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三彩、新三彩、三彩文化……今后,洛阳三彩将有明确的定义,也将从法规层面保障专项资金和提供科研平台支撑。10月1日起,一部专门为特定艺术形式“保驾护航”的地方性法规——《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
□本报记者 肖遥 王雪娜
传统三彩、新三彩、三彩文化……今后,洛阳三彩将有明确的定义,也将从法规层面保障专项资金和提供科研平台支撑。10月1日起,一部专门为特定艺术形式“保驾护航”的地方性法规——《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
9月24日,记者从《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条例》的颁布,是洛阳市在成功为牡丹、关林等城市名片进行专项立法后,再次运用法治力量守护城市文脉、激活特色文化资源的标志性事件,宣告了洛阳三彩传承发展步入有法可依、科学规划的新纪元。
洛阳作为三彩艺术的发源地、核心产区及当代传承中心,承载着从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到如今生机勃勃的三彩雕塑、釉画、环艺等新三彩形式的完整艺术谱系。
然而,这份璀璨的文化瑰宝在焕发新生的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成长烦恼”,缺乏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产业发展规划缺位、整体规模“小而散”等瓶颈,限制了这块“金色招牌”擦得更亮、走得更远。
“游客耳熟能详的洛阳文化,既有传承千年的古都文化、香飘万里的牡丹文化,也有韵味十足的汉服文化、烟火百味的饮食文化。”新闻发布会上,洛阳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康凌香坦言,相比之下,作为艺术瑰宝的洛阳三彩,其保护传承的力度与产业发展的动能已显滞后。
据介绍,《条例》的施行,正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其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保障与宣传作用,通过详细规定技艺传承、产业促进,以及创新发展等各项具体措施,致力于构建稳定、长效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艺术的活力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而产业化、规模化是不可或缺的路径。当前,洛阳三彩产业已形成约3亿元的规模,拥有关联密切的专业村落,聚集了2000余名从业人员和84家各类企业,展现出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市场潜力。
针对《条例》提出的发展要求,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给出了清晰的落实路径:在坚决守护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持续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利用“个转企、小升规”等政策工具,通过数字化赋能、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全力锻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洛阳三彩产业集群。
法律的颁布是序章,文化的弘扬是实践。为迎接《条例》施行,洛阳博物馆已同步策划推出三彩艺术品专题展,旨在系统梳理并展示洛阳三彩的文化精髓。展览精心设置四个展区,集中呈现高水旺、郭爱和、李学武、宋胜利等一批根植于洛阳本地的三彩艺术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为市民和游客打开一扇深度了解三彩艺术魅力与演变历程的窗口。
一部《条例》,为千年釉色注入了法治基因。它守护的不仅是古老的窑火与技艺,更是洛阳这座城市的文化身份与创新梦想。当法治的力量与文化的脉动同频共振,洛阳三彩将开启在保护中复兴、在创新中出彩的崭新篇章。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