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长,我们在古代又称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在神话小说《搜神记》里,他是被天帝钦命的河川管理者,他在管理黄河时曾经根据水情水势画过一幅河图,河图是治水的关键。大禹子承父业治水时,河伯曾经把这幅河图送给了大禹,河图与开山斧、避风剑三者一起,构成大禹治水“三
一条河,滋养一座城。《行走雨花·漫步圭塘河》系列视频的热播,激起了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与生态情怀。
无数动人的文字从四方汇聚,讲述着圭塘河的变迁、两岸的风物、以及人与河的故事。为此,我们开设“行走雨花·漫步圭塘河”专栏,让这些心声在此流淌。
在这里,我们将透过字里行间,一同感受圭塘河的呼吸,见证从“治理”到“宜居”的生态实践,品味雨花区的绿色脉动。
让我们漫步水岸,在文字中相遇,共同书写这条母亲河的现在与未来。
圭塘河“河长”的故事
黄亮斌
河长,我们在古代又称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在神话小说《搜神记》里,他是被天帝钦命的河川管理者,他在管理黄河时曾经根据水情水势画过一幅河图,河图是治水的关键。大禹子承父业治水时,河伯曾经把这幅河图送给了大禹,河图与开山斧、避风剑三者一起,构成大禹治水“三宝”。
现代河长制经历了发轫于无锡、滥觞于全国的快速形成过程。为了改善河湖水质,建立各级行政首长负责的河流管理制度,采取领导督办制和环保问责等办法,让本来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制度在太湖流域治理获得成功后,在中国污染肇始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迅速向中西部蔓延的背景下,上升为国家政策,全国数万条河流有了自己现代河长,中国各级行政长官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河长,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的政府河长就是主管区领导,由环保志愿者为主体的“民间河长”同时应运而生。
一
圭塘河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内河,较早沦为黑臭水体后,也使得它的治理早于全国统一部署,与之相应的是,“民间河长”也很早就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护河行动,不过那时他们都还不叫河长,他们就是一群志愿者,像我认识的晚稻、章君和周君父子。
晚稻自小生活在圭塘河附近,是我认识这里的环保志愿者中少有的原住民,晚稻是他网络名字,这也说明他是个有着田野情怀的人。在晚稻儿时记忆中,圭塘河水流量虽然不大,但水清岸绿,夏天时他和最好同伴常常到河里游泳,同伴家那时靠捕鱼为生,圭塘河就是他们家的衣食之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随同伴下河捕鱼,有时候一天能捞几十斤鱼,水也干净,渴了就捧一把河水直接喝。
后来河流水质变坏,但晚稻也说不清楚,河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脏、变臭的,他只记得到世纪之交时,政府就编制了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后来又升级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的一部分。况且那时的晚稻,是一名职业的生态摄影师,小小的圭塘河已经装不下他的心,他四处漂泊,青藏、青海、云南,这些大众眼中的天堂秘境都被他玩了个遍,其中在青藏高原,他有着六年实打实的环境调研和志愿者经验,成了青海三江源水环境科考队员、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江豚科考队队员。
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有一条悲伤的河流,你有你的疼痛,我有我的艰辛,并非不懂,只是无暇顾及。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晚稻狂野的心才收了回来,开始注意到家乡的这条圭塘河,2010年他参加了环保公益组织的一次活动,儿时的圭塘河变得面目全非,上游河水几乎断流,沿岸原生态的绿树青坡被钢筋水泥浇筑的堤坝代替,岸边菜市场、屠宰场、化工厂林立,周边构筑物就像一口口锋利的钢牙,紧紧咬住和吞啮着瘦小的圭塘河。
沿河一百多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口直接入河,混合成各种颜色往下游流去,而靠近入河口地方,河道中堆积的垃圾总是最厚。这一次活动,晚稻随手拍摄了一张照片:一把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破沙发在浑浊的河水中和自己的倒影为伴,相对的右上角,枯树枝的阴影下排列着各色垃圾。这张照片刊发在地方报纸后,他接到了来自政府共商共治的电话,接下来他看到,政府派出四辆垃圾车、出动千名志愿者对该河段进行了紧急清理,在家乡的小河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记录者、传播者和监督者的巨大收获,甚至略略有一种忧郁中的喜悦。他被政府聘请对圭塘河进行长期监督,参与对河道环境整治的建议,他连续十年用镜头记录着圭塘河的变化,慢慢地,他镜头下的影像与之前有了不同,白鹭和池鹭这些作为生物性标志的物种,重回了他的镜头,这是他儿时常见的鸟类。
