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专家,深耕能源领域31年,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劳动模范、“巴渝工匠”、中国石油技术能手等荣誉于一身,手握49项国家专利,用近百项创新成果,为我国石油工业攻克了多项“卡脖子”难题,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9月2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揭晓“大国工匠”名单,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席技师刘辉赫然在列。
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专家,深耕能源领域31年,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劳动模范、“巴渝工匠”、中国石油技术能手等荣誉于一身,手握49项国家专利,用近百项创新成果,为我国石油工业攻克了多项“卡脖子”难题,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从川东气田到中亚腹地:一位石油工匠的三十年长征
1993年,22岁的刘辉怀揣着采输气专业的梦想,从新疆来到重庆开县,成为一名普通采气工。如今,31年过去,他已从当年的青涩学徒,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用匠心和坚守在能源战线上书写了精彩篇章。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席技师刘辉一线工作。西南油气田公司供图
“一开始没想太远,就想把班上好。”回忆起刚入职的情景,刘辉坦言,初心很简单。但上岗第一天的“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认知。当时,一条管线堵塞,他盯着压力表毫无头绪,师傅却仅凭几个阀门的倒换就轻松解决问题。“那时候才知道,自己对岗位的理解太浅了,根本没摸到生产系统的门道。”
这次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把技术学深学透。
清管作业是刘辉接触的第一项核心工作,也是他钻研技术的起点。2005年,开州五百梯气田因压力极高,仅低于设备设计值0.2兆帕,安全运行面临挑战。刘辉在吃透设备性能的基础上,大胆改变传统操作方式,通过阶段性降压,既保障了设备安全,又确保了清管作业顺利完成。他据此撰写的《五百梯气田清管作业现状浅析》,成为西南油气田公司后续清管作业的重要指导文献。
随着气田进入生产后期,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清管作业时气田水易进入下游设备,导致增压机组停机、脱水装置污染等问题。刘辉结合多年收球操作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根源,通过优化管网流程,创新采用“阻断式收球操作法”,并明确人员分工,形成了一套严密高效的清管作业流程。该流程随后在西南油气田公司所辖集气站全面推广,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2010年起,刘辉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挑战——两次远征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萨曼杰佩气田。在异国他乡,他参与指导2座集气站、24口单井的新井产能建设,使气田日输气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面对复杂的含硫凝析气田开采环境,他们成功攻克技术瓶颈,助力该气田年产量突破百亿立方米,为中亚管线首气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所在开工队也荣获“西气东输先进集体”称号。
“在土库曼斯坦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石油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刘辉说,萨曼杰佩气田的开发不仅彰显了中国能源技术的实力,更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典范。
51岁的清华“新生”:从气田到课堂,大国工匠的“二次成长”
“我这辈子没想过,50多岁了还能当清华的学生。”51岁的刘辉摩挲着笔记本里的清华校徽贴纸,用略带川渝口音的普通话笑着说。
2024年10月,秋意浸染的清华园迎来了这位特殊的“新生”——作为全国首批220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之一,刘辉拖着行李箱,从采气现场“转场”至校园,加入全国总工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
他的背包里,一本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厚重笔记本格外沉。课桌上摊开的《智能制造导论》《数字孪生技术》,曾是他认知里“另一个世界的语言”:院士讲解激光可燃气体探测器算法时,他逐字记下公式;教授分析边端智能传感技术时,他总在草稿纸上推演“能不能用到气田清管作业里”。
“好像在哪儿打开一扇窗,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扎根采气一线31年的刘辉,早已是手握49项国家专利、发表52篇技术论文的“老匠人”,还培养出3名企业技能专家和2名首席技师。但在清华的教室里,他始终带着学生般的谦逊——端坐教室,抢着提问,把“老经验”和“新理论”反复比对。
培训营的“双导师制”让他格外受益:清华教授教他搭建理论框架,大国工匠高凤林等则帮他锚定实践方向。2024年12月第二阶段培训时,刘辉带着团队研发的“五参数一空间水合物预测法”走进机械工程系实验室,和学者们探讨如何把气田里的“经验公式”转化为精准的数学模型。
“过去我们凭手感判断管线堵塞,现在要用算法预测风险,这是质的飞跃!”谈及学习收获,他眼里亮着光——这场51岁的“校园重启”,不仅是技能的升级,更是一位大国工匠对“能源智造”的全新探索。
从"手感"到"算法":刘辉用"工匠五力"重塑采气技能
在清华大学的“国工匠人才培训营”里,刘辉第一次接触到“工匠五力”模型——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这五个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对自己31年职业生涯的全新认知。
“以前创新总在老框框里打转。”刘辉坦言,过去判断管线堵塞靠“手感”,解决问题凭经验。如今,他将“五力”模型融入实践,用“五参数一空间水合物预测法”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把水露点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8%,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创新力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他带队巡诊时发现采气井站液位计频繁失灵,通过创新设计,研发出新型磁浮子液位计,一举解决杂质附着和压力变形两大难题,斩获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并申请专利。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席技师刘辉一线工作。西南油气田公司供图
攻关力则让他突破行业壁垒。作为集团技能专家,他的足迹遍布川渝各地,还跨界与清华大学合作,攻克了国际管道压气站远控、长庆油田生化反应池控温等多个跨企业技术难题。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他带领团队展示的智能巡检机器狗和射流清管器,更是向世界彰显了中国能源智造的实力。
