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特殊儿童的课堂,从边疆学校的书桌到城市长者的身旁,十方融海的公益足迹跨越地域与群体,以持续的行动构建起一张覆盖教育、养老、生态等领域的责任网络。作为一家深耕互联网教育的AI科技企业,其公益实践既立足专业优势,又突破行业边界,展现出社会价值创造
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特殊儿童的课堂,从边疆学校的书桌到城市长者的身旁,十方融海的公益足迹跨越地域与群体,以持续的行动构建起一张覆盖教育、养老、生态等领域的责任网络。作为一家深耕互联网教育的AI科技企业,其公益实践既立足专业优势,又突破行业边界,展现出社会价值创造的多元可能性。
教育公益:从技能赋能到资源普惠
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十方融海将数字技能培训作为核心抓手。2023年,企业与贵州交通技师学院、湄潭县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发《数字影音》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技能认证”模式为乡村青年打通就业通道,相关项目已覆盖超300名学员。同年,企业联合主办第三届“美好阅读杯”全国乡村小学写作绘画大赛,为云南、贵州等地的200余所乡村小学提供赛事支持,并捐赠图书资源包,助力文化资源下沉。
针对贫困学生群体,十方融海通过“爱心护苗”行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2023年,企业向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57名学生发放助学金9万元,并持续跟踪受助者学业进展;2025年,又向惠州市博罗县官山小学捐赠5万元用于校园设施升级,形成“经济资助+发展支持”的双轮驱动。
在边疆教育支持方面,企业于2024年向新疆喀什深塔中学捐赠教学物资,涵盖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缓解了当地教学资源紧张问题。这种“东部资源+西部需求”的对接模式,正在成为其教育公益的标准化范式。
适老服务:从硬件改善到精神陪伴
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十方融海的公益实践呈现“精细化”特征。2024年,企业向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榕悦捐赠100张价值5万元的适老化座椅,从人体工学设计到防滑材质选用,均体现对长者需求的深度洞察。2025年,企业启动“长者关怀月”系列行动:7月走进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开展防诈宣传与手工互动;8月24日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开设朗诵公益课,通过文化活动构建情感联结。
这种“物质支持+精神滋养”的服务模式,同样应用于特殊群体关怀领域。2025年1月,企业为星梦缘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送去春节物资;6月连续向星梦缘儿童展能中心、金色年华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捐赠助学物资及教师慰问金,并建立“月度探访”机制,确保帮扶的持续性。
生态行动:从植树造林到理念传播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十方融海将生态公益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4月,企业响应“绿美广东”建设号召,组织员工赴龙川县参与植树活动,并捐赠专项资金用于后期养护。据广东省互联网行业党委统计,此次活动累计植树300余棵,预计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超10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将生态保护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植树现场开设“自然课堂”,向当地青少年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这种“行为示范+理念传播”的双重路径,正在拓展企业公益的社会影响力边界。
技术向善:公益效能的数字化升级
作为互联网企业,十方融海始终注重以技术手段提升公益效能。其开发的“公益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了需求对接、物资调配、进度跟踪的全流程数字化,使帮扶资源匹配效率提升40%。在教育公益领域,企业通过AI学习系统为乡村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相关课程累计播放量已突破500万次。
“公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价值共创的过程。”十方融海社会责任部负责人表示。从2023年至今,企业已形成“年度规划+季度复盘+月度执行”的公益管理体系,确保每个项目都能经得起社会监督。
从资金捐赠到技术赋能,从短期救助到长效机制,十方融海的公益实践正在突破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的框架。当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因注入公益领域,不仅提升了资源分配效率,更重构了社会价值创造的逻辑链条。在这张不断延展的责任网络中,每个受益者的笑脸,都成为技术向善最好的注脚。
来源:数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