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匈奴的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信,信中就提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秦州杂诗》
楼兰这地方的人究竟干了什么事,为什么能把这些诗人给气成这样?
只要是写出征之诗,这些诗人大概率要提到楼兰,这地方真的就这么招人恨吗?
“楼兰”在现代人眼中只是一个西域古国的名字,仅此而已。
但是在古人眼中,“楼兰”代表的显然不只是名字这么简单……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
当时匈奴的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信,信中就提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这句话的主角虽然不是楼兰,但我们由此可知,楼兰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且被匈奴占领。
汉文帝时期的边防注重防守而不在意进攻,因此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毕竟有匈奴这道墙挡着。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将匈奴赶走后,中原才算彻底与西域搭上了线。
之后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
光是建立联系还不够,张骞沿着西域各国,走出了一条“贸易线”,这便是“丝绸之路”。
而楼兰国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十分重要,因为这里也成为匈奴与大汉的必争之地。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没有岔路的直线,它在由东向西的过程中会分成一条南路和北路。
南路可以到若羌、且末,北路可以到焉耆、尉犁,而楼兰就是南北两路的分叉点,也可以说是南北两路的汇合点。
谁都知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此不管是匈奴还是大汉,都十分关注楼兰国的动向。
匈奴希望楼兰帮忙对付大汉的商队,而大汉希望楼兰能保大汉商队周全。
于是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楼兰并不只是一座城,它也是一个主权国家,楼兰国王被夹在匈奴和大汉这两个大国中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他哪边都惹不起。
因此,楼兰国王只能是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同时讨好两个国家,这才能让楼兰继续存在……
丝绸之路初通时,匈奴势力对西域的影响依然存在,楼兰国王被迫投靠匈奴,听从匈奴的命令和指示。
每当有西汉商队路过楼兰,楼兰人便会为匈奴当刺客和探子,刺探商队的情况。
若是这支商队中没有隐藏的高手,匈奴人便会伺机出手,抢夺商队的物资。
而在这些往西去的商队中,有时候也会带着一些“公务人员”,他们是西汉的使者,负责汉朝与中亚甚至西亚地区的国家间的联络。
如果匈奴人劫掠商队,还可以说他们贪财,但如果伤了大汉的国家公务人员,那就是国家大事了。
西汉使者被杀后,汉武帝也不想多说什么,直接派兵征讨楼兰。
汉武帝不愧是以“武”为号的皇帝,他的攻击性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数一数二。
不久之后,匈奴人听说大汉派了军队来,把东西一收,直接逃走了。
匈奴人可以随时逃走,但楼兰王可不行。
楼兰王也不墨迹,他直接选择向大汉投降,并且表示自己其实一直是大汉的人,只是因为被匈奴人胁迫,才不得已做出了一些错事。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楼兰王直接把自己的儿子送给了汉军,说是让他去汉朝当人质。
送“质子”这招虽然老套,但依然有效。
汉武帝见楼兰王如此真诚,所以并没有真动手,只是对楼兰王进行了一下口头警告,随后便命令汉军带着楼兰王子撤兵了。
汉军撤走后,匈奴人又找了过来,他们听说楼兰王已经向大汉效忠,于是便打算杀掉楼兰王。
但是楼兰王又开始求饶,说自己效忠于汉朝只是迫不得已,毕竟汉军势不可挡。
为了打消匈奴人的疑虑,楼兰王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送到了匈奴当人质。这样一来,匈奴和汉朝就都不找他的麻烦了。
而他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两个儿子,而且把儿子送走,真不一定是坏事。
这次事件结束后,楼兰国过了几年安生日子,但是匈奴可不老实。
匈奴为了打败汉朝,还在想办法侵略一些西域小国,但是汉军肯定不会轻易让他们如愿,一定要出兵阻止,因此双方的战斗从未停歇。
公元前92年的某天,汉朝远征军接到命令,要去讨伐一个被匈奴占领的小国。
想要到那里去,就必须经过楼兰,而此时的楼兰王比较倾向于匈奴,因此他允许匈奴人在城内安排了伏兵。
不知道情况的远征军先遣队进入城中后,被城中的匈奴伏兵围攻,全军覆没。
汉武帝知道后大怒,再一次派兵进攻楼兰时,这一次直接打到了楼兰都城之下。
楼兰王只好亲自出城投降,向大汉远征军谢罪。
汉武帝下令让他“戴罪立功”,监视匈奴人的动向,不过楼兰王没给大汉当过间谍,业务不熟练,所以他打探情报的事很快就被发现了。
监视匈奴的事暴露后,匈奴人自然不会再留他,于是他们暗杀了楼兰王,又立了一个新王。
这个新王就是当年被送到匈奴去的那个质子。
由于他从小被匈奴人养大,而且学习的一直是匈奴人的思想,因此他继任楼兰王之位后,对汉朝的态度明显差了很多。
之前汉朝商队路过楼兰时,楼兰会给商队免费提供向导和物资,但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楼兰与大汉的关系僵化后,汉朝并没有对付他们,因为汉武帝已经老了。
老年的汉武帝没有了那么强的攻击性,而且他手下也已经没有能打的将领了,因此对付匈奴和楼兰的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一直到汉昭帝即位后,人们才想起这件事。
汉昭帝手下有一个外交家名为傅介子,此人颇有胆识,他曾建议霍光出兵灭掉楼兰,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个建议并未被霍光采纳。
不过这并不代表汉朝要放弃楼兰,在一番商议过后,汉昭帝和霍光决定派傅介子去刺杀楼兰王,然后让自己手里的楼兰王子即位。
傅介子有勇有谋,完美完成了任务,将在汉朝长大的楼兰王子推上了王位。
为了防止楼兰再转投匈奴,汉朝直接控制了楼兰,不但将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还派了兵马驻扎在了楼兰国内的各处要地。
原来的楼兰王城成为了屯垦戍守的重地,匈奴再也不敢来作乱了。
楼兰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会让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诗人们在诗中将其定为出征的对象也很合理,毕竟这地方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楼兰对匈奴和大汉的态度都十分暧昧。两头都想要的后果就是两头不讨好。
所以楼兰的名声才会这么差,以至于成为诗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不过唐朝人想要讨伐楼兰国是不可能的,这只是这些诗人的借喻。
由于一些地理因素,当年的楼兰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废弃了。
而且楼兰国也就是鄯善国的国祚,也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就结束了……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