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出动大批战机入侵巴领空,结果吃了个大瘪,至少6架军机被击落;一边是吃了败仗后,却要全国敲锣打鼓的举行10天“胜利”庆祝,把丧事办得比喜事还热闹;
最近,莫迪“老仙”又贡献了两个魔幻“名场面”:
一边是出动大批战机入侵巴领空,结果吃了个大瘪,至少6架军机被击落;一边是吃了败仗后,却要全国敲锣打鼓的举行10天“胜利”庆祝,把丧事办得比喜事还热闹;
这让人不禁发问:‘三哥’这是喝了恒河水兑的烈酒,还是被牛尿灌晕了脑壳?
为啥做事能极端到如此反逻辑?好了言归正传,今天咱们就来讲讲印度的“精神胜利法”,以及莫迪“高调宣扬胜利”背后的真正政治考量。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几乎隔三差五的就要发生点摩擦,而每次一涉及克什米尔问题,莫迪政府就会火速的将枪口精准对准隔壁的巴基斯坦。
比如2016年的乌里恐袭事件,19名印度士兵被杀,印度发动“外科手术打击”越境报复;
再比如2019年的普尔瓦马爆炸案,造成40名印度准军事人员死亡,印度随后对巴拉科特发动深入空袭,印巴爆发空战并接近全面冲突。但这两次事件最终都以克制收了尾。
也就是说,双方并没打算真的下狠手。印度发动一些所谓的进攻,也主要是为了安抚国内的情绪,也更像是莫迪对外强硬转移矛盾的“政治作秀专场”。
2019年8月,莫迪政府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和自治权,并将其拆成两个联邦直辖区,在该地区派驻重兵“搞管制”,还通过切断当地通信压制所有反对声音。
多名克什米尔的政客遭拘留,连克什米尔邦前首席部长——奥马尔·阿卜杜拉都没逃过。
为此,联合国人权报告批评称,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存在一系列“任意拘留”、“法外处决”等现象。但对此莫迪却满不在乎,只一门心思想把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群体给“收拾利索”。
而这段时间的印巴冲突,也更像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政治表演”。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反恐是块遮羞布,借题发挥修改宪法、打压穆斯林、把克什米尔“印度化”才是真正目的。
那么,莫迪如此大费周章到底图啥呢?
这事得从印度政坛的“派系 Battle”说起。
先来看“老牌劲旅”国大党。
国大党自1885年成立就主打“世俗化”,主张印度教与穆斯林和平共处,还试图通过对话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自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以来,国大党便长期维持执政地位,但到了上世纪末时便开始走下坡路,逐渐不再一党独大,甚至还要联合其他政党才能勉强组阁。
再看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自成立起,就一直高举着“印度教利益”的大旗,靠民族主义路线野蛮生长。
1998年,印人党在瓦杰帕伊的率领下掌权。
瓦杰帕伊主张和巴基斯坦改善关系,虽然态度有些强硬,但好歹愿意坐下来谈——在卡吉尔战争后努力缓和关系,甚至亲自访巴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双边一度缓和。
瓦杰帕伊下台后,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执政,曼莫汉·辛格任总理。辛格延续了瓦杰帕伊的务实外交政策,也寻求跟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而就在这段时间,印度人民党靠着“印度教牌”在政坛混的风生水起。
时间来到2014年,这一年莫迪成功当选印度总理,实现独立组阁,并彻底“放飞自我”——开始进行“扶持印度教、削弱穆斯林”的核心KPI。
在2019年大选前,莫迪又通过一出“巴拉特空袭”,将军事行动转化为选举优势,支持率大幅提升,最终高票连任。
到了2024年的第三次大选,莫迪本想续写神话,结果由他引领的印度人民党只拿下240席,
离单独组阁所需的272席还差老远,因此只能拉着全国民主联盟凑数。
这成绩跟2014年的282席、2019年的303席比,就是妥妥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为啥这次莫迪会翻车呢?
答案很简单——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了“拖油瓶”。彼时印度的通胀率赖在6%不下线,失业率节节飙升,当年吹的“年创2000万个就业岗位”仿佛成了国际笑话。
贫富差距更扎心:截止2023年年底,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控制着全国40.1%的财富,达到196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难怪印度民众会怨气冲天了。虽说印度人民党大力推行“印度教优先”,可北方邦等传统票仓的选民不傻,比起宗教议题,他们更关心吃喝拉撒睡。
加上印度人民党竞选时太想“一党独大”,把盟友“湿婆军”给得罪惨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关键地区的席位丢到肉疼,反对党也史无前例的团结起来。
眼瞅着支持率从2024年的68%,暴跌至2025年的52%(挤掉水分可能更低),莫迪急得直跳脚。恰逢前段时间的枪击事件爆发,于是莫迪又一次想通过对外强硬来转移对内矛盾。
这才针对巴基斯坦祭出了“王炸”:威胁终止《印度河用水条约》。
要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来说是“命脉级”一般的存在,关系50%的农业、35%的发电和25% 的GDP。但莫迪敢玩真的吗?借他十个胆都不敢!
