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将最潮流的青春,安放在最古老的技艺之中。他们并非被动继承,而是主动选择,用当代视角与古老灵魂对话,让非遗不再是文本里的符号,而是活跃在生活中跳动着的时代脉搏。
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将最潮流的青春,安放在最古老的技艺之中。他们并非被动继承,而是主动选择,用当代视角与古老灵魂对话,让非遗不再是文本里的符号,而是活跃在生活中跳动着的时代脉搏。
他们被称为“非遗青年”,带着新的理解、新的表达,走入非遗世界。
赵喆:一缕新香 一份陪伴
赵喆在工作室内配香
在终南山一间制香工作室,推门而入,淡淡的草药香迎面而来,不浓不烈,恰到好处地熨帖着心神。满墙的青瓷香罐静默伫立,形态各异的香品与香炉随意摆放,一块“非遗”标识醒目地挂在墙上。
赵喆就在这里制香。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接手家里传承百年的“易蛰酵母制香技艺”,依托秦岭独特的自然资源,将上百种中草药材经过碾磨、调配、发酵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功效不一的香品。
与祖辈不同,赵喆有着自己的制香理念。
除了延续传统香方,他尝试调制符合现代人喜好的“新味道”。咖啡香、桂花香、鹅梨帐中香、木樨香……只要大家喜欢,他都愿意研究。
“我们70%的香品通过线上销售,客户以24到45岁为主。除了传统香,粉丝群里常有人问我能不能定制某款味道,虽然大部分没有尝试制作过,但我一般都会接,人总要尝试新东西。”赵喆笑着说。每做一款新香,心里都特别紧张,每个人的嗅觉感受不同,想要被大众接受,就得反复调试。
调香不仅费时,更考验耐心。由于不同海拔与气温环境下生长的香草气味存在差异,每一批原料都需精心把控。剂量的多少、温湿度的掌握、发酵时长的拿捏,都影响最终的香气。
第一批样品香寄出后,赵喆收到了一位粉丝的私信“再世香圣!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看到这样有趣的反馈,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半开玩笑地回复:“谢谢,下次这种话记得在群里说。”
在他的直播间里,这样的互动更为常见。为了真实呈现香品的色泽,赵喆常常直播到凌晨。灯光昏暗的镜头前,赵喆不厌其烦地展示着香品,吸引了一批批年轻粉丝,留言区满是“逗趣”的交流,“虽然累,但特别有意思”他说。
如今,赵喆的全平台粉丝数累计超过10万,淘宝店铺已运营9年,微信还建有多个粉丝群组。在这里,一个以“香”为纽带的社群,不止于买卖,更承载着共鸣与陪伴。
“我二十四岁接手时,很多粉丝还是大学生,常问我能不能多送一点香。”赵喆回忆,十年过去,当年的大学生已步入社会,有的成家立业,有的事业有成,却依然在这里求香。
最令他动容的,是那些坚定的选择与信任。“有个粉丝,四年前刚租房,因房间有异味,找我弄点香醒一醒,前段时间,他又发来消息说买了新房,让我看着配点好香。”在赵喆看来,这短短几句话,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见证,也是一种时间沉淀的信任。
对他而言,制香不再只是家传技艺,更成为与一群人共同走过的旅程,他们以香为媒,见证彼此人生的不同阶段。
贾博涛:戏法慢演 惊喜快至
贾博涛为渭南市第一小学学生们表演华山戏法
“看戏法不能眨眼哦”,贾博涛拿起一个小球扣在碗底,又拿起另一个球放在互动的观众手心,他一边比画,一边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三、二、一,进去”,话音未落,互动观众手里的一个球变成了两个,这般零距离的表演,引得现场爆发出了阵阵惊叹。
这场精彩的《三仙归洞》表演,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贾博涛的拿手好戏。
2018年,正在读大二的贾博涛在一次比赛中看到了华山戏法传承人雷鸣的表演,当场就被深深震撼。“这和电视里魔术表演完全不同,它更神奇、更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让人围着看,完全是360度无死角。”
他开始自己在网上找视频模仿学习,又多次上门拜师求学。凭着不错的天赋和不懈的坚持,1年后,正式成为雷鸣最年轻的徒弟。
华山戏法最大的特点是以“慢”取胜。“普通魔术最怕手慢,但戏法偏偏要慢得让观众看不出一丝破绽。”贾博涛解释,这需要极其扎实的基本功。“一个动作练成之后还要不断温习,不然手一生,台上就容易‘漏馅’”。
每当空闲之余他就勤加练习,即使已经滚瓜烂熟,也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戏法的神奇。他坦言“最初一个节目要练五六个月,所有‘门子’(机关)都得自己学会动手做,遇到难点就得慢慢琢磨,知道和熟练相差着十万八千里。”
戏法讲究“三分演,七分口”,不仅要手法娴熟,还要会控场、巧抖“包袱”、懂观众心理。
