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8年8月12日,西班牙在古巴哈瓦那签署停战协议,向美国交出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等殖民地的控制权。这场只打了3个月的战争,被后世轻描淡写为“帝国主义间的小冲突”,名气远不如一战、二战,甚至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没深入琢磨过它的分量。但在我这个痴迷近代国际关系史
文|留白处
1898年8月12日,西班牙在古巴哈瓦那签署停战协议,向美国交出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等殖民地的控制权。这场只打了3个月的战争,被后世轻描淡写为“帝国主义间的小冲突”,名气远不如一战、二战,甚至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没深入琢磨过它的分量。但在我这个痴迷近代国际关系史的人看来,1898年的美西战争,才是理解“美国如何成为美国”的关键钥匙——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殖民争夺,而是美国从“美洲孤立主义”转向“全球霸权”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更是一场用“解放殖民地”为幌子,实则进行新型殖民掠夺的“教科书级操作”。
要聊美西战争,就绕不开“缅因号事件”——这起至今真相存疑的爆炸,堪称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战争动员案例”,也让我看清了“舆论操纵”在现代战争中的可怕力量。
1898年2月15日,美国海军“缅因号” battleship 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港时突然爆炸,266名船员死亡。事故刚发生,美国的“黄色新闻”媒体就炸了锅:《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日报》根本没等调查结果,直接在头版头条喊出“西班牙人炸沉了缅因号!”“为缅因号复仇!”,甚至配上伪造的“西班牙人放置炸弹”的插图。当时的美国总统麦金利,一边假意说“要冷静调查”,一边却放任媒体煽动民意——要知道,那时候的美国媒体早已被垄断资本控制,而这些资本最渴望的,就是打开古巴、菲律宾这些“西班牙殖民市场”。
后来的调查证明,缅因号爆炸更可能是锅炉故障(西班牙后来也提出过联合调查,但被美国拒绝),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为同胞复仇”“解放古巴人民”的口号下,美国民众的战争热情被彻底点燃,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宣战决议。在我看来,这哪是什么“偶然事件引发的战争”?分明是美国资本和政府联手演的一出戏:先找个“受害者”身份,再用媒体把水搅浑,最后打着“正义”的旗号,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找借口开战”的逻辑,后来在美国身上反复上演——从珍珠港事件后的对日宣战(虽然后者确实挑衅),到“洗衣粉事件”后的伊拉克战争,本质上都是“舆论先行、炮弹跟进”的套路,而美西战争,就是这套套路的“第一次实战演练”。
很多历史课本会说“美西战争中,美国打败西班牙,解放了古巴、菲律宾”——但只要稍微翻一翻战后的史料,就会发现这是个天大的谎言。在我眼里,这场战争的战场,根本不是“自由与压迫的对抗”,而是“新殖民帝国”对“旧殖民帝国”的“抢地盘游戏”。
先看古巴战场。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确实残暴,古巴人也早就爆发了反西起义。但美国出兵时,根本没把“古巴独立”当回事——美军登陆后,首先做的不是和古巴起义军联手,而是把他们隔离在战场外。战争结束后,美国没有让古巴人自己建国,反而通过《普拉特修正案》,把古巴变成了“名义独立、实际受美国控制”的“保护国”:美国有权在古巴驻军,古巴的外交、经济要听美国的,甚至古巴宪法都得经美国同意。你看,这哪是“解放”?分明是把西班牙赶走,自己当“新主子”。古巴人后来才反应过来:“我们赶走了一个殖民者,又来一个更强大的殖民者”,这种被“忽悠”的愤怒,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古美关系。
再看菲律宾战场,这里的真相更讽刺。美国舰队在马尼拉湾打败西班牙舰队后,菲律宾人以为“救星来了”,甚至主动帮助美军包围西班牙军队。但他们没想到,美国早就和西班牙私下谈判:西班牙把菲律宾“卖给”美国(售价2000万美元),而菲律宾人的独立诉求,根本没人在乎。当菲律宾人发现自己被骗,爆发反美起义时,美国露出了真面目——美军对菲律宾起义军展开了残酷镇压,这场“平叛”造成了超过20万菲律宾人死亡,比美西战争本身的伤亡多几十倍。在我看来,这才是美西战争最黑暗的一面:美国用“反殖民”的口号吸引殖民地人民的支持,等自己拿到地盘,就立刻撕掉伪装,用比旧殖民者更狠的手段维护统治。这种“伪善”,成了后来美国全球干预的“标志性特征”——比如二战后打着“自由世界”的旗号,在全球搞“冷战遏制”,本质上都是“用理想主义包装现实主义利益”。
很多人觉得“美国是二战后才成为超级大国的”,但在我看来,美西战争才是美国霸权的“奠基礼”——它让美国从一个“美洲大陆国家”,变成了一个“拥有海外殖民地的海上强国”,而这种身份的转变,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国家定位。
