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信部从昨天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强制性新国标《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且每个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 mm×20 mm×25 mm。
备受争议的汽车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可能真的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工信部从昨天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强制性新国标《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且每个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 mm×20 mm×25 mm。
业内人士称,如果该国标正式实施,将意味着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将全面退出市场。
汽车上的那些反人类设计
如果你问一位用车多年的老司机,汽车上有哪些反人类设计?大概率他会列出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功能或布局:隐藏式门把手、换挡逻辑、车机菜单深到离谱的操作路径、座椅角度难受得让人腰酸背痛……
隐藏式门把手
这个设计算是新势力车型的集体沉迷对象,看着不仅酷,而且还能节能降耗呢。
但实际上,2014年有一篇名叫《Re-designing door handles to reduce aerodynamic drag in road vehicles》的论文,分析过不同门把手造型对风阻系数的影响。
结论是,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降风阻,但就只能能降低 0.0001 的风阻,也就是减少了 0.12% 的空气阻力。
要知道,车上随便给车轮随便整个整流罩盖,或是优化下后视镜的设计,降低风阻的效果都能是隐藏式门把手的几十倍。
所以,想靠隐藏式门把手来降风阻,效果微乎其微。
但是为了这一点点所谓的美观和风阻,消费者却要承受一堆难用的问题。
隐藏门把手的形式这一两年也一直在变,但无论怎么变,都非常的难用。
目前的隐藏式门把手一般可以分为旋转式和电动弹出的平推式,各有各的问题。
旋转式的问题是日常使用不方便,很多人压根不明白要咋开。
特斯拉Model 3是先按后面,让前面翘起来,再扳前面。
在丰田bZ3上,是往里下翻,再按下面打开。
到了小米YU7这,又是往上推,再按上面。
哎……真是365个车企365种开法,你永远不知道该按哪里。就连脖子哥这种经常试车的,每次都得考虑一下车企会不会又整了啥新活儿。
不仅如此,隐藏式门把手的维修成本,也会明显增加。
根据中新经纬的统计,10万-20万价格区间的主流燃油车车型,机械外把手更换价格在300元以内,有的甚至是100元出头就能搞定,但像领克、比亚迪、蔚来等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材料费用报价在400-1000元,工时费另算。
除了上面两种隐藏式门把手,还有一种更大胆的无门把手设计。
像极越01这种,门上钣金全是平整的,只在窗框那放了一个电动按钮来操作,可以说是集合了上面所有缺点……还好没什么玩家继承极越的做法。
取消物理按键
汽车内饰取消物理按键是大趋势,很多新能源车取消了物理按键,全部靠中控大屏或触控面板操作。开车想调个风量,得点亮屏幕、滑动选项,还得忍着延迟,这些对驾驶安全其实是个隐患。
所以我想问了:“按键就不能是按的吗?”
中控取消按键是为了提升中控台的简洁性,姑且算情有可原。但把座椅记忆藏到了中控系统菜单里就不能理解了,每次上车换驾驶人,你得点开设置,找到座椅选项,再调位置。体验直接倒退10年。
更让人意外的是,外饰件也开始跟风。原来电尾门旁边都有一个物理“关闭”按钮,现在为了高级,直接取消,想关门要靠遥控器或者踢腿感应,碰上感应失败的时候你就明白了。遇到不灵的时候,换着腿扫贼尴尬,路过的人还以为你是啥东西掉到别人车底了呢。
新国标的每一条都来自车主的吐槽
据大河报消息,家住郑州西郊的小王是一位网约车司机,他向记者反映:“现在很多新能源车,开门方式五花八门,有的要按按钮再拉,有的要斜着推,乘客经常不会操作。”他表示,有一次一位老年乘客在车内被困近十分钟,“当时真的急坏了,车门就是打不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文件显然来自于车主和用户的反馈,其中总结了四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背后都是真实的事故甚至“血的代价”。
首先是断电失效,碰撞或起火导致电路中断时,电动门把手无法弹出,延误逃生和救援。
第二点就是标识混乱,应急装置位置隐蔽,不同品牌操作逻辑差异大。2023年上海某新能源车因暴雨自动弹开车门引发追尾,差点导致一孕妇流产,车主控诉“设计反人性”。
结构脆弱也是一大通病,部分把手强度不足,碰撞后易变形致门锁失灵。2025年3月一辆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车门被质疑“锁死无法打开”。
而北方车主最诟病的极端环境失控也成问题,北方冬季门把手冻死率高达37%,车主需用热水浇淋或暴力破窗。2025年1月,东北一车主因门把手冻住花费2000元救援,维修成本堪比豪车。
车门外把手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
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强制性新国标《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车门外把手的位置,应位于车门的阴影区之内或临近阴影区的车门或车门框架附近。滑动门或摆门阴影区位置如图 A.1 所示,向上旋转开启的车门阴影区位置如图 A.2 所示,其余类型的车门阴影区位置如图 A.3 所示。
《要求》特别明确,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 mm×20 mm×25 mm。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规定相当于明确禁止了“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的设计。
车门内把手应有清晰标识和使用说明
《要求》也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该车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
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并满足以下要求:车门内把手应位于无车内构件遮挡的位置,确保在乘员位置直观可见;安装在车门上或距车门边缘不大于 300 mm 的位置;安装在每个车门邻近的外侧座椅 R 点前方,且 R 点上方 0 mm 至680 mm 区域内,车门内把手布置示意图如图 A.4 所示;单个车门配置多个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时,操作任一车门内把手应能直接开启车门。
《要求》还提到,除直柄式与环式之外的机械式车门内把手,以及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配置符合相关要求的提示标志,要能够清晰表明车门内把手的位置,并确保夜间等阴暗情况下清晰可见,同时在该提示标志旁边还应增加开启方式的说明。
在售车型将有19个月缓冲期
针对此次新国标的内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在编制说明中解释,主要是为了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本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编制说明中提到,新国标起草组调研了 20 家企业、63 款车型的车门把手型式,针对行业内现存的各类车门外把手、车门内把手型式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各类车门把手型式对应的危险场景,并重点针对几款电动式车门把手进行了试验验证。
起草组通过对多款车辆进行标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目前主要车辆制造企业装备的大部分门把手产品能够配备安全冗余方案,满足标准安全要求,同时验证了标准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同时,也有部分试验车型不满足标准规定的门把手结构型式和标识要求:比如有些车型的车门外把手在隐藏状态时不具备手部操作空间;有些车门内把手由于造型、面积等因素,不容易被识别。
业内人士分析,《要求》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了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将有效解决全隐藏式电动门把手操作不便、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至于这一新国标的正式实施时间,起草组建议的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同时还建议设定一定的过渡期,其中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的第7个月,应满足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9个月(2028年7月1日),应满足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
你都遇到过哪些
“汽车反人类设计”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天津金马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