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提到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方国家因阿富汗战争而做出的全面抵制;而聊起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许海峰夺得新中国首枚奥运金牌。事实上,就在洛杉矶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美国绕开联合国大会决议,出兵8000人全面入侵
当我们提到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方国家因阿富汗战争而做出的全面抵制;而聊起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许海峰夺得新中国首枚奥运金牌。事实上,就在洛杉矶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美国绕开联合国大会决议,出兵8000人全面入侵格林纳达。苏联阵营以此为由,全员缺席了1984年的奥运会。
时过境迁,如今看来,入侵格林纳达给美国带来的影响,远不及入侵阿富汗对苏联造成的冲击。两次战争背后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故事还要从格林纳达这个加勒比海岛国讲起。
格林纳达在小国云集的加勒比海地区本就不起眼。这个以黑人为主体的国家位于加勒比群岛南部,人口不过10万,面积仅344平方公里。1974年独立之前,它是英国一块不起眼的海外领土,居民长期以种植业为生。二战结束后,工党掌权的英国逐渐接受大英帝国解体的现实,主动放弃部分价值较低的海外领土。在英国推动下,当时人口不足10万的格林纳达获得独立,以埃里克·盖利为总理,成立了效仿英国的议会制政府。然而,新政府班底多由英国总督指定,盖利本人的治国能力也相当堪忧。
20世纪70年代席卷南美的"红色风暴",为这个小岛国带来了新的领导人莫里斯·毕晓普。和那个年代活跃的多数左翼领袖一样,毕晓普激进且富有精力。1944年出生的他,在格林纳达独立前夕年仅29岁,就已组建起名为"新宝石运动"的左翼政党。格林纳达独立后,该政党长期作为最大反对党存在。等待5年无果后,毕晓普于1979年3月带领新宝石运动发动政变,推翻盖利政府,接任总理。
作为小国领袖,毕晓普做出了"找靠山"的现实选择。意识形态的倾向让他决定倒向古巴与苏联的红色阵营,而当时热衷于输出革命的古巴立刻接纳了这个"小弟"。在古巴支持下,格林纳达获得包括1万支步枪在内的大量武器,组建起超过3500人的军队,还计划修建两座机场。尽管这种扩军行动在大国眼中如同"过家家",却让周边加勒比岛国坐立难安,在三十几个加勒比岛国中,格林纳达体量不大,却凭借古巴援助在两年间拥有了与规模极不相称的军事实力,且其意识形态是曾在拉美掀起风浪的社会主义,这让那些对左翼运动心怀恐惧的邻国深感"风声鹤唳"。
不过,当时的美国对这个小岛的动态并不上心。毕竟连家门口的古巴都未能完全掌控,对格林纳达动手难免有"杀鸡用牛刀"之嫌。最终将美军引向格林纳达的,是其内部的权力动荡。冷战时期的左翼运动之所以未能留存太多成功政权,与部分左翼领导人能力不足不无关系,柬埔寨的波尔布特便是极端案例。而格林纳达的毕晓普政府,也未能摆脱内部矛盾的困扰。
从某种角度看,格林纳达是幸运的:35岁的毕晓普曾留学英国,并未像波尔布特那样推行极端改革,反而试图与西方和解,在两大阵营间寻求平衡。但他的幕僚们却秉持"共产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共产"的极端理念。1983年6月,为寻求与西方和解,毕晓普亲自访美,试图与里根会面。然而,未等美国作出回应,格林纳达军队中极度亲苏的派系便率先发难,同年10月,军方发动政变,处决了威望极高的毕晓普,宣布成立由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的新政权。这一极端举动连古巴都始料未及,而早已对格林纳达扩军感到担忧的加勒比国家,则直接联名请求美国军事干预。
当时,越南战争结束后,深陷反战浪潮的美国已连续8年未开展军事行动。但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末期,苏联的咄咄逼人让美国重新倾向于与红色阵营的武力对抗。加之里根认为,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有助于自己赢得1984年大选,最终决定出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在里根授意下,美军第82空降师发动入侵,仅用3天就全面控制了岛屿。从国际法角度,美国的行为无疑是侵略。联合国迅速作出反应:11月2日,包括美国欧洲盟友与中国在内的108个国家联合谴责里根政府,要求其撤军,仅有8个可能受格林纳达威胁的加勒比岛国站在美国一边。但里根并未理会联合国决议,出兵前他最担心的是重蹈苏联深陷阿富汗的覆辙,而事实证明美军在格林纳达面前如同"天兵天将",接下来他要做的,是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入侵。
里根清楚,美国的行动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因此暗中推动加勒比国家"求救",为军事行动披上"合法"外衣。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彻底脱责,联合国的投票结果已充分证明国际社会的态度。为让美国全身而退,并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资本,里根展开了一系列操作:第一步是通过格林纳达的美国留学生塑造美军"正义形象",岛上的圣乔治医学院闻名南美,有400名美国留学生在此求学,里根宣称"拯救学生"是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而美军"成功完成任务"的画面经全美电视转播后,国内舆论彻底转向,民众沉浸在"小小的伟大胜利"中,无人再指责战争本身。
摆平国内舆论后,里根着手应对国际压力。对美国而言,格林纳达小到毫无占领价值,因此他从一开始就定下"快进快出"战略。联合国谴责决议刚通过,里根便宣布美军全面撤出格林纳达,由格林纳达人自行组织选举。这种"干净利落的撤退"与"民主政府的建立",既彰显了里根的"反攻立场",又与深陷阿富汗泥潭的苏联形成鲜明对比。最终,里根在1984年大选中以525比13的悬殊票数完胜,赢得了空前的政治胜利。
更令人感慨的是,格林纳达甚至将美军入侵的10月25日定为"感恩日"。但这场"胜利"并未让美国慎用武力,反而让其在久违的军事成功后,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干涉:里根连任两年后,美军空袭利比亚;1989年,武装入侵巴拿马;1991年,老布什发动海湾战争。入侵格林纳达虽未让美国遭受严重谴责,却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为后冷战时代美国陷入阿富汗与中东泥潭,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