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年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一场改变李唐命运的关键抉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5 11:35 1

摘要:690 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手段,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继承人的问题逐渐成为她心头的一块巨石,压得她难以抉择。

690 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手段,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继承人的问题逐渐成为她心头的一块巨石,压得她难以抉择。

摆在武则天面前的候选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她的儿子,被废黜流放的第三子李显和被软禁的第四子李旦;另一类则是侄子武承嗣等武氏宗亲 。从传统礼法来看,传位给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儿子身上流淌着自己的血脉,是正统的继承人。但武则天建立武周,历经千辛万苦,她担心一旦传位给儿子,自己亲手缔造的武周王朝将会瞬间崩塌,重回李唐的怀抱,自己的一番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若是传位给侄子,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武氏宗亲与自己同姓,能延续武周的国号,但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姑侄之间的关系终究不如母子亲密。而且,“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舆论压力巨大。一旦传位侄子,不仅可能引发朝廷内外的反对,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朝廷大臣们也因此分成了两派,斗争异常激烈。支持传位给儿子的大臣,大多是李唐旧臣,他们深受李唐皇室的恩泽,对李唐王朝有着深厚的感情,渴望恢复李唐江山。而支持传位给侄子的大臣,则多是武氏家族的亲信,他们希望借助武氏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

692 年,李昭德挺身而出,劝谏武则天。他言辞恳切地指出:“天皇高宗是您的夫君,皇嗣李旦是您的爱子,您的江山应该传给子孙才能千秋万代,怎么能立娘家侄子当接班人呢?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谁听说过侄子当了皇帝会把姑姑的牌位放进太庙的?陛下您听说过吗?臣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反正是没听说过!而且陛下您的江山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从高宗手里接过来的,如果您把江山交给武承嗣,那将来高宗的在天之灵还能吃到太庙的供奉吗,岂不是要活活饿死!” 李昭德的这番话,犹如一把利剑,直击武则天的内心深处,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武则天听后,心中虽有所触动,但并未立刻做出决定。她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手段,削弱了武承嗣的权力,将他从宰相之位上拉了下来。但此时的她,真实意图仍不明确,更多的是在维持政治平衡,试图在儿子和侄子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她既不想放弃武周王朝,也不想失去儿子的亲情,更不想引发朝廷的内乱。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她陷入了漫长的思考和挣扎之中,继承人的问题也成为了武周政权的一大悬案,时刻牵动着朝廷上下的神经。

狄仁杰,这位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忠诚的品格,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他深知李唐江山的根基深厚,也明白武则天内心深处对武周传承的忧虑。于是,他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进谏,言辞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狄仁杰常常提及亲情的纽带,他说:“陛下,母子之情,深于姑侄。李显和李旦皆是您的亲生儿子,血浓于水,这份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若传位给儿子,您百年之后,必定能以母亲的身份入太庙,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和敬仰。可若是传位给侄子,从古至今,可有侄子将姑姑供奉于太庙的先例?武氏子孙祭祀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到那时,陛下您又将置于何处呢?” 这番话,如同一把温柔的刀,直击武则天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她在夜深人静时,也不禁思索自己的身后之事。

除了亲情,狄仁杰还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分析局势。他指出,李唐统治多年,百姓早已习惯李姓皇室的统治,对李唐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若是传位给武氏宗亲,势必会引发朝廷内外的动荡,甚至可能导致天下大乱。而让李显或李旦继承皇位,能够顺应民心,稳定局势,确保武周政权的长治久安。在狄仁杰等大臣的不懈努力下,武则天心中那扇紧闭的门,开始悄然松动。

698 年,突厥默啜可汗以 “辅立李氏” 为由,悍然率军进犯中原。他公然宣称:“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武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默啜可汗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突厥的疯狂进攻,武则天紧急下令征兵抗敌。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征兵工作异常艰难。一个月过去了,招募到的士兵还不足千人。这让武则天心急如焚,她深知,若不能迅速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周的江山将岌岌可危。

就在武则天焦头烂额之际,有人向她提出了一个建议 —— 立李显为太子,并让他担任河北道元帅。武则天犹豫再三,最终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她深知,李显虽然被流放多年,但在民间仍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事实也正如她所料,当宣布李显为太子并担任元帅的消息传出后,百姓们纷纷响应,应者云集。短短时间内,就征召到了五万大军。

默啜可汗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战机已失。他原本以为武周内部人心惶惶,有机可乘,没想到李显的号召力如此强大。无奈之下,他只好退兵,放弃了这次入侵行动。

突厥的这次入侵,让武则天深刻地认识到了民心的向背。她意识到,尽管自己建立了武周政权,但李唐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依然根深蒂固。只有顺应民心,立李显为太子,才能稳定局势,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李显作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三子,拥有着天然的正统性。他的身上流淌着李唐皇室的血液,这是他最大的优势。尽管他曾被武则天废黜,流放房州长达 14 年,但这并没有削弱他在皇位继承上的合法性。在那个重视血统和正统的时代,李显的身份就如同一块金字招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在房州的 14 年里,李显远离朝堂的纷争,过着平凡而低调的生活。他没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中也没有强大的政治根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她担心,如果立身边朝臣环绕的李旦为太子,自己的权力可能会受到威胁。李旦身边的朝臣大多是李唐旧臣,他们渴望恢复李唐江山,一旦李旦登基,武则天辛苦建立的武周政权可能会瞬间瓦解。

而李显长期在外,与朝中大臣接触较少,与武家人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立他为太子,对武家的威胁相对较小。武则天希望在保护武家利益的同时,也能顺利传位给儿子,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李显的这些特点,让他成为了武则天眼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李显被立为太子,无疑是李唐复辟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决定就像是在黑暗中燃起的一把火,为李唐势力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尽管武则天依旧大权在握,武周的旗帜仍在洛阳城的上空飘扬,但李显回归朝堂并成为太子,让那些在武周统治下默默蛰伏的李唐旧臣们看到了复国的希望。

他们开始暗中聚集力量,联络各方支持李唐的势力,为未来的复辟做准备。在民间,百姓们对李唐的记忆和情感也从未消失,李显的回归让他们对李唐的复兴充满了期待。这种民心所向,为后来的神龙政变和李唐复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然而,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就此平息,反而更加激烈。武氏宗亲虽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他们在朝中多年经营,根基深厚,势力依然不容小觑。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对李显及其背后的李唐旧臣充满了敌意。

武氏宗亲与李唐旧臣之间展开了明争暗斗,双方在朝堂上互相攻击,争夺权力和资源。而李显的妻子韦后,在经历了多年的流放生活后,对权力的渴望也日益膨胀。她与李显共患难,此时也想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开始涉足朝政。韦后拉拢亲信,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与武氏宗亲、李唐旧臣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为后来的韦后乱政埋下了隐患。

从武周政权的角度来看,立李显为太子意味着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妥协,也宣告了武周政权难以延续。尽管武则天在有生之年仍然维持着武周的统治,但她传位给儿子的决定,已经注定了武周只是李唐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

这一决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武则天身后的祭祀和声誉,让她得以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但也意味着她亲手建立的武周王朝无法传承下去。随着武则天的老去和李显势力的逐渐壮大,武周政权逐渐走向衰落,李唐王朝的复兴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698 年武则天召回李显并立为太子,是武周时期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背后,是外部压力与内部博弈的双重作用,是武则天在权力、亲情与政治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它不仅改变了李显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成为武周政权向李唐王朝过渡的关键节点。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