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知道,孩子发烧这事可不能耽搁,搞不好就会烧坏脑子,后悔一生。所以,她抱起孩子就往外跑,打算去镇卫生院求医。
1993年深秋,贵州麻怀村的山道上,一个瘦弱的身影正踉跄前行。
邓迎香紧紧裹着怀中三个月大的儿子,孩子的额头烫得像块火炭,微弱的啼哭声像针一样扎在她的心上。
为了能让儿子退烧,其实在出门前,邓迎香就已经用过许多“土方法”,但都不见效。
她知道,孩子发烧这事可不能耽搁,搞不好就会烧坏脑子,后悔一生。所以,她抱起孩子就往外跑,打算去镇卫生院求医。
彼时,从麻怀村去镇上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蜿蜒山路可走,这条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陡峭处需要手脚并用。村民们世代困守于此,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更别说轿车之类的了。
恰巧在头天晚上下过一场雨,本就崎岖的道路又增添了几分泥泞。
“宝宝乖,宝宝不哭,再坚持一下我们就到了。”邓迎香自言自语,也不知道她是在安慰孩子还是在安慰自己。
然而走到半途时,邓迎香却猛然发现怀中的婴孩儿不知何时已经没了呼吸……
那一刻,邓迎香只感觉天都塌了,一下子瘫软在地,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滴落下来,接着便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
可回应她的只有她那飘荡在山谷中的回音……
邓迎香第一次对这座大山产生了怨恨——是它间接夺走了她孩子的生命。
邓迎香本来不是麻怀村人,是隔壁高峰村的,当年,她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要嫁到麻怀村,只因丈夫勤劳踏实。
在邓迎香看来,客观上的贫困是暂时的,只要夫妻俩勠力同心,勤劳务实,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可现在倒好,她嫁过来不到4年,儿子就夭折了,她肝肠寸断。
等邓迎香到家时,怀中的孩子已经浑身冰凉。她丈夫看到这一幕也是悲痛不已,邓迎香却在那边哭边自责,说自己应该早点送医的。
但是她丈夫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说再多埋怨责怪的话也于事无补,他只能不断安慰妻子大不了后面再生一个。
这件事虽然就这么过去了,但是麻怀村闭塞的交通条件如一根尖刺一般深深扎在了邓迎香心底……
之后,为了生计,邓迎香和丈夫一商量决定跟其他村民一样外出务工。
在外打工确实比在家里务农赚的多,虽然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但是邓迎香心里萦绕着的丧子之痛始终挥之不去。
后面的几年时间里,邓迎香时常梦到她那3个多月就过世的儿子。梦里,儿子很乖,也不哭闹,梦醒后,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然而,丧子之痛尚未平复,命运又给了邓迎香更沉重的一击……
1997年,邓迎香的丈夫不幸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丧生。得到消息的邓迎香当场晕厥了过去。
接连失去至亲的打击让这个原本爱说爱笑的女子变得沉默寡言。
几乎每个深夜,邓迎香都会梦见儿子发烧时通红的小脸,梦见丈夫出门打工时回头微笑的模样。
丈夫走后,邓迎香便留在了村里,村民们时常看见她独自坐在山崖边,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发呆。
“要是路能通汽车,我的孩子就不会死。”这个念头像种子一样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1999年春,恰逢国家要给麻怀村通电,村民们都很高兴,但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电线杆没法运进村,因为通往麻怀村的路太窄太陡,大型器材根本就进不来。
又是因为路的问题,其他村民倒也无所谓,反正路不通的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以前没通电也不是过得好好的。
但是邓迎香深受触动,她再次想到了6年前儿子因道路崎岖送医不及时而夭折的事情,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抓住这次机会,动手凿出一条便捷的通道,不仅能改善村民们进出山的道路条件,又能让村里早点通上电。
那天晚上,邓迎香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她号召每户人家出点人力,大家一起开凿出一条便捷的通道,就算是用人力拉也要把电线杆子拉到村里来。
