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种书,做两记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5 01:51 1

摘要:看书是好习惯、好教养,也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关于奢侈有很多的定义,毕淑敏老师曾说过:“奢侈是时间与空间加之人工的极度铺排。”看书需要空间、时间和人力,极度铺排就包括很多了,例如要去购买书或者借书,要有时间来阅读,阅读完后要理解和书写、对喜欢的内容可以记录和背

自2020年跑步开始写跑步日记,从2023年开始发表写生活,原创文章第161篇

看书是好习惯、好教养,也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关于奢侈有很多的定义,毕淑敏老师曾说过:“奢侈是时间与空间加之人工的极度铺排。”看书需要空间、时间和人力,极度铺排就包括很多了,例如要去购买书或者借书,要有时间来阅读,阅读完后要理解和书写、对喜欢的内容可以记录和背诵,对于历史书籍需要去查阅,因为阅读要放弃其他很多的事情,阅读的分享,拿着书本去旅游等等。阅读确实需要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尤其纸质书,还要想着随身携带。

走进图书馆,各类型的书籍也是琳琅满目,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读什么样的书让我们不断进步呢?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我大多数会选择季羡林、汪曾祺、林清玄、余秋雨、毕淑敏、迟子建、史铁生老师等的作品,余华、莫言、贾平凹老师都比较红,也会选择他们的书来看。之前抽了足够的时间,也读了麦家、刘震云老师的相关书籍。我把这些书籍归结为床头书,也就是随时都可以翻越的书。哦,当然也包括《蒋勋说红楼梦》。这样的书不像连续剧,接不上看,就忘了,而是只要有时间就可以拿起来看一下,或者睡觉前强迫自己不要看手机而是捧着书本入睡才看,因此我一般把这样的书会随手放在床头、书桌等显眼的地方,随时可以抓到随时可以阅读。散文对我的心境是一种熏陶,对我的想象力是一种锻炼,故而我特别喜欢,喜欢将生活中的稀碎升华到人生的快乐境界,从而让自己也称为一个丰富市井的俗人。

第二种书是历史书。历史书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阅读和消化,例如之前看的《大秦帝国》七本,《中国通史》五本等,我几乎是花费了连续好几个月的时间来读一本书。历史书对我来说,是学习。虽然阅读了,但是经常记不住,朝代人物还常常混淆。我只能感叹自己读的还太少。有时候读累了,就听一下纪录片,也是相互补充。毕竟有很多纪录片,例如《河西走廊》、《中国十大明楼》、《紫荆城》、《苏东坡》、《大儒朱熹》、《文化之旅》等等很多,我都喜欢听,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有声阅读的介入,可以缓解无声阅读的枯燥,让自己处于永远学习的状态,这是我想要的。

第三种书是诗歌类,更确切的说是古诗类的。因为这类书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没有长篇大论,只要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完成,也可以陶冶情操式的朗读,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你会发现,古人的诗词篇章同样适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此情此景,这是我非常感叹的。表达有时不需要冗长,精炼的概括就是精华,反而容易朗朗上口的传承。家里的那本《宋词鉴赏》已经发黄受潮了,而且之前的版本字比较小,虽然是诗词,看起来也还是比较费劲的。在《李清照转》中倒是学到了很多诗词,真的是可以慢慢欣赏的。

其实还有一类就是旅游的书也是可以看的,与历史相结合,非常有乐趣的。现代的人特别爱自由行,如果知道一些历史文化的攻略,踏寻古迹,游玩起来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可以值得一看。

最后说到两记录。第一是摘抄。在整理家务的时候,我整理出来很多笔记本,各种各样的,足足有几十本。在现代这个社会,笔记本变得比较陌生了。如果不是专业工作需要记录,现代人很少用笔记本了。因为有更方便的手机拍照、扫描、复印等技术。但是每每阅读到与作者的共鸣之处,我还是愿意拿出本子摘抄下来。我摘抄的本子比较小,目的是我可以随身带着。旅游时、地铁上都可以打开翻看,让文字度过一段无聊的时光,同时也可以加强我的记忆。但后来我发现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用笔记本随时记录随感碎发,是个不错的方法。

第二个记录就是写读后感。尤其是我读完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我愿意记录下来我的想法,或者就书中的某一点做一篇感慨。也许我的表达并不成熟并不深入,但也要记录下来,因为这是我“辛苦”阅读的成果。当然,也有不知该怎么去表达的时候,我会选择“无味”地记录下来我阅读时的点点滴滴。例如我看完《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我把书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人物名字全部记录下来,看着挺无聊也毫无价值,但这,就是这本书让我深刻的环节。还有些书看完了还没有写读后感,但我没有忘,我一直记得,或者我想再读一遍,感受可能又会不同。

感谢阅读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