9000米爬升时间也缩短到14分半钟。
P-61C在机翼上下表面增加了多孔减速板
XP-61E型飞得更快,曾在7650米高度创造了776千米/小时的惊人纪录,比A/B型快了一倍多,彻底打碎了“黑寡妇”飞得慢的不良印象。
飞机虽然体型庞大,但其实性格很温顺,非常容易驾驶。这得益于其优秀的机翼设计,机翼上方向前开启的扰流板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创新,与副翼配合可以高效控制低速滚转,甚至失速时仍然有效,让飞行员感到轻松自如,低空盘旋轻松战胜P-51和P-47战机。
续航力更不用说,机翼和机舱内都布满了大型油箱,翼下还能挂副油箱,8小时巡航绰绰有余。进入作战空域后雷达操纵员开启雷达,拦截模式下探测距离约8千米,跟踪屏幕亮点飞到目标附近再由人工目视确定辨别敌友,然后就可以遥控炮塔猛烈开火。
机身后部的雷达操作室
它实力强悍,足以横扫欧亚战场上的一切敌机,可惜兴冲冲地跑上舞台,却发现观众已经散场了。1943年末,首批P-61夜战中队才到达西南太平洋战场,次年6月24日正式执行任务。6月30日,第6夜战中队击落了一架日军一式陆攻轰炸机,取得第一枚战果。
黑寡妇运抵瓜岛机场
它在中国抗日战场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昆明机场为基地歼灭日军夜间轰炸机,打得日军仓皇逃窜再也不敢冒头。此后又主动出击,摧毁在中国和缅甸的日军地面设施。二战结束后2架P-61被遗留在中国,其中一架先送到成都附近的空军机械学校作教材用,后来又转到四川大学,最后被分解运到北京,陈列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中。
北航的P-61
相比太平洋战场,“黑寡妇”在欧洲战场上就幸运许多。1944年5月23日抵达后,首个任务就是追击德军讨厌的“嗡嗡弹”。它们是被小胡子寄予厚望的V-1飞弹,在空中缓慢飞行,发出巨大的嗡嗡噪声,因为打得不准反而给人们造成额外的恐惧。
“黑寡妇”在地面雷达引导下接近V-1,从后上方稍稍俯冲下来击毁它们。7月16日,“黑寡妇”猎杀了首枚V-1飞弹,然后击毁报告迅速增加起来。诺曼底登陆后,它随盟军来到法国,在夜间出击摧毁德军大量地面工事、火车和装甲车,偶尔也会消灭德军夜间逃窜的飞机。
1944年12月阿登反击战,小胡子调集重兵杀了一个回马枪把美军打得措手不及。关键时刻第422和第425空降师的“黑寡妇”们及时赶到,在巴斯托涅小镇上空盘旋掩护,对德军补给线和铁路发起猛烈进攻。
法国凡城机场的P-61,仍然穿着诺曼底登陆的条纹
虽然空战机会不多,但“黑寡妇”中队还是诞生了几位王牌,如第422夜战中队的赫尔曼•恩斯特和保罗•史密斯中尉都取得了6架击坠战果,太平洋战场上的卡洛尔•史密斯少校也击落了5架日本战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黑寡妇”们共击落127架德军和日军飞机而自身无一损失,足以证明它的强大实力。
“黑寡妇”各型战机最终只生产了674架,在二战美国生产的10万多架战机中只占极小份额。虽然空战中只是个小角色,但它的光辉使命还没有结束,二战后它变身为科研飞机、航拍飞机和灭火飞机,继续在各行各业发挥余热。
德国亨舍尔He-162单发喷气战斗机
一架P-61B飞机被用来进行早期弹射座椅实验,美国人将德国亨舍尔He-162喷气战斗机上的弹射座椅安装到黑寡妇上,改名为XP-61B。起初弹射测试都是假人,1946年4月17日劳伦斯·兰伯特上士自愿参加了第一次实战测试,在2380米高空以486千米/小时速度成功弹射。他因勇敢无畏被授予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弹射座椅也从此被纳入新喷气式飞机研制计划中。
1947年,9架P-61C加入由美国气象局、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空军和海军四个机构联合组建的雷暴研究小组。这个实验非常危险,人们对雷暴知之甚少,许多飞机都不幸卷入其中粉身碎骨。
1947年参加雷暴研究的黑寡妇中队
然而“黑寡妇”们勇敢闯入最危险的暴风眼区域,收集了大量详尽的原始数据,帮助科学家研究雷暴更好地保护民用、军用飞机免受袭击。这些珍贵数据直到今天仍被许多科研机构引用,推动人类进步的勋章上也有它们的不朽功劳。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参与海军冲压喷气“戈尔贡IV”导弹实验
1945年中期一架XP-61E被拆除武装,安装了许多种航空摄像机,变身为摄影侦察机,名字也改成了文质彬彬的F-15“记者”,非常形象。
F-15记者
陆航订购了175架“记者”,绘图中队和照相侦察中队拍摄了大量航拍图,在菲律宾拍摄了巴丹死亡行军路线,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方便拍摄,采用串列双座舱布局
战后大部分“黑寡妇”都被封存出售,一些被民间公司买下来用于航拍和消防灭火,耗尽了最后的生命。只有4架幸存下来走进博物馆。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那架,其余三架分别存放在俄亥俄州美国空军博物馆、史密森学会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州中大西洋航空博物馆。最后这架也是唯一还有希望飞上天空的P-61。
“黑寡妇”只是历史长河中一颗流星,二战后喷气式飞机快速发展很快就将一众老前辈拍在沙滩上。虽然它织了一张漂亮的网却没有网住多少猎物,但它仍然兢兢业业在各个岗位上努力工作,出色完成了使命,终于在天空中谱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永恒传奇。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和风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