起初,响应者寥寥,因为村民们觉得这就是瞎折腾,山体都是坚硬的岩石,要是靠人力能轻易凿出路来,那么之前的祖祖辈辈早就这么干了,既然没有,那就说明不可行。
其次,村民们觉得就算是大家肯出力,可是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也是老弱病残,开凿山体是项大工程,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不是普通人能负担的起。
邓迎香告诉大家,只要现在还在村里的,都过来出份力,一天两天凿不通,那就花两个月两年,只要大家努力试试看,希望就会有。
至于经费问题,她会跟乡镇反映,争取拿到拨款。
好说歹说,村民们都觉得这是做无用功,再加上邓迎香申请的财政支持一直没有消息,村民们都持观望态度。
没有人帮忙和支持,邓迎香就一个人扛着锄头、铁锹自己开凿,一连两天过去了,邓迎香的手臂都有些红肿,但她没有服输,并准备打持久战。
后来,村民们被邓迎香执着坚定的精神打动,大家也想通了,开凿出一条道路,是能方便子孙后代的好事,不能让邓迎香一个人吃苦,他们都参与了进去。
看到村民们都过来帮忙了,邓迎香干劲更足了。
之后,她再次去了趟镇上,跟乡镇反映山路的问题,这次,她获得了乡镇支持,虽然获批的修路资金并不多,但也算能解决燃眉之急了。
那段日子,村民们互相加油打气,尽快早出晚归,但毕竟没有机械参与,开凿的进度很慢。
但邓迎香告诉大家,只要肯坚持,山体总会被凿穿的,到时进出山就有捷径,哪怕只能凿出个人行通道,那也比过去方便多了。
邓迎香组织村民开凿山路的事很快便被在外打工的其他村民知晓,有很多村民连夜赶回了麻怀村,积极参与了开凿山体的队伍中去了。
一条由男女老少组成的凿路队伍,像蚂蚁搬家般一点点啃噬着大山。
经过4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一条长200余米、高宽各半米的狭窄通道终于在2001年时贯通。
当第一根电线杆被村民们用肩膀扛进村时,整个麻怀村都沸腾了。通电那天晚上,邓迎香望着家家户户亮起的电灯,泪流满面。
2005年时,邓迎香与同村丧偶的李德龙重组家庭。两人相濡以沫,共同抚养着李德龙的女儿。
那几年,村民们每次通过那条凿出来的通道时都会感念邓迎香当初的号召,因为大家来去镇上确实方便了许多。
但是在邓迎香心里,她是希望进出麻怀村的道路能像别的村镇一样能通汽车卡车的,但是在麻怀村这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要想修出这样一条路简直痴心妄想。
2010年,邓迎香的继女出嫁。头一天,天气还不错,可在出嫁当天,天公不作美,清晨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本来迎亲队伍过来麻怀村经过那条人工开凿出的通道时,就沾的一身泥土,等目送继女随新郎返回时,一行人又不得不猫着腰通过那条狭窄的隧道。
新郎官小心翼翼地护着新娘,洁白的婚纱在泥泞的洞壁上蹭得污迹斑斑,所有人的礼服都沾满了泥水。
这一幕被邓迎香尽收眼底,望着这对迎亲队伍的狼狈模样,她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了一般,很不是滋味。
“一定要修一条能通汽车的路!”这个念头在邓迎香心里前所未有地强烈。
当晚,她就跟丈夫李德龙说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把原先开凿的隧道再扩宽扩高些,让那条路不仅能过人,还能过车子,这样,以后村里娶媳妇嫁姑娘,或者做其他事就会更方便了。
李德龙沉默良久,最后还是重重地点了头:“好,我支持你。”
邓迎香表示,扩宽隧洞是个大工程,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天就能玩成的,还是要借助村民们的帮忙。
之后,邓迎香再次挨家挨户组织,但这次,并没有先前那么顺利……
村民们听说要扩建隧道,纷纷摇头摆手。
“迎香啊,之前能凿出一条过人的小道已经是奇迹了,现在要扩到能通汽车?太难了!”
“就是,这根本就不是人干的活,没个机械,光靠人力去凿,猴年马月才能完成?”
“是啊,我家今年多种了两亩地,哪有闲工夫去凿路……”
一时间,质疑声不绝于耳,但这并未击溃邓迎香那颗想要造福乡里的心。
和上次一样,得不到村民们的支持和帮助,邓迎香就和丈夫两个人扛着家伙什自己开挖了。
“铛——铛——”孤独的敲击声在狭小的隧道中回荡。
村民们都远远看着,有人叹息,有人摇头,大家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第三天,曾经在第一次凿路时最积极的老张来了,他什么也没说,拿起铁锹开始清理碎石。
第七天,出嫁的继女和女婿带着工具回来了;半个月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三个月后,连七十多岁的老人都过来帮忙做饭送水......