后来他创建了自己的环境文化公司,当年英俊青年的晚稻,变成的孩子们眼中博学多识的“晚稻老师”,他觉得孩子们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这代人曾经走过的弯路告诉孩子,他要把污染和破坏之后重现恢复生命生机的好消息告诉孩子,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让孩子们改掉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丢掉片刻都离不开的手机,真正的走进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他有时把孩子们带到圭塘河畔的排污口,在捡拾垃圾的同时,向孩子们示范,怎样测定水质的酸碱度,怎样调查河道底栖生物,如何规范处置排污口;有时他把孩子带到更远的地方,看百鸟翔集的洞庭湖,近距离的观测鸟类栖息的状况,感受天地一体、万物和谐的景象。
他要在孩子内心中埋下环保的种子,要为国家播种未来与希望。算起来,晚稻从青藏高原回到圭塘河畔,与我从闹市区搬到这里的时间差不多同步,这些年他在这里所做的一切,他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是让我肃然起敬的。不过,我们一起出席活动的时候,常常是我人模人样在舞台中央,他手持相机、躬身拍摄的样子,总让我忍俊不禁。世界总是这样,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经常不过是些胸无点墨、尸位素餐的人,世间平庸与乏味大抵往往因此而生。
二
晚稻在圭塘河做着河长的时候,章君担任着浏阳河的河长,因为圭塘河是浏阳河的支流,这样,两位河长在支流进入干流的地方,就有了工作上的交集。两河交接处是一个新建的高档楼盘,顾名思义,取了个很有想象力的名字——双水湾,但住户进来后很快发现,这里更恰当的名字应该是“臭水湾”,河道里污水和垃圾散发出的气味,熏得人根本开不了窗,这样就开始了章君从干流到支流,追根溯源在圭塘河开展巡查的历史。
章君走上河长的过程我全然清楚,他的家在浏阳河畔一个叫“蓝田”的村子,这总让我想起“玉种蓝田成双配,诗题红叶是前缘”这幅传统的婚姻对联,实际上章君真的有过这样的美好姻缘,当年村子里最漂亮、最富有的女孩嫁给了他这个家里穷得响叮当的后生小子。
章君虽然穷,但很勤快,很快开始了花卉种植并慢慢走上富裕之路,世纪之交的时候,章君和村民们通往更加富裕的道路被嘎然阻断,因为村子里在短短几年时间很快兴起了一个新型化工产业——硫酸锰,十三家化工企业建立后,虽然产品迅速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同类市场,但这个紧邻河畔的村子也给毁了,因为硫酸这种高腐蚀物品对环境破坏非常大。我那时在一家媒体工作,见过那里被毁了的农田和被污染的井水,到处是烟囱,到处是随意堆放的工业废渣,我始终记得村民们被摧残的健康以及他们失望和忧虑的表情。
蓝田村离我的家乡也不远,因此我怀有常人难有的物伤其类、伤屋及乌的同情。章君那时还是村民小组长,“失乐园”后毅然与村民们一起走上保护家园的道路,这也让他在那一年的“世界环境日”这样一个特殊的纪念日,彻底失去了自由,陷入了三十八天的拘禁生涯。
但也许这就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章君从羁押的牢狱放了出来,就像英雄凯旋而归一样,他受到村民们夹道欢迎,章君从此在环保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他记得一位公益者说过的话:只有公众的至上幸福才能随时感动我的心,而投身于这项事业的强烈愿望是我最持久的一种热情。他自封为“浏阳河河长”,印制五千张名片沿河向人发放,只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就给他打电话,他则会像接到火警一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足迹踏遍浏阳河及其支流的旮旮旯里。
有一天早上,章君沿着圭塘河巡查时,发现河水变成了红色,并且伴随着大量白色泡沫,见过化工企业的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是重度污染”后,立即电话向政府汇报,区长调来了挖掘机开挖,查明是一家清洁公司私自把承运的猪血倒入下水管道,染红了河水。还有一次,圭塘河畔工业园区的一个年轻人带着刚刚网购的电鱼设备,准备去河中电鱼,摩托车还没开动,他发放的五千张名片成了巡查的消息源,市民举报的电话打向了他,准备电鱼的人被章君逮了个正着,指出电鱼行为碰触的法律和可能的处罚,小伙子吓坏了,慌忙求情,跟着章君将一段河道垃圾清理干净,回家后在网上将全新的电鱼工具退了货,自那以后,这个小伙也成了圭塘河畔铁杆的河长,民间河长的队伍就这样一年比一年壮大。
