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打造人才富矿 激发创新活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9:51 2

摘要:“过去没有职称,外出指导总觉得欠缺说服力。”谈起职称评定带来的好处,张掖市甘州区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高级农艺师王亚东依然激动不已。在他身后,采摘园里一排排火龙果长势喜人,这位长期扎根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者,正穿梭于大棚之间,为农户们细致讲解种植技术的关

“过去没有职称,外出指导总觉得欠缺说服力。”谈起职称评定带来的好处,张掖市甘州区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高级农艺师王亚东依然激动不已。在他身后,采摘园里一排排火龙果长势喜人,这位长期扎根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者,正穿梭于大棚之间,为农户们细致讲解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王亚东凭借其在节水灌溉、绿色种植等方面的扎实技术和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的显著业绩,在张掖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成功获评高级农艺师职称。这一纸证书,对他而言,意义远不止于个人荣誉。“自从通过张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取得高级农艺师职称后,我们开展培训、技术指导更有底气了。”王亚东坦言,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个人工作的信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社会对农民职业的传统认知,“农民也可以有职称,可以享受专业人才待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王亚东的经历,是张掖市为破解人才评聘与基层实际脱节难题、激活乡土人才活力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探索的生动缩影。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评价壁垒,张掖市勇于打破常规,持续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张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精准聚焦农村实用人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术能手等长期服务基层、贡献突出的特殊人才,开展了专项评审工作。这项改革彻底转变评价导向,建立起一套以实践能力、实际贡献和行业认可度为根本遵循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它不再仅仅盯着纸面上的文章和头衔,而是将目光投向田间地头、作坊车间,真正关注人才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带动了多少群众致富。这一举措,为无数像王亚东这样的基层“能工巧匠”“田秀才”“乡创客”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职称晋升通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创新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人才动能。

在张掖市甘州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静与甘州扎染这门古老手艺相伴已有二十多个春秋。她以一颗纯粹的匠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不断尝试通过创新设计赋予其当代生命力,让源自西北的这项工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20年,许静得知农村手艺人也被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的消息后,备受鼓舞,立即着手准备并积极提交了申报材料。经过市县区人社部门的严格评审与筛选,她最终成功获得了“农村实用人才副高级职称”。这一认可,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上职称以后,我也是备受鼓舞,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投入了更多精力去创作。”许静表示,这份肯定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创新的信心。近年来,她创作出了多款极具张掖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让甘州扎染以更加时尚、多元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同时,她的专业身份也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一些技能培训机构频频向她发出授课邀请。许静十分珍视这样的机会,她将自己的扎染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多学员,特别是带动了许多农村妇女投身手工行业。“让她们在家有事做,还能赚钱补贴家用,通过技艺的传授,让更多人从这门传统手艺中受益。”许静的话语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的故事清晰地表明,职称评定不仅是对个人技艺的认可,更能够有效激发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传承一人、带动一片”的放大效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活化中生生不息。

张掖市通过破除学历、论文等刚性条件的限制,突出强调实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效,已经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农业、手工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实用技术人才评价与激励新机制。这一机制尊重乡土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贡献,让评价标准更加贴近地气,更加符合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张掖市已累计为5860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了市内有效职称,这些人才广泛分布在农艺、畜牧、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十余个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类别中。这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深深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犹如一座正在被精心挖掘和培育的“人才富矿”。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技能拥有者,而是已经成长为先进技术的传播者、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者、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职称认定这一关键举措,广大“土专家”“田秀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尊重与职业认同,他们的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社会价值被广泛看见。如今,这批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乡村人才,正以其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乡土情怀,活跃在张掖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日益成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为张掖市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记者 岳永舜)

来源:张掖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