凿山的艰辛程度远远出乎了邓迎香的预料,看着她那布满血泡的双手,丈夫李德龙心疼得直掉眼泪,“迎香啊,要不咱们歇几天再来吧……”
邓迎香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莞尔一笑,“时间不等人,早一点把路凿宽,村里就能早一点通车,到时无论是大人们出去打工,还是小孩出去上学都方便。”
话音未落,邓迎香抡起铁锤对着岩体又继续砸了起来。
旁边的村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人之前还畏难,大多数还是大老爷们竟然还没有一个妇道人家有远见有魄力,他们无比汗颜。
村民们见邓迎香一脸疲惫,手上、臂膀上、脚上都有伤口,都劝邓迎香回家歇两天,这里有乡亲们干就行。
但邓迎香没答应,她表示这点小伤根本算不了什么,相反,她还一再强调,扩凿山路是自愿行为,大家家里有农活要忙走不开的,当以家里的农活为主,得空了再过来帮忙就行。
然而,乡亲们竟没有一人离开,先前还说自家多种了两亩地的老李这会儿主动站了出来,“多种那么两亩地也发不了财,但是凿宽隧道却能永远造福麻怀村,之前是我浅陋了……”
听到这话后,乡亲们都表示会坚持下来,直到隧道能通车。
隧道里,男人们轮班挖掘,女人们运送土石,孩子们端茶送水。没有现代化机械,全靠双手和最简单的工具。
邓迎香总是最早来最晚走,她的双手布满老茧血泡,体重下降了十多斤,但眼睛里的光芒却愈发明亮。
随着隧道口子越来越大,邓迎香也面临了许多困难,比如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问题。
在这之前,邓迎香也只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只会种种地、洗洗衣、做做饭,她从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带领一帮人开凿隧道工程。
但邓迎香不服输,她没有被困难打倒。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邓迎香又跑到乡里申请资金,软磨硬泡终于批下来了20多万元。随后,她又将自己那1万多元的积蓄全拿出来补了进去,用于购买水泥、钢筋等建材。
技术上,她则到处寻访有经验的老师傅,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
2011年11月8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麻怀村史册的日子。当最后一斗车碎石被拉出来,欢呼声响彻山谷。
新建成的隧道长约216米,宽约4米,高约7米——别说过汽车了,就连卡车都能过去!
看着村里几个小孩儿牵着手在宽阔的隧道中奔跑嬉闹,大人们则在一旁惬意地侃大山,那一刻,邓迎香的眼眶湿润了。
18年前,如果这里能有这么一条路,她那可怜的儿就不会因为山路崎岖蜿蜒耽误送医而殒命,如果儿子还活着,现在也刚好成年了。
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邓迎香知道,人活着就要向前看。
当第一辆小轿车鸣笛通过隧道进入麻怀村时,全村人跟着汽车奔跑,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邓迎香站在人群中间,嘴角含笑,眼泪却止不住地流淌。这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儿子和丈夫也在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专家过来麻怀村隧道勘验过,由邓迎香带领乡亲们开凿的这条隧道质量过关,没有塌方的危险。
2014年,邓迎香被选举为村主任。她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引进中药材种植项目;利用山洞独特的气候条件种植食用菌;开办农家乐吸引游客。昔日的贫困村一瞬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14年,邓迎香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人们称她为当代“女愚公”。
面对这些荣誉,邓迎香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母亲,一个乡民该做的事。我不希望任何人在深夜抱着生病的孩子却出不了山。”
如今的麻怀村,隧道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麻怀隧道”四个大字以及这条隧道由来的简介。
每当有汽车鸣笛通过,村民们都会想起那些年邓迎香带领乡亲们一锤子一锤子开凿山体的情形……
夕阳西下,年过四旬的邓迎香时常会站在隧道口边上,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出神。
她的背有些驼了,那是长年累月凿山留下的印记;她的手很粗糙,掌心的老茧记录着曾经与钢铁岩石的无数次碰撞。
但她的眼睛依然明亮,那里面装着大山的未来。有时她会轻声对身旁的老伴说:“等攒够了钱,咱们要把路面再铺平整些,让孩子们的校车跑得更稳当。”
山风拂过,隧道里传来汽车鸣笛的回声,像是大山在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致以最深沉的敬礼。
在这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她们不是神话中的人物,而是有着坚韧意志和博大爱心的普通人。
邓迎香用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信念,凡人也能移动大山;只要心中有爱,苦难也能开出希望之花。
向邓迎香致敬,向当年参与隧道开凿的所有麻怀村乡民致敬!
那条隧道不仅连通了山村与外界,更连通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与千千万万追梦人的心。它静静地诉说着:最深沉的力量,往往源于最质朴的爱。
来源:文史微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