传承力,是刘辉如今最看重的责任。他已带徒50余人,32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在2024年全国采气工竞赛中斩获多枚奖牌。受清华培训启发,他摒弃传统“口传心授”模式,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通过课程资源共享、虚拟实操和成长档案跟踪,让技艺传承更系统、更高效。
“人工智能时代,工人要和高精尖技术结合。”刘辉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超声波腐蚀检测”“数字孪生”等新名词。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正以“五力”为纲,在技能升级与匠心传承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新篇章。
从“水土不服”到“国际领先”:刘辉用自主创新为能源安全“上锁”
2025年6月,西南油气田公司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刘辉团队历时一年攻坚,成功攻克含硫天然气净化关键瓶颈,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甘醇脱水智能绿色国产化技术体系。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中国在清洁能源核心技术领域迈出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啃下“硬骨头”。当时,全国超75%的三甘醇脱水装置面临预测难、依赖进口仪表、能耗高、腐蚀严重等多重挑战,成为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卡脖子”问题。拥有三十年一线经验的刘辉深感责任重大,他率领团队运用高精度建模与动态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起装置数字孪生体,并创新开发“物理-数据双引擎”协同训练机制。最终,水露点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8%,彻底摆脱了对高价进口仪表的依赖。经权威认定,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国际领先。
——打破“洋依赖”。这并非刘辉首次向国外技术垄断发起挑战。早在2000年,重庆大天池气田引进的进口设备就因“水土不服”频频出现故障,更换配件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影响生产。刘辉迎难而上,从阀门维护细节入手,用国产密封脂替代进口产品,解决了污物粘结难题。他还根据设备原理自制图纸,委托厂家加工关键配件,不仅保障了生产连续性,更为企业节约近50万元。面对进口阀门英文说明书的障碍,他自学英语、剖析结构,创新工艺方案,成功实现高压气田自控设备安全运行的自主可控。
——彰显“大国范”。刘辉的自主创新成果,不仅筑牢了国内能源生产的韧性根基,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工匠的实力。他两次远赴土库曼斯坦,将国产化清管技术与高压气田管理经验应用于海外项目,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同时,他融合国际创新方法与国产化需求,培养出32名企业技术骨干,其研发的无人机巡检系统、3D打印技术等成果,为能源生产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用自主技术端牢能源饭碗。”刘辉的这句话,既是他三十余年职业生涯的坚守,更是新时代中国工匠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庄严承诺。
从课堂到展会,仅一年:刘辉将清华智慧酿成能源智能“大餐”
2025年9月,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热潮涌动。在600余家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3000余项新成果的激烈角逐中,一个以“匠艺星辉·创新赋能”为主题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刘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来的六大智能创新成果,吸引了超2000人次驻足交流,成为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的亮眼名片。
这些成果,正是刘辉从清华大学“大国工匠培训营”归来后,将前沿理论与一线实践深度融合的智慧结晶。
自主规划路径无人机彻底改变了传统巡检模式。它无需飞手操作,能自主规避复杂地形障碍,在地面工艺密集的管道中精准穿梭,单次巡检效率提升80%,成本降低60%,实现了人工巡检的全面替代。
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则攻克了偏远管道监控难题。通过优化抗干扰能力和低功耗传输,该技术将巡线频次减少60%以上,年节约人工成本超200万元,为偏远气田设备监控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最引人注目的是TEG脱水工艺数字孪生推演技术。它将专家经验植入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脱水装置的实时监测、异常告警和故障定位,助力企业提升脱水效率15%以上,年运维成本减少约300万元。
此外,直驱式电控技术以1.2万元的单阀改造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72%),完成了传统手动阀门的低成本自动化升级,应急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年减少高危作业320人次,为安全生产再加一道“双保险”。
从清华园的理论研修到智博会上的成果亮相,刘辉用六大智能成果证明:大国工匠不仅能扎根一线攻坚克难,更能引领技术创新,为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从“看不懂英文”到“破解世界难题”:刘辉的廿载求知路与能源报国心
在妻子李爱娟眼里,刘辉对新知识的渴望,是刻在骨子里的。“2000年初刚接触自动化系统时,站内的进口阀门一坏,大家就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而束手无策。从那天起,他就抱着词典开始自学英语,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
那本被翻得卷边的中英文对照词典,见证了刘辉的蜕变。靠着这点“啃”出来的英语底子,他硬是剖析了流量调节阀、耐勒斯球阀等进口设备的结构,精准找出了它们在集输系统中的适应性缺陷,并通过工艺改造,保障了自控设备的安全运行。连别人觉得难学的CAD制图软件,他也是一个通宵就摸索着掌握了。
生活中的刘辉格外节俭,但在学习上却向来“大手大脚”。李爱娟笑着说:“他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和课程,几千上万的课眼睛都不眨一下。这些年参加了多少培训他自己都记不清,但攻克了多少难题、研制了多少成果,却记得一清二楚。”
从重庆开县的山间气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腹地;从最初看不懂英文说明书的青涩学徒,到手握49项国家专利的“大国工匠”;从凭手感经验的传统作业,到引领数字孪生、智能巡检的技术革新——刘辉的31年,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依然保持着学生般的热忱。清华园里的笔记本还在更新,专家工作室的灯光依旧常亮,海外项目的技术难题还在等待他去攻克。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工匠精神不仅是坚守,更是永不止步的攀登。
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能源专家,始终践行着“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诺言,拾级而上,从未停歇。(易林)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