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远一看以为是保时捷卡宴,走近了才发现是小米汽车;拿起手机差点喊出苹果,仔细瞅才看到小米logo。”这是不少普通消费者对小米近期产品的直观感受。从汽车圈的小米SU7到手机圈的新款机型,小米产品与行业标杆的“高度相似性”始终萦绕着争议。法律上无人追责,品牌方反
“老远一看以为是保时捷卡宴,走近了才发现是小米汽车;拿起手机差点喊出苹果,仔细瞅才看到小米logo。”这是不少普通消费者对小米近期产品的直观感受。从汽车圈的小米SU7到手机圈的新款机型,小米产品与行业标杆的“高度相似性”始终萦绕着争议。法律上无人追责,品牌方反复辟谣,但在老百姓心里,“是不是抄袭”的疑问从未消散,这道关于“形似”与“原创”的鸿沟,到底该如何看待?
在汽车圈,小米的“保时捷影子”成了最挥之不去的大众印象。小米SU7刚亮相时,便因流畅的溜背线条、低矮的车身姿态被网友戏称为“保时米”——尤其是从侧面远眺,车身比例与保时捷卡宴的轮廓重合度极高,足以让不懂车的普通人认错。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众泰汽车,凭借对保时捷Macan的“像素级模仿”,众泰SR9一度成为话题焦点,最终却因“只抄壳子不重内核”被市场唾弃,落得破产重组的结局。
如今小米汽车的处境与当年的众泰形成了奇妙的对照。品牌方始终强调设计的“功能性与原创性”,称SU7的线条源于对风阻系数的极致追求,其0.195的Cd值是通过模拟雨滴形态优化而来,并非刻意模仿;设计师也直言,水滴大灯、光环尾灯等细节与保时捷的镰刀灯组、长条形灯带存在本质区别,且保时捷部分经典车型专利已过期,小米的借鉴在法律框架内合法合规。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搭载了自研的超级电机、澎湃OS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性能参数与智能体验确实具备差异化竞争力,这让它得以避开众泰“只抄不研”的陷阱。
但老百姓的判断逻辑从不是“看专利”“看内核”。对大多数人而言,汽车设计的第一触点是整体观感——就像当年众泰SR9能让消费者“改标充保时捷”,如今小米SU7也能让路人远远认错,这种“视觉混淆度”足以催生“有模仿痕迹”的直觉。有车主坦言:“买车时销售说有原创设计,但亲戚朋友见了都问‘这保时捷多少钱’,解释多了自己都觉得尴尬。”这种来自社交场景的反馈,远比品牌方的技术解读更能影响大众认知。
手机圈的争议则更直接地指向“苹果影子”。小米新款手机发布后,不少消费者吐槽“乍一看以为是苹果出了新机型”——相似的机身中框、镜头模组排列方式,甚至连背部的质感都与iPhone高度接近。面对质疑,小米总裁卢伟冰在直播中反复澄清,称小米早在4年前就推出过背屏设计,新款机型的背屏更是斥资10亿元打造,采用与正面同款的龙晶玻璃,抗摔性是普通玻璃的10倍,与苹果的设计逻辑完全不同。
可在普通人眼里,“10亿研发的背屏”远不如“整体像苹果”来得直观。就像有人比喻的:“如果说苹果发明了带小揪揪的茶壶,小米做了个带圆圈揪揪的茶壶,就算材质再好,也逃不开‘照着做’的观感。”手机行业的设计趋同确实是客观现实,从刘海屏到居中挖孔,主流品牌难免出现相似元素,但小米新品在整体视觉上的“高度重合”,还是超出了大众对“合理借鉴”的心理预期。
品牌方的辩解并非没有依据。法律层面,无论是汽车还是手机,小米的设计都精准避开了专利红线——汽车的细节差异、手机的背屏创新,都让“抄袭”的指控难以成立;行业层面,“设计追随功能”的原则确实存在,电动车为降低风阻必然走向流线型,手机为优化握持感会收敛机身线条,相似性有时是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但这些专业解读,恰恰是普通消费者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大众既不懂专利法的边界,也不关心风阻设计的逻辑,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借势经典”的设计策略,正在透支品牌的原创信任度。小米反复强调“自研投入”,从汽车的超级工厂到手机的背屏技术,确实展现了研发实力,但“形似标杆”的设计选择,却让这些投入的光芒打了折扣。就像有评论指出的:“如果真有底气做高端,为何不敢摆脱标杆的影子?”老百姓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原创自信”的期待——比起“合法借鉴”,大家更想看到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小米”的独特设计。
保时捷中国区总裁曾用“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回应相似性争议,这种高情商的表态或许点出了行业的潜规则:经典设计的影响力难以完全规避,合理借鉴与模仿的边界本就模糊。但在大众认知里,边界其实很清晰——是“一眼能认出的独特性”,还是“需要解释的相似性”。
小米到底是在抄袭,还是新的设计?法律给出了“合规”的答案,品牌给出了“原创”的辩解,但老百姓的眼睛给出了“像”的直观感受。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法律条文的纠结,而是品牌与大众在“原创认知”上的错位。或许正如行业专家所言,短期借势经典能降低市场门槛,但长期来看,只有让设计摆脱“影子”,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族语言,才能彻底打消老百姓心中的那道“相似梗”。而这,才是对“新的设计”最有力的证明。
文末声明
1. 本文仅基于普通消费者对小米产品设计的直观感受与行业公开信息撰写,核心是对“产品设计相似性”这一现象发表个人感言,无针对小米品牌的恶意攻击或不实抹黑,亦不涉及对品牌技术研发、产品品质的否定。
2. 文中提及的“小米SU7”“保时捷卡宴”“iPhone”等产品信息,均来源于品牌官方发布及公开行业报道,旨在客观呈现争议背景,无侵权意图。
3. 笔者始终认可小米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贡献,撰写本文仅希望引发对“设计原创性与行业趋同性”的理性讨论,并非对小米有特殊意见。若小米品牌方对此文有不同看法,期待通过理性沟通交流,而非采取投诉等方式,相信开放的讨论更能体现品牌的胸怀与格局。
来源:大华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