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六大名将,皆是对外战绩显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4 20:28 2

摘要:唐玄宗开元年间不但是历史上最强的盛世之一,也是唐朝军功最强盛的一个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战功卓著,开疆拓土的名将,他们共同造就了大唐的赫赫武功。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开元年间的6大名将。

唐玄宗开元年间不但是历史上最强的盛世之一,也是唐朝军功最强盛的一个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战功卓著,开疆拓土的名将,他们共同造就了大唐的赫赫武功。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开元年间的6大名将。

王忠嗣是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原名王训,幼年丧父,其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唐玄宗收为养子,赐名忠嗣。少习兵法,历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善用奇兵,注重边防建设,被誉为“盛唐边防战略家”,提拔哥舒翰、李光弼等名将,却因谏止扩张遭李林甫构陷。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率三百精骑奇袭吐蕃,斩敌数千,收复新城(今青海门源),首战成名。二十六年(738年),于青海湖击溃吐蕃主力,焚其粮草十万斛,迫使吐蕃退出河湟地区。天宝初年,主持朔方防务时,修筑三受降城(今内蒙古境内),贯通阴山防线,使突厥不敢南犯。他首创“烽戍相望、屯田养兵”体系,在河西走廊广设军屯,年储粮百万石,解决边军给养难题。

王忠嗣

针对契丹、奚族叛乱,他采取“慑其酋,抚其民”策略,分化瓦解东北边患,使松漠都督府重归唐廷管辖。其军事思想强调“持重安边”,反对玄宗强攻石堡城的冒进决策,认为“以数万性命换一城,非仁义之师”,力主通过经济封锁削弱吐蕃,这一战略后被继任者哥舒翰验证有效。

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诬告王忠嗣“欲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削其兵权,贬为汉阳太守。两年后改任汉东郡太守,赴任途中郁郁病逝,终年四十五岁。代宗即位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庄毅”。十余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其旧部李光弼、哥舒翰成为平叛支柱,侧面印证其治军育才之能。《旧唐书》评其“料敌如神,功高谗集,盛德之厄”。

张守珪是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唐代名将。安禄山的义父,早年以骁勇应募从军,累功至左金吾卫将军。开元十五年(727年)起任瓜州刺史,以“空城计”退吐蕃,迁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叛乱,封南阳郡公。善用奇兵,精于边务,提拔安禄山却及时劾奏其罪,被誉为“开元边防柱石”,晚年因部将败绩遭贬,病逝于括州刺史任上。

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攻陷瓜州,张守珪临危受命,趁敌不备率残兵夜袭吐蕃大营,斩首三百级,又于城头置酒作乐,以“空城计”震慑敌军,迫使吐蕃撤兵,一举收复河西要地。任幽州节度使期间(733—736年),分化契丹内部,诱斩叛将可突干,平定松漠、饶乐两都督府之乱,使东北边疆十年无战事。他首创“以夷制夷”策略,扶持契丹新主李过折,筑雄武城(今天津蓟州)控扼辽西走廊;在幽州大兴营田,修浚水利,年增军粮二十万石,夯实边防经济基础。

张守珪


其治军严明,提拔安禄山为偏将,后察觉其野心,曾绑缚进京劾奏“此胡必乱天下”,惜未被玄宗重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大破奚族于捺禄山,俘获契丹公主,玄宗亲赐金银器嘉奖,其威名震慑漠北,史称“契丹惕息,不敢南牧”。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其部将赵堪等假传军令与契丹交战失利,张守珪隐瞒败绩事发,被贬为括州刺史。赴任后忧愤成疾,同年病逝,享年五十六岁。玄宗追赠凉州都督,未予谥号。《旧唐书》评其“勇而有谋,然矜功掩过,卒贻颠踬”。

郭知运是瓜州常乐(今甘肃瓜州)人。少从军河西,以勇略闻名。开元初任伊州刺史,迁左武卫将军,后历任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封太原郡公。常年镇守陇右,屡破吐蕃,收复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贵德至化隆),与王君㚟、张守珪并称“开元西陲三杰”,奠定盛唐西北边防格局。

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大举入侵陇右,郭知运率精骑绕道大非川(今青海共和),截断敌军退路,斩首万余,收复洮州(今甘肃临潭),迫使吐蕃退出河西九曲。开元四年(716年),与朔方节度使王晙合兵,于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设伏,全歼吐蕃五千先锋,夺回赤岭(今日月山)战略要地。开元六年(718年),趁黄河结冰率军夜袭吐蕃洪济城(今青海贵德),焚毁粮仓,生擒大将悉诺逻,自此吐蕃十年不敢犯河西。

郭知运


他注重边防体系建设,在河湟地区增设烽燧百余座,首创“马步联防”战术,将骑兵机动性与步兵据守结合;主持屯田两万顷,使陇右驻军粮草自给。其军事实践被录入《卫公兵法辑本》,提拔的部将王忠嗣、安思顺等后成栋梁。玄宗赞其“西陲长城”,《旧唐书》称“吐蕃之畏,亚于李靖”。