在美西战争前,美国一直奉行“门罗主义”,说白了就是“美洲是美国的美洲,其他国家别来插手”,但还没敢直接去全球抢地盘。但美西战争后,美国拿到了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这些“战略支点”:在美洲,古巴成了美国控制加勒比海的“跳板”;在亚洲,菲律宾成了美国进入中国、日本市场的“基地”;关岛则让美国有了在太平洋的“落脚点”。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美国意识到:海军才是全球霸权的关键——战后美国立刻开始扩建海军,到1900年,美国海军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德国。后来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巴拿马运河开凿”,都是美西战争后“海上霸权思维”的延续。
更关键的是,美西战争重塑了美国的“国家心态”。在此之前,美国还总把自己包装成“反对殖民主义的新生国家”,但这场战争后,美国彻底抛弃了这种“伪装”,开始接受“殖民帝国”的身份。国会里的“扩张派”直言不讳:“美国需要殖民地,需要海外市场,需要像欧洲列强一样,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这种“扩张心态”,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美国政策——比如1904年的“罗斯福推论”(美国有权干涉美洲国家事务),19世纪末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甚至二战后建立“北约”“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都是美西战争中“全球扩张思维”的升级。可以说,没有美西战争,就没有后来的“美国世纪”;这场战争被遗忘,只是因为它的规模太小,而二战的光芒太盛,但它对美国的影响,比很多“大战争”更深远。
作为一个读了十几年近代史的人,美西战争最让我警醒的,不是它的历史细节,而是它暴露的“美国基因”——这种“用理想主义口号掩盖现实利益,用舆论操纵制造正义性,用军事力量维护霸权”的逻辑,从1898年到今天,几乎没有变过。
首先,美国永远擅长“给战争找一个好听的名字”。1898年是“解放古巴、菲律宾”,后来是“保卫民主”“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口号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核心从来都是“维护美国的利益”。就像美西战争中,美国真正想要的不是“古巴人的自由”,而是古巴的蔗糖市场、海军基地;今天美国在中东、欧洲的干预,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民主”,而是为了石油利益、地缘霸权。这种“口号与行动的割裂”,在美西战争中第一次清晰地展现,后来成了美国外交的“标配”。
其次,美国永远懂得“利用舆论控制人心”。1898年的“黄色新闻”,和今天的“社交媒体宣传”“好莱坞电影输出价值观”,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通过塑造“美国是正义的、强大的、善良的”形象,让国内民众支持战争,让海外国家接受美国的干预。当年《纽约世界报》靠编造“西班牙暴行”煽动民意,今天美国媒体靠抹黑他国“人权问题”制造干预借口,手段升级了,但逻辑没变。
最后,美国的“霸权”从来都是“以强凌弱”。美西战争时,美国选择的对手是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就像一个壮汉欺负一个老人,赢了也没什么光彩,但美国却把它包装成“伟大的胜利”。后来美国的战争,也大多是“打弱国”:朝鲜战争(背后有中国)、越南战争没打赢,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都是“降维打击”。这种“专挑软柿子捏”的霸权,从美西战争开始,就刻进了美国的骨子里。
很多人说“美西战争是一场‘小战争’,没必要太在意”,但在我看来,越是“小战争”,越能看清一个国家的本质。因为在“大战争”(比如二战)中,国家的行为还会受到“正义与否”的约束,但在“小战争”中,国家的真实利益诉求会暴露得更彻底。美西战争就是这样一场“照妖镜式”的战争:它让我们看到,美国从成为“大国”的第一天起,就带着“霸权基因”;它也让我们明白,所谓“美国的正义”,从来都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工具。
1898年的美西战争早已落幕,但它留下的影响还在延续。今天我们看美国在全球的所作所为,总能在美西战争中找到“影子”——从舆论操纵到霸权扩张,从伪善口号到以强凌弱。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写下这些,不是为了“黑美国”,而是想提醒大家:读懂美西战争,才能读懂美国霸权的“前世今生”;只有看清历史的真相,才能对今天的国际局势有更清醒的判断。毕竟,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惊人地相似——1898年的“缅因号谎言”,和今天的“各种战争借口”,不过是同一出戏的不同版本而已。
来源:草木人间花叶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