首先,法理上站不住脚:
春耕断水违反《日内瓦公约》第54条——禁止各国使平民陷于饥饿;突然泄洪致巴方洪灾,则触犯《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第7条——不得对共享河流的其他国家造成重大损害。
真这么干,等于给全世界“开流氓先例”。
其次,军事风险扛不住:
巴基斯坦绝非吃素的,公开表示“断水等同宣战”、“巴基斯坦将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力量反击!”毕竟涉及生死存亡,没人会忍气吞声。
最后,硬件实力不允许:
印度在印度河上游建的水电站纯属“小儿科”——巴格利哈尔和基申甘加水坝的蓄水能力合计4.4立方公里,对比印度河年均170立方公里的流量,连零头都够不上,根本做不到断流。
所谓的“不给一滴水”,纯属嘴炮威胁,实际操作顶多是偶尔掐电线网线、突然放水折腾人。
而莫迪之所以还跳出来叫嚷,是因为这足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制造紧张,转移国内矛盾,还能让反对党在民族主义压力下“被迫站队”,有利于他和人民党争夺选民。
此外,莫迪敢如此硬气的原因,还离不开美国在背后的搅局。
美国的拉拢近些年来,美国对印度那叫一个猛追猛打的拉拢,给莫迪撑足了在巴基斯坦面前耍横的底气。
实际上,“克什米尔问题”这摊子浑水,美苏早就蹚过了——比如三次印巴战争,次次都有美苏在背后递刀子,把克什米尔当“橡皮泥”捏。
第一次印巴战争发生在1947年10月,当时印巴刚分家,就因为克什米尔的归属而大打出手,最终克什米尔被一分为二,其中巴基斯坦占2/5。
这让印度很不爽,一气之下跑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告状”,试图通过国际干预逼巴撤军。
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
那会儿美国怕苏联借克什米尔问题插足南亚,罕见的支持巴基斯坦;英国则玩惯了“分而治之”,巴不得印巴打起来;苏联正忙着跟美国划分势力范围,懒得为这事儿得罪西方。
于是在美英的推动下,联合国搞了个“停火+公决”的决议。
尼赫鲁当场就急眼了:公决?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人口占多数,岂不是让巴基斯坦占便宜了?
于是他一顿骚操作阻挠公决。
此后,巴基斯坦往联合国递了很多次公决提案,但要么是苏联先反对,要么是美国后反悔。
巴基斯坦自己也没想到,50年代时,美国还在给它递枪,让它怼苏联支持的印度;结果到了60年代就转头去拉拢了印度,连联合国的公决提案都跟着拒了。从那以后,无论巴基斯坦怎么提议,有了美国和苏联的双双反对,联合国再也没能执行公投决议了。
克什米尔问题就这样被生生拖成了死结。
而有了美苏两边“递刀子”,印度觉得自己行了。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巴基斯坦被美苏武器夹攻,眼看就要顶不住,关键时刻中国甩出“最后通牒”逼印度退兵,随后联合国真正介入其中,战争停息。
到1971年,苏联跟印度签署了《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苏印双方军事同盟关系得到正式确立。而这也直接印度的勃勃野心“上了发条”,他觉得肢解巴基斯坦的机会来了!
于是在这一年,印度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这一战中,苏联可谓给印度提供了全方位助攻,比如提供卫星情报支持、在印度洋部署军舰盯梢美国海军。最终孤立无援的东巴13天就被打崩,直接独立成孟加拉国。
虽说这场战争明面上跟克什米尔没啥关系,但巴基斯坦被揍得元气大伤,克什米尔问题彻底成了力量悬殊的游戏。
1991年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虽然承诺会继续支持印度,但实力却比之前差远了,而失去一个强大靠山的印度,开始跟巴基斯坦的关系有所缓和。
直到2014年莫迪上台,美国为了围堵中国,又把印度捧成了“香饽饽”。
再加上印度的国土面积是巴基斯坦的3.7倍,人口数量是巴基斯坦的6倍,GDP是巴基斯坦的10倍,军费开支是巴基斯坦的10倍,兵力是巴基斯坦的2倍还多.....
莫迪觉得自己的腰杆又硬了,动不动就想欺负欺负巴基斯坦。
这次也是,但莫迪万万没想到这一回踢到钢板上了。
印度砸血本买的“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用中国造的歼10和预警机按在地上摩擦;巴基斯坦代号“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更是直接干瘫印度70%的电网。
莫迪一看架势不对立即停火,还在国内玩起了“莫式赢学”行为艺术。
显然,莫迪对形势还是存在误判,就像当年尼赫鲁误判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态度一样。
首先,他对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优势过于乐观了。
巴基斯坦军队人数虽少,却能“集中火力”死磕印度;而印度既要在中印边境屯重兵,又得在孟加拉国边境布防,兵力分散。
再说军费,印度的军费看起来不少,但不少都是花的“冤枉钱”,进口武器的价格比巴基斯坦从中国采购贵好几倍,而且还大都是“万国造”,这使得印度的军费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就拿这次空战来说,巴基斯坦空军靠成体系作战能力,把印度“阵风战机”的牛皮当场戳穿,印度落得“钱花了,脸丢了”的下场。
而反观巴基斯坦,进口的武器大都来自中国,价格低、军人培训到位,军费投入产出比杠杠的。也就是说,在军事上,印度压根就没有过分强势的实力。
其次,莫迪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俄罗斯和美国。
近年来印度和美国越走越近,俄罗斯又和中国是“背靠背”的合作关系,这要是真发生更大规模的冲突,俄罗斯无论从能力还是意愿上,还会不会和以前那样支持印度?
大概率不会了。
而美国正加速走下坡路,这特朗普高调打关税战,不到一个月就“认怂”了,颓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按这个趋势走下去,美国迟早有一天会和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彻底退出亚洲。
到那时,克什米尔问题就由不得印度说了算了。如果莫迪看不清这个趋势,还不能从这次的军事冲突中进行反思,还是继续为了党争、仗着美国的撑腰“上蹿下跳”,迟早要摔大跟头。
来源:文不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