开元九年(721年),郭知运于鄯州(今青海乐都)军中病逝,终年五十五岁。玄宗废朝两日,追赠太子太傅,谥号“威”,配享太庙。

4、薛讷

薛讷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将薛仁贵长子。武则天时袭父爵平阳郡公,历任幽州都督、左羽林大将军。开元初任陇右节度使,以持重稳健著称,参与武阶之战大破吐蕃,收复河西失地。晚年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整顿边军屯田,封左骁卫大将军,谥号“昭定”,为唐代“薛家将”第二代核心人物。

开元二年(714年),吐蕃联合突厥进犯渭州,薛讷率陇右军于武阶驿(今甘肃临洮)设伏,以步兵方阵配合弩兵阻击,斩首一万七千级,俘获马羊二十万,迫使吐蕃退守洮河以西,此役被玄宗誉为“雪耻松州”(指唐初战败之耻)。次年,契丹叛乱,薛讷任平卢军使,于冷陉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击溃契丹主力,擒斩酋长李失活,稳定辽东局势。

薛讷


他注重边防改革,在陇右推行“军城-烽燧-屯田”三位一体防御体系,修筑定戎、盐泉等七城,控扼吐蕃东进要道;裁撤冗兵,严惩冒领军饷,使边军战力倍增。其“先守后攻”战略影响深远,提拔的部将郭知运、王晙后成河西名将。《旧唐书》称其“用兵类父,而持重过之”,开元前期的西北安定多赖其奠基之功。

开元八年(720年),薛讷因年老卸任朔方节度使,改任散骑常侍。同年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二岁。玄宗追赠太常卿,谥“昭定”,陪葬乾陵。其子薛嵩、薛畅延续将门之风,安史之乱后薛嵩归顺朝廷,官至昭义节度使。

5、李祎

李祎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太宗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少时袭爵嗣江王,开元初任蜀州刺史,后历任朔方、河东节度使,封信安郡王。以善抚边民、智破吐蕃著称,主持收复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黄南),整顿边军屯田,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师,谥号“信安”,是开元中期宗室名将的代表。

开元十七年(729年),李祎任朔方节度使期间,率军奇袭吐蕃石堡城(今青海湟源),以声东击西战术突破天险,歼敌四千,缴获粮械无算,迫使吐蕃退出黄河九曲地区,使唐军控制河源要道。此役打破唐蕃十年对峙僵局,玄宗亲题“陇右砥柱”嘉奖。

李祎


任河东节度使时,他推行“兵农合一”,在代北(今山西北部)开垦军田三十万亩,筑广武、桑干等十二堡,招募胡汉边民定居,三年内使边境人口增三成。针对突厥残部,采取“剿抚并重”策略,诱降阿布思等酋长,分化其势力。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主持修订《开元军防令》,规范边军轮戍、粮饷制度,解决“兵疲于戍”的积弊。其军事与治边才能被张说赞为“宗室之英,国器无双”,《新唐书》称其“收九曲,复河源,功在社稷”。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祎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岁。玄宗辍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信安”,陪葬桥陵(唐睿宗陵)。其子李峘、李岘继承治政之才,安史之乱中坚守江左。《旧唐书》评其“持重有谋,宗室楷模”。

杨思勖本姓苏,罗州石城(今广东廉江)人,唐代宦官将领。少时入宫为宦官,侍奉武则天,玄宗即位后擢为右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以铁腕镇压岭南叛乱,官至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虽为阉宦,却以军功显赫打破唐代宦官不封爵旧例,成为开元南疆安定之砥柱,史称“刑余之雄”。

开元十年(722年),安南首领梅叔鸾叛乱,杨思勖率十万大军南下,以水陆并进战术速破峰州(今越南越池),阵斩梅叔鸾,屠戮叛军三万,威震交趾,玄宗赐紫袍金鱼袋。十四年(726年),五溪蛮首领覃行章反唐,他采用分化策略,收买部族酋长,亲率精兵突袭永州(今湖南零陵),擒斩覃行章,平定湘西南。十六年(728年),泷州(今广东罗定)獠人陈行范称帝,杨思勖节制岭南五府经略使,合兵四路围剿,生擒陈行范,斩首六万级,彻底肃清粤西乱局。

杨思勖


其治军以严酷著称,常以剥皮、截耳等酷刑震慑蛮夷,但战术灵活,善用“以夷制夷”,在岭南广置羁縻州,提拔归顺酋长自治。玄宗倚之为“南天利剑”,《旧唐书》载其“虽残忍,然南徼晏然数十年,实赖其威”。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思勖病逝于长安,享年八十二岁。玄宗追赠扬州大都督,未予谥号。

小结:

这六位将领从东北契丹到西南蛮疆,从河西走廊到河湟谷地,以战略智慧与赫赫战功共同铸就"开元盛世"的军事神话。他们的边防建设、屯田制度与将才培养,不仅巩固了盛唐版图,更为后续平定安史之乱储备了关键力量,堪称盛唐武功的六大支柱。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