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1天计票,日本新首相基本锁定,中日关系结局浮出水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9:51 1

摘要:眼下日本经济不景气,石破内阁风雨飘摇,中日关系又是冷得发抖,就看新首相是走强硬路线,还是转向缓和。不过话说回来,就算真翻脸打起来,日本能打赢吗?

日本的下一任首相,基本已经板上钉钉。自民党总裁“选举”进入倒计时,按照惯例,谁拿下这个位置,谁就直接坐上首相宝座。

而这场“选举”的背后,不只是日本政治圈的权力轮换,更关乎日本接下来怎么面对中国——是对抗,还是对话。

眼下日本经济不景气,石破内阁风雨飘摇,中日关系又是冷得发抖,就看新首相是走强硬路线,还是转向缓和。不过话说回来,就算真翻脸打起来,日本能打赢吗?

这次自民党总裁“选举”表面上是党内竞争,本质上已经变成两种路线的对决:高市早苗代表的保守强硬派,对上小泉进次郎的务实合作派,选谁,未来走哪条路,区别可不是一点点。

自民党的“选举”规则挺复杂,首轮里地方票占三成,国会议员票占七成,如果没人过半,就前两名进入第二轮,再由议员定胜负。

目前看,争议最大的就是高市和小泉,两人从9月22日竞选开始后,动静最大,宣传册铺天盖地,民调里高市支持率一骑绝尘。

高市这派讲白了就是“安全第一”,主张强军扩防,防火墙技术封锁,甚至要重新审查对外投资,卡住中国企业在日并购项目。

她喊话要把国防预算拉到GDP的2%,这是要跟美国看齐的节奏。而小泉这边,走的是经济优先的路线,提出要通过农业、环保、绿色技术找中日合作的突破口,他还参考了2025年即将到来的20点共识,试图把这作为缓和中日关系的起点。

说白了,高市是“先硬后谈”,小泉是“先谈后说”,前者可能让中日进一步脱钩,后者可能还能把经济这口锅稳住。

可现实摆在眼前,日本对华投资2024年直接掉了六成,而农产品合作却有点起色,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使政治对着干,经济还是得想办法找缝隙喘口气,所以谁上台,不只是决定日本对华态度,还真关系到自家饭碗能不能保住。

别以为中日关系只是外交层面的“你来我往”,现在已经有点擦枪走火的味道了。钓鱼岛的争议不新鲜,但2025年这阵子,中国海警船进入争议水域的次数已经超过了300次,日本这边拦得都快没油了。

更刺激的是,中国在钓鱼岛周边又开始修天然气设施,日本抗议无果,美日还搞了个“岛屿防御”的联合军演,摆明了是在给中国看。

更深层的,还是技术和能源的对抗。高市几年前推动的《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已经开始实打实地卡中国企业的脖子,什么半导体、通信、人工智能,日本都在设限。

2024年开始,日本不少科技公司就不敢和中方深度合作了,连一些原本常规的供应链合同都被叫停。

东海的能源问题也在发酵,日本企业在东海勘探天然气,结果频频“偶遇”中国海警船,几次三番被“请”走。这边日本喊着自己的“专属经济区”,那边中方表示一切合法合理,谁也不肯退一步。

背后当然少不了美国的影子,美日2024年在日本本土搞了个大动作,“Resolute Dragon”演习中部署了堤丰导弹系统,射程直指东海。

这明显不是演给自己人看的。但话说回来,美国虽然嘴上说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可谁都知道,它没承诺真打起来会派兵,那就是一句“我支持你,但你得先自己扛住”。

所以说,现在局势已经不是“可能摩擦”,而是“正在摩擦”,只看这把火会不会真烧起来。

假设一下,真打起来会怎样?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日本根本没得赢。先看军力,中国军费是日本的三倍,海军吨位全球第一,日本海自连个像样的航母战斗群都拼不出来。

就算有F35也没用,导弹来了连跑的地方都没有,日本国土狭长,战略纵深几乎为零,一旦开打,东京、大阪这些经济命脉都会直接暴露,导弹一覆盖,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再看基础设施,港口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电网系统则是其工业心脏,根据一些军事推演,一旦进入冲突状态,日本舰队根本没有安全的后撤路线,而电网系统更是瘫痪易如反掌,到那时候,不用等美国出手,日本自己就先乱了套。

别指望美国能救场,美军部署再多,也存在响应时差,美国优先考虑的永远是自己利益。真爆发冲突,美国顶多提供情报和后勤,真叫他上前线,那得看他有没有时间和心情,毕竟现在特朗普当政,讲求实用主义,不会为了盟友去打不划算的仗。

更要命的是,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是简单的“断就断了”。2023年中日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占日本全年外贸总额的近20%,一旦开战,日本汽车、电子、能源、半导体这些行业直接断供。

到时候别说出口,国内都要闹原料荒。而且日本城市密集度高,战争一爆发,避难空间严重不足,物资调配也跟不上,社会系统可能瞬间崩溃。

换句话说,中日真打,日本拼的是国家命脉,中国拼的只是局部压力,这打得起吗?显然不行。

所以从军事到经济再到社会韧性,日本根本没资本开战,这已经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承受得起的现实。

从这一点看,不管是高市早苗还是小泉进次郎,做出什么样的对华选择,底线都摆在那里:对抗是一条死路,合作才有活路。

就算嘴上喊得再硬,政策再保守,到了真正做决定的时候,还是得掂量清楚代价,否则一场擦枪走火,不但保不住首相位子,连整个国家都可能为此埋单。

日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搞对抗的“勇气”,而是避免战争的“智慧”。中日之间有分歧没错,但以战止战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眼下这场“选举”看着热闹,其实是个十字路口,如果选错了方向,代价不是一届政府的脸面,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来源:奇女子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