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至26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这场十年一届、首次登陆亚洲的国际盛会,汇聚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名代表,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会上,宁波市北仑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助力凉山州美姑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凭借“生态
9月22日至26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这场十年一届、首次登陆亚洲的国际盛会,汇聚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名代表,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会上,宁波市北仑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助力凉山州美姑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凭借“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同频共振”的亮眼成效,成为大会关注焦点。
协作破题:
“资金+产业”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的横断山南段区域,是凉山山系面积最大的保护区,50655公顷的土地上孕育着2597种蕨类及种子植物、405种脊椎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5种、重点保护动物61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但长期以来,保护区周边村民因经济滞后,频繁进入林区放牧、采药,既干扰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也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21年,北仑区与美姑县开启东西部协作,每年投入6000万元资金,锚定“生态兴、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目标,在保护区周边布局特色产业,既解决当地村民增收问题,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5年前,这样的生态保护案例都无从谈起。”带队参会的美姑县委常委、副县长袁波(北仑区挂职干部)感慨,协作让“保护”与“增收”走向共赢。
天麻架桥:
林下种植“护生态、稳收入”
瓦侯乡树窝村村民吉布木良,曾是保护区生态的“干扰者”,为贴补家用,他常进入林区放牧采药。如今,他的身份变了,成为天麻种植基地的产业工人。“农忙在家种地,闲时来基地务工,我和妻子一个月能挣4500元,一年收入超5万元!”吉布木良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份改变,源于北仑区支持的天麻产业项目。5年前,美姑县在北仑区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境内的高原山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引入天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瓦侯乡流转7600亩土地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既避免了对生态的破坏,又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北仑区投入773.2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000万元,建成中药材(天麻)生态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配套建设中的天麻产业分拣中心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项目采用“土地+村集体+村民+公司”模式,已为当地提供40余个固定岗位,2024年底实现集体分红42万元,村民累计增收600余万元。
黄花添翼:
山地作物让7个村共享红利
在候播乃拖镇竹洛村,另一种“黄金作物”正改变村民生活——黄花菜。“以前靠牧羊维生,3亩地年年倒贴钱,还得砍树做饭。”村民吉则候机说,如今他家1.6亩玉米地改种黄花菜,2022年丰产至今已增收7.6万元,“买了电饭煲、电磁炉,再也不用上山砍柴,林子里的鸟都多了!”
美姑县高山峡谷、高海拔的地貌,恰好适配黄花菜耐瘠耐旱的特性。在北仑区600余万元协作资金支持下,美姑县引进美姑思奇巧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大风顶保护区周边的候播乃拖镇及邻近的候古莫镇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发展黄花菜产业,并引入浙江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提供产业服务。“黄花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亩扩至2024年的2200亩,今年又扩种了400亩,预计产值突破300万元,务工人数能达1500人次。”候播乃拖镇副镇长贾龙介绍,项目采用的“技能培训+基地务工”模式,让365户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7个村共享产业红利。
“生物防治也很关键!”袁波补充,针对峨曲古乡雷觉莫社区的320亩小番茄基地,北仑区协调企业捐赠350套潜叶蛾诱捕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保障了从保护区周边高海拔村寨搬迁而来的150余名村民人均月增收2400元。此外,北仑区还帮助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赴浙务工,从源头减少林区人为干扰。
产业兴了,生态也活了。如今走进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轨迹更频繁,数量从2018年的22只增至2024年的28只,科研人员还多次拍摄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珍贵画面。不仅如此,四川山鹧鸪、高山兀鹫、对叶杓兰等多年未见的珍稀动植物,也陆续出现在监测镜头中,部分物种更是当地新记录种。
从“生态干扰”到“生态守护”,从“收入缺乏”到“产业兴旺”,北仑与美姑的东西部协作,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智慧”。“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让更多人共享生态与发展的红利。”袁波说。(范晓磊)
来源:凉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