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届粉丝很厉害,火眼金睛,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桐城笔下九十年代初的村坊,入围门槛很高,起码是地级市“文明单位”。
文/桐城一派
各位看官,我是桐城。
今天村坊第三弹,有请3号选手,留良乡湾里村上场。
这届粉丝很厉害,火眼金睛,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桐城笔下九十年代初的村坊,入围门槛很高,起码是地级市“文明单位”。
可见,一般的“小虾小米”,根本没有资格吃“桐乡往事”的席。
今天要跟你们说道说道的湾里村,也是如假包换的嘉兴市文明单位,而且它家连续两次获得这个殊荣。那个年代能获一次已是不简单了,蝉联,更是难能可贵。
留良乡跟晚村乡一样,都是民国手里因纪念敝邑著名大儒吕留良(号晚村)而得名。桐乡西郊庄园东侧,有留良路,以乡名命名道路,有点像魔都的崇德路、乌镇路,可以想见,几百年后,那时的自媒体作者也会争相考证留良路的前世今生。
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
回到湾里村。顾名思义,此处是中沙渚塘与落驾港交汇处,河道曲折多湾,故得名湾里。
湾里村驻地李家木桥。1956年前归属肇昌乡,1956年属留良乡,1958年为留良公社肇昌区第三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属留良乡。2001年撤乡并镇,湾里村随之划入崇福镇至今。
湾里村是当时留良乡的一张“金名片”。八十年代,广播里、报纸上经常看到湾里村的新闻。村办企业起步较早,村里有工艺钮扣厂、化工钮扣厂、上海桐乡万里别针厂等5家企业,堪称“钮扣专业村”。农闲时节,全村95%以上农户从事编织草包、草绳,增加收入。
1989年,湾里村人均收入就达到1570元,把黎明(1359元)、庙头(1253元)远远甩在后面。
新村建设起步于1989年3月。原先农房布局凌乱,杂乱无章,还浪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式样后,“6间隔1弄”的模式,让新建楼房连带成片,看上去整齐划一,颇有气派。
几乎与八泉庙头村同一时间段,1986年湾里村拿出村集体资金5.8万元,浇筑水泥路3.5千米,组组相连通。路两旁植树4万株,蔚然成林。1989年10月投资28万元,与庄安村联建庄湾水厂,村民喝上清洁甘甜的深井水。
湾里村的公益福利事业也走在了敝邑前列。率先实行医疗报销制度,小病不出村,义务制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家家户户参加家庭财产保险,村和个人各负担一半。
尊老爱老敬老新风蔚然,建立了桐乡第一个村级敬老协会,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领取敬老费48元。
对了,村域有全国文保单位——新地里遗址。当然,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良渚文化部族墓群,是在2000年发现并发掘。那是我唯一一次到访湾里村10年后的事了。
之所以落一笔,毕竟是湾里村的骄傲,吹牛资本嘛。
以上。
我记录的是湾里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当然属于“略知皮毛”,挂一漏万是无法避免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各位看官如有补充,留言区见。
-完-
来源:桐城一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