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丰”景正好:龙头牵引,科技为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0:36 1

摘要:金秋时节,在陕北榆林的黄土地上,收割机轰轰作响,金黄的马铃薯、鲜红的辣椒和饱满的苹果堆成小山,好一派丰收的热闹景象。一个个丰收的场面,全景呈现榆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金秋时节,在陕北榆林的黄土地上,收割机轰轰作响,金黄的马铃薯、鲜红的辣椒和饱满的苹果堆成小山,好一派丰收的热闹景象。一个个丰收的场面,全景呈现榆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刚刚举办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榆林市庆祝活动,在靖边县阳光村盛大启幕。如果你能沉浸式去现场体验这场丰收盛宴,不仅能够被丰收的喜悦所感染,更能为榆林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所惊叹。

榆林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靖边县启幕。

在丰收节现场,各地“当家好物”集中亮相,干部们化身“推介官”热情吆喝,积极推广特色农产品。靖边县东坑镇宣传委员王欢现场推介:“东坑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借丰收节的机会,我们带来了24种蔬菜进行集中展销。欢迎全国的朋友们来东坑合作。”

在榆阳区,来自各乡镇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着自家的“拳头产品”集中亮相;在吴堡县,万亩青梨迎来采摘旺季,层层梯田上,成熟的青梨挂满枝头,果园内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搬运;在佳县,“五红”特色农产品登台打擂;在定边,定边县30万亩青贮玉米开镰收割;在米脂,米脂小米、米脂山羊等农畜甄选闪耀羊产业盛会……

这幅“丰收图”的背后,是榆林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以产业升级、科技赋能为核心动能,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出来的一条创新驱动下的农业新路径。

【1】龙头牵引,产业链协同激发新活力

近日,《榆林支持农业企业发展若干政策》修订出台,明确对首次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和30万元奖励。

与此同时,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榆林还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苹果和羊两大特色产业发展。

真金白银的奖补支持,给足了农业企业发展的底气,也充分激发了农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近年来,榆林市着力培育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项目倾斜等措施,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其做大做强。

通过出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意见》《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全力打造羊子、马铃薯、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目前,全市累计培育28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7家、市级188家。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1家,其中省级20家。

在定边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清洗厂、蔬菜烘干厂、蔬菜速冻厂、辣椒腌制厂、果蔬包装厂等开足马力,形成了“生产+加工+储藏+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呈现出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在榆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际化的、年满产可屠宰肉羊100万只屠宰生产线上,一只只肉羊经过宰前检疫、屠宰、冷却排酸、分割加工和速冻冷藏,最终变身包装精美的羊肉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榆林依托产业园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提级扩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链条不断扩展、产业活力持续激发。

【2】科技为犁,创新赋能添加新动力

一部手机、一个数字平台,便能实时查看长势、接收农事提醒、智能调控水肥……对于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农户来说,科技正在改变他们的种植经验。这套被称为“智慧大脑”的玉米精准管理DAP系统,让他们省事又丰产。

在榆林市横山区,长城脚下的旱作玉米试验田,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旱作地区发展难题,更让“藏粮于技”的理念落地生根。智能灌溉、良种良法配套,促进了旱作玉米提质增收。

今年榆阳区丰收节现场,科技赋能的“硬核”场景更让人眼前一亮。数十台大型智能农机设备整齐排列,从200马力以上的轮式拖拉机,到精准播种的智能精量播种机,再到灵活高效的植保无人机,每一台“铁牛”生动展示着现代化农业的蓬勃活力。

定边县青贮玉米机械化收割。图/定边融媒

科技赋能,为榆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硬核的技术升级了农户们的生产工具。如今的榆林农户们,不仅会种地,更“慧”种地: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化管理成为了“新农活”,农户们也转型成为了“新农人”。

近年来,榆林持续推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真正让“科技兴农”惠及于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李军表示,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三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灌区推广水肥一体化增产35%,补灌区采用“四位一体”技术增产20%,旱区通过膜际栽培、深沟探墒穴播等技术亩均增产约100公斤,显著带动农民增收。

据了解,榆林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深沟探墒等成熟技术应用范围,加强宣传培训与下乡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3】品牌出塞,榆林甄选更有吸引力

9月20日,一场“小米发布会”在浙江杭州举办。这场米脂小米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产销对接活动,不仅吸引了广泛关注,现场更是签约了4个合作项目,总签约金额达1.28亿元。

上月初,为期三天的榆林农特产品上海展销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60余家榆林农特产品销售企业携带200余种本土优质农特产品亮相上海,引得许多上海市民驻足注目。

榆林甄选惊艳杭州、上海,是榆林在品牌出塞上的精心布局。

9月15日,榆阳农特产品亮相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图/榆阳宣传

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坚持 “一个产业主推一个品牌” 原则,制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山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培育、使用管理和宣传推介、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土里土气”的农特产“扬名万里”。

除了走向全国,榆林农特产品更是将视野放到了更宽阔的海外市场。靖边胡萝卜出口韩国、日本、泰国,阳马铃薯深加工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及欧美市场,洛川苹果飘香加拿大、越南、阿联酋……黄土高坡的甄选好物,正流通向世界的餐桌。

从长城脚下的旱作玉米试验田,到无定河畔的稻浪翻滚。通过龙头牵引、科技赋能,榆林大地上正在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白马秋风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