后来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圭塘河民间河长“红黄蓝”护卫营成立,红色代表市政、环卫等部门一线人员,黄色代表媒体、社会公益组织、热心市民等社会人士,蓝色代表辖区和街道的专业巡河员。
三
圭塘河的河长们就像星星一样,散布在沿岸两岸,任何一个你看似平常的邻家小哥哥,都有可能就是环保志愿者,或者说沿岸的每一个人都是志愿者。去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到居所附近的一家汽车修理店修车,被墙壁上这则格言吸引: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的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善行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我因此对店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修理车间进入里间,墙面上摆满了各种扶困助学的证书,老板与我攀谈起来,老板周君说自己盘着这个小店、养活七八个工人的同时,主要从事扶贫助学和环保两类公益活动,经常带着儿子一起到圭塘河捡垃圾,最近还被市长叫去圭塘河,一起捡过一程垃圾。
周君告诉我,虽然这些年每年扶贫助学资金都在五、六万元左右,但自己还蜗居在附近租来的房子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带着儿子一起巡河虽然耗费牺牲了一些时间,其实也非常值得。
这些公益活动,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着儿子,自己的改变主要是更好地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一家汽车修理店,每天洗车时耗水不少,但自己的修理店早就建成了三级废水过滤处理系统,定期投放生物孝素,将污染物排放影响降低到最低,他认为,圭塘河畔的每一户居民,每一个修理店,每一个饭店,都是河流的污染者,只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小店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把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极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河道保洁,从这个角度上说,对河流的保护,或许并不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到河滩上捡捡垃圾,而是在每一个个体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周君认为自己常年参加公益活动最大的收获,还是孩子在向上向善成长,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原先有过一段很长的叛逆期,初中二年级数学考过勉强刚到双位数的最低分,高中二年级还在拼命玩手机游戏,被自己动用过一次“全武行”后才慢慢变好。
随着自己带着孩子做公益次数增多,孩子慢慢地长大了,学会与自己一样乐善好施,学会了以悲悯的心,对待脆弱的自然,扶助弱势群体,最近孩子跟着自己参加罗霄山脉老区扶贫助学活动后,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帮助别人,自己就得一定优秀。如今,这个曾经叛逆厌学的孩子,像发了疯似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除了打球锻炼身体外,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通往优秀的道路上,是在道德的淬火下,通过艰苦的学习达成的。讲到这里,周君脸上绽放出满足的微笑,这也许是他深信“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之类格言的原因。
一场大雨过后,圭塘河河水猛涨,河流显示出少有的野性,几处洲滩完全淹没,一根合抱粗的大树倒伏在河岸,每一棵树下都拦住一堆杂草,池鹭在河面上飞越,乌鸫在草地上觅食。
河长们依然在各自忙着,无论是晚稻,还是章君、周君,都不约而同关注自然教育,这一点发现,让我大为诧异。或许长期奔走在河道上的河长们,都会从河流本身获得的生命启迪:人生一世,终归尘土,就算有一百年光阴,也不过历史长河中的涟漪,只有谦卑地向河流学习,我们才会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和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作者简介
黄亮斌,男,1965年8月出生于长沙东郊一耕读之家,资深环保工作者,获颁全国首批“从事环保工作三十年纪念章”,曾因保护白沙古井获市民赠送锦旗。现居长沙市雨花区。
分享
在看
留言
来源:雨花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