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物种起源》(1859)至今,进化论已经从达尔文个人的天才推想,变成了一门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大量实验证据的现代科学理论。
“进化论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懂进化论。”——莫诺
从《物种起源》(1859)至今,进化论已经从达尔文个人的天才推想,变成了一门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大量实验证据的现代科学理论。
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大一统”理论,是整个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唯一能把复杂生命现象串联起来的线索。
过去,我们以为,世界具有明确目的和必然归宿,但进化论说,我们看到的目的性,无非是复杂系统自身演化呈现出来的一种假象。
过去,我们以为,任何精良的秩序都需要一个设计者,但进化论说,我们看到的秩序性,无非是复杂系统自发形成的解决方案。
过去,我们以为,进化论只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论,但今天,我们越来越看到,进化论为各个领域中的复杂系统与复杂问题提供了诸多见解。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最可靠的成功学”——进化论。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可用4个步骤表达:
变异遗传 → 生存竞争 → 自然选择 → 生殖隔离
(1)变异遗传
基于DNA的遗传法则,保证生物体的特征能够稳定地代代相传,同时还会持续出现微小的改变。
另一方面,“表观遗传学”告诉我们,有些影响不改变DNA本身,却也能在子孙后代中长久存在。详请参见“生物学是什么?”
(2)生存竞争
生物总是倾向于尽可能活下去,尽可能多地产生后代;然而,无论资源总量有多大,随着分布的涨落,【局部的资源匮乏】总是存在的。这就产生了“竞争”。
“竞争”一词,容易引起误解,达尔文的原话是“奋斗”(struggle)而不是“斗”。
这种误传也出现在教员的语录中,原话是——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巧合地是,在达尔文看来,竞争(奋斗)也有三种形态:“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环境竞争”。
在今天,商界精英对于竞争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种内竞争”的层面,但物种更重要的使命,是发展独特技能以找到独特的生态位,并拥有与环境长期共处的策略。
(3)自然选择
我们常说,自然选择就是“适者生存”(survival for the fittest),不过,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适者繁殖”。
因为,自然选择是“唯结果论”的,它“筛选的是符合特征的生物,而不是生物带有的特征”。
(4)生殖隔离
新物种如何产生呢?
就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原物种出现【基因交流的阻碍】,比如地理上的原因,进而产生了独立的进化,最终导致了“生殖隔离”。新物种就产生了。
小结:以上就是进化论的公理。这套理论明显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物理学的公理,因为这是一套“整体论”理论,而传统物理学属于“还原论”理论。
面对复杂系统,既需要还原论思维,更需要整体论思维。因此,学习理解进化论思维,是一把帮你理解所有复杂问题的钥匙。
关于进化之树(生命之树),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所有地球生物,都处在进化之树的顶端,不分高下”。
所以,我们再怎么深入研究现在生物,也只是揭示了进化之树的顶端结构,而不是进化的历史。
生物学家通过研究生物特征、化石证据、DNA关系,来反向推演进化的历史,这就需要一种动态的、历史的眼光。
另外,生命之树很有可能不只有一个,换言之,在地球的45亿年历史上,可能出现过不只一棵生命之树,只不过,咱们的这一棵成功地保留了下来。
变异是随机的,而选择是有方向的。
当环境不变时,进化是有终点的,进化到一定程度后,与环境越来越匹配,就会逐渐稳定。所以,可以说“环境决定进化方向”。
但是,要知道,地史上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这样看来,进化永远都处于“现在进行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命现象充满着妥协,在进化之路上,生物从来不会推倒重来,而是在已经拥有的这一切的基础上,“哪里坏了修哪里”,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多个目标,导致每个目标都不可能做到极致,只能在“将就够用”的水平上得过且过。
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也常被理解为“沉没成本”。
比如,两性差异越大的生物,一般而言,就越容易灭绝。这是因为,性选择强度越大,这方面消耗资源就越多,而自身生存方面的投入就会一再被压缩至危险的边缘。一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灭绝。
(1)矛盾一:“效率”与“可能性”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看起来效率低很多,为什么会出现在地球上呢?”
