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3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前阵子刚做完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6.2 mmol/L。医生说她是“糖尿病前期”,她当场吓得不轻,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米饭、面条、香蕉、西瓜全砍了,还天天喝苦瓜水,吃得清汤寡水,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但一个月后复查,血糖几乎没变。她很疑惑:“我都吃成这样了,怎么还是高?”医生摇摇头说:“不是你吃的不够清淡,是你根本没必要吃得这么清淡。”
其实,很多人一听“血糖高了”,第一反应就是“戒糖”,然后草木皆兵,什么都不敢吃。但真相是: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很多‘忌口’其实没必要。
我们先来厘清一个概念:空腹血糖指的是人在清晨空腹、未进食8小时后的血糖值,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空腹血糖<6.1 mmol/L:属于正常范围;
6.1–7.0 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
≥7.0 mmol/L:可初步诊断为糖尿病。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在6.1到7.0之间,还不能算糖尿病,只是有一点“血糖偏高”的趋势。这个时候,不需要立刻吃药,也不需要盲目忌口,而是要重点关注这两个字:稳定。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前期”就觉得自己是“准糖人”,心理压力陡增,开始搞原始饮食、断碳饮食,甚至连鸡蛋和牛奶都不敢碰。但医学研究早就指出:糖尿病前期不等于一定会发展成糖尿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
在生活方式干预良好的情况下,超过5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可恢复正常,而最终真正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不到30%。
也就是说,只要科学饮食、规律运动、保持体重稳定,完全可以让血糖“止步于前期”,甚至逆转回正常。所以啊,别自己吓自己,不是血糖刚高一点,就要吃成苦行僧。
我们常说“管住嘴”,但很多人误解成了“什么都不吃”。这其实是对血糖控制最大的误区之一。比如,有人一听水果含糖,就把水果全戒了,结果营养不均衡,血糖反而不稳。还有人一味吃“粗粮”,结果肠胃不适、营养流失,血糖也没降多少。
真正科学的饮食控制,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对”。具体怎么吃?请记住以下几点:
控制总碳水,不是拒绝碳水
主食可以吃,但要适量,建议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比如燕麦、糙米、红薯等。
三餐定时,避免暴饮暴食
血糖最怕“忽饿忽饱”,规律饮食比节食更重要。
每餐配点蛋白质和蔬菜
比如鸡蛋、豆腐、瘦肉、绿叶菜,这些能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水果可以吃,但要选对时间和种类
建议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猕猴桃、莓类),且最好在两餐之间少量摄入,避免餐后血糖飙升。
所以,与其“啥都不吃”,不如“吃得聪明”。
很多人血糖一高就怪吃,其实影响血糖的“幕后黑手”往往是这两个:
体重
研究发现,体重每减轻1公斤,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1–0.2 mmol/L。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减肚子对控糖效果最明显。
运动
适量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打开门”进入细胞,降低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含量。
推荐的方式很简单:每天快走30分钟,或者每周坚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骑车等,比吃什么更重要。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前期,与其死守餐桌,不如从今天开始动起来。
最后强调一遍:只要你的空腹血糖还没超过6.1 mmol/L,真的没必要天天吃得像“降糖套餐”一样清淡。
这时候的重点不是“治疗”,而是“预防”:
保持健康体重;
控制晚饭量;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动态观察血糖变化。
如果你的血糖是6.1–7.0 mmol/L,也别恐慌,先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大多数人都能稳住。只有连续多次空腹血糖≥7.0 mmol/L,并伴随餐后血糖升高,才需要进一步就诊、确定是否用药。
控制血糖不是一场“清苦的战争”,而是一场“平稳的持久战”。别自己吓自己,也别盲目跟风,科学控糖,身体才是赢家。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管理指南(2022年)》
[3]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4]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居民糖尿病膳食指南(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香河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