就这样,原本性格内向的贾博涛,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灵活调动气氛、随机应变、从容掌控舞台的表演者。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他在保留核心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传统戏法很多口彩(台词)年轻人听不懂,我们现在要说人话,讲大家都听懂的话。”
舞台上,他常常自由发挥一些热梗、段子带动气氛,还针对亲子家庭设计互动环节,在9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表演,不仅增强体验,也让传统戏法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得以传承。
如今,贾博涛除了商业演出,还长期走进学校举办公益讲座,“当看到孩子们惊讶的表情就觉得值了,希望通过我的表演,为孩子们的心里埋下戏法的种子。”
问他为何能坚持,他笑答:“钻进去了,就出不来了。”
梁少华:纸间流转 剪下新生
梁少华设计的剪纸台历
刀锋旋舞,纸屑如雪,指关节微力轻旋、巧挑间,舞台上眉眼飞扬的贵妃便在刀尖下鲜活诞生。这是 2000 年出生的梁少华与剪纸相守十七载的日常——一把剪刀、一方红纸,既是他与传统对话的媒介,也是他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的工具。
七岁时,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红纸,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艺术的大门。此后多年,他以课本插画为范本,在自学中摸索,将课余时光浸在了“指尖”世界里。
高中时,他带着习作,成功加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为协会中最年轻的会员。在那里,他见到许多将一生奉献给非遗文化的前辈。“这条路我必须走下去,而且要走好。”
走进梁少华的剪纸世界,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以人物肖像为核心的作品——在他看来,肖像剪纸的灵魂从不是轮廓的复刻,而是对人物 “神韵” 的精准捕捉。
为了让纸上人物“活”起来,他在细节处下足了苦功:为复刻人物眼神里的情绪,他对着照片反复观察、临摹;为表现毛衣的编织质感,他用刻刀模仿交叉的纹路;为展现戏曲服饰的飘逸,他不断揣摩,让静态的剪纸有了动态的舞台感。
“传承绝非复刻”,在扎实掌握传统剪纸技艺后,他开始探索让老手艺“出圈”的路径,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剪纸走进当代生活。
他将陕西本土的秦腔艺术与剪纸深度结合——舞台上秦腔演员的水袖翻飞、翎子颤动、眼神流转,都被他以刀锋定格,化作“凝固的戏影”。这些带着浓厚地域文化的作品,不仅成了秦腔文化的另一种表达,还被印成明信片走进各大校园,让年轻学子在触摸剪纸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戏曲与美学的温度。
当国漫《哪吒》热映时,梁少华又敏锐地捕捉到潮流脉搏,以传统剪纸技法再现哪吒的倔强神态,让传统手艺与当代动漫对话,作品一经发布,便在网络收获数万点赞,也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剪纸不仅能剪“老故事”,还能剪“新潮流”。
正在剪纸的梁少华
深知纯艺术作品价值高但传播有限,梁少华开始发力剪纸文创开发,让剪纸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于是,剪纸图案出现在短袖、背包、钥匙扣、台历等各类物品上。他每年精心制作的剪纸台历独具匠心——从当年作品中精选13幅剪纸作品,1幅用于封面,12幅用于内页,通过他的设计、排版,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
他还将《杨门女将》的华美纹样印在帆布包上,让穆桂英的英姿随脚步流动;把戏曲旦角头饰的精细纹路,转化为钥匙扣上的玲珑镂空。在他手中,剪纸不再只是装饰,更让传统戏曲美学悄然走进日常生活。
梁少华感慨:“我发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都在,只是需要一个更酷的‘打开方式’。作为新生力量,我的责任就是让非遗文化在年轻圈子里‘活’起来”。
话语间,梁少华再次拿起了那把熟悉的剪刀。红纸再展,刀锋又起。这一次,刀尖下或许是动漫英雄,或许是秦腔新角。但无论题材如何变化,于他而言,每次创作都是对话,让这门古老技艺在红纸与刀锋的碰撞中,始终映照着时代的新声。
这群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他们让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生活温度。传统与青春,本就可以如此美好地相融。
这条路,他们也才刚刚开始。(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