原因就在于三个字——“可能性”。
有性生殖大大提高了基因变异的变化速度和遗传多样性,有些场景下,这增加了生物生存的可能性。
换言之,有性生殖“以效率换取可能性”。
(2)矛盾二:“多生”与“善养”
生物有两种策略:“多生策略”与“善养策略”。
比如有一种“翻车鱼”,一次能产3亿颗卵,这就是典型的多生策略,但营养有限,因此后代存活率只有6000万分之一。
翻车鱼
人类则是典型的善养策略。
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环境的稳定性”,如果环境经常剧烈波动,那么一次多生几个,就是更为合理的选择了。
(3)矛盾三:“数量”与“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增长,当然是建立在生物个体数量增长的基础上,但是,数量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多样性的增长。
前面讲过,新物种的形成需要“地理隔离 - 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三个阶段,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并得出结论——“新物种往往出现在原物种生存空间的边缘地带”。
因为,在生存空间的边缘,远离种内竞争的中心,拥有更为充沛的资源,很容易发生快速扩张,只要在基因上避免交流,就很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体进化出的典型环境适应机制有四——“负反馈”、“正反馈”、“一致前馈”、“非一致前馈”。
下面咱们用图示来分别理解,需要提示的是A→C是直接反应快速发生,而A→B→C是间接反应慢速发生。
(1)负反馈:在波动环境中维持稳定
当环境(A)偶然波动时,A的影响会通过B到达C,不过,C会迅速产生对A的负影响,将A调整回稳定的状态。
负反馈机制在工程中的控制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2)正反馈:感知微弱信号
当A发生微小变化时,从A到B再到C的过程,会引起C微小的改变,进而,C又会继续引起A的正变化,这样循环起来,最终达到C的大幅改变。
当然,正反馈没有尽头,会一直进行下去,这在多许场景下都是一个灾难;不过,别忘了,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当C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与C相连的其它网络,即上面讲过的“负反馈”,把C控制在一个稳态中。
(3)一致前馈:过滤短暂扰动
是指A→B→C的路径与A→C的路径具有“一致”的影响。
这里,我们假设C需要来自B与A的共同作用才能激活(“与”门),因此,当A发生短暂的扰动时,虽然A→C快速发生了,而A→B→C速度较慢(不没反应过来),因此,相当于过滤了A的短暂扰动。
(4)非一致前馈:产生脉冲
是指A→B→C的路径与A→C的路径“不”具有“一致”的影响。
当A变化时,会通过A→C对C产生快速的激活,而A→B→C速度要慢一点,这样,C的变化就是先激活,然后过一段时间会抑制,这就是脉冲效果。
小结:
“反馈”——A与C之间的影响的“正”与“负”。
“前馈”——B与C之间的影响的“正”与“负”。
生物体是复杂的网络,其中存在大量的反馈与前馈机制,保障生物体对环境
(1)进化的归宿,就是“复杂”。
复杂的构造方法,一是“层次堆积”,二是“对称破缺”。
每一次层次堆积都伴随着对称破缺,而对称破缺又一次次赋予生物体新的复杂度。层次堆积负责积累数量,而对称破缺负责在数量很大的相似群体中制造差异、分工和合作。
(2)研究复杂系统,我们需要新思路
诺奖得主安德森发表了一篇名为“多者异也”(More is different)的文章,他引用了一句中国人很熟悉的话“量变引起质变”来阐释复杂系统中的涌现性。
关于复杂系统的思维模型,欢迎参阅《系统科学:面对复杂系统的心智模型》。
(3)蚂蚁型组织:群智组织
蚂蚁是研究复杂系统或群体智能必不可少的学习对象。
蚂蚁型组织,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群体的、分布式的、自下而上的”高级智能。其中有太多的智慧需要我们人类研究和学习。
结语进化论,也许是地球上最靠谱的成功学;它给我们太多的启发与智慧。
无论在哪个领域,面对复杂的系统,如果能从进化论的视角去类比思考,也许都能产生不错的灵感吧。
来源:科技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