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旭东教授团队总结了低强度经颅超声神经调控技术促进神经元再生新进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8:23 1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渐进性神经元缺失和缺乏改变疾病的疗法为特征,正成为全球健康的一大挑战。目前的神经调控技术,如脑深部刺激和经颅磁刺激,由于侵入性、有限的皮质靶向性和不可逆的组织效应等问题而受到限制。低强度经颅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可深入大脑并调节神经可塑性,已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渐进性神经元缺失和缺乏改变疾病的疗法为特征,正成为全球健康的一大挑战。目前的神经调控技术,如脑深部刺激和经颅磁刺激,由于侵入性、有限的皮质靶向性和不可逆的组织效应等问题而受到限制。低强度经颅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可深入大脑并调节神经可塑性,已成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旭东教授团队在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杂志(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的综述文章中,全面评估低强度经颅超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机制、疗效和转化潜力,重点关注其在促进神经元再生、调节神经炎症和增强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文章总结了以往的研究,系统阐述了低强度经颅超声在调节细胞死亡机制、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以及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方面的潜力。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经颅超声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增强自噬作用以清除蛋白质聚集,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以进行靶向给药。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低强度经颅超声可减少淀粉样β斑块,改善运动和认知障碍,并促进疾病模型中的髓鞘再形成。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低强度经颅超声可以提高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认知能力,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而且安全性良好。以往研究表明,低强度经颅超声集安全性、精确性和可逆性于一身,有可能改变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然而,低强度经颅超声未来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改进,例如优化参数(频率、强度、占空比),考虑个体之间的解剖差异,以及确认长期疗效。由此认为,低强度经颅超声关键是要建立标准化方案、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研究机制以明确剂量-反应关系并完善个性化应用策略。未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将临床前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解决技术难题,并探索与药物或基因干预相结合的疗法。

文章来源:Xia S, He C, Li Y, Li H, Wang B, Xu L, Zhao X (2026) Low-intensity transcranial ultrasound neuromodulation promotes neuronal regeneration: A new hope for noninvasiv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eural Regen Res 21(6):2275-2294.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