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俞孔坚巴西坠机遇难,生前最后时刻仍在追寻生态梦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7:30 1

摘要:一位手捧家乡黄土的学者,将他童年对水的记忆转化为让城市自由呼吸的智慧,最终将生命献给了地球最后的伊甸园。“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这是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发出的最后追问。

一位手捧家乡黄土的学者,将他童年对水的记忆转化为让城市自由呼吸的智慧,最终将生命献给了地球最后的伊甸园。“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这是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发出的最后追问。

当地时间9月23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湿地坠毁,机上4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这位被誉为“海绵城市之父”的学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2岁。

据巴西当地消防部门消息,这起事故发生在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晚。失事飞机在潘塔纳尔湿地地区坠毁。当时飞机正准备降落,机上共有四人,包括俞孔坚教授、两名巴西纪录片制作人和一名飞行员,无一生还。

据观察者网综合报道,俞孔坚此行是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城市”的纪录片《海绵星球》。巴西空军已派遣调查组前往事故现场。初步调查显示,涉事飞机未获准从事商业客运。

最后身影:生命最后时刻仍在探索

在遇难当天,俞孔坚教授还在自己的个人微信视频号更新了一段影像。视频中,他站在潘塔纳尔湿地中感叹:“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最后一瞥成为了他留给世界的最终记忆。

俞孔坚教授为这段视频配文道:“海绵地球之旅:潘塔纳尔探密。这是巴西和南美的心脏,也是地球的心脏,我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

谁能想到,这段充满探索精神的文字,竟成了他最后的遗言。

卓越贡献:从乡村走出的“海绵城市”之父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耕种、放牛的劳作经历,使他对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流经村庄的白沙溪有“三十六堰”,大小不一的湖泊散落在农田旁,居民们自古以来就懂得开掘蓄水池,储存雨季充沛的水源。这种传统智慧成为他日后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的灵感源泉。

1995年,俞孔坚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他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他先后牵头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俞孔坚教授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在2013年被采纳为中国国家政策,并于201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推广。该理念旨在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国际影响:全球认可的理念传播者

俞孔坚教授的离世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哀悼。

据人民网报道,巴西总统卢拉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悼念俞孔坚教授。卢拉表示:“在气候变化的当下,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已成为全球典范。这一理念将生活品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正是我们未来期望且必需的发展方向”。

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也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他指出俞孔坚为可持续城市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出卓越贡献,他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所有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们。

就在今年9月,俞孔坚教授还入选了《福布斯》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其贡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学术遗产:跨越争议的实践成就

俞孔坚教授始终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率先倡导回归自然生态的“大脚美学”理念。他提出了“反规划”理论,即优先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

他创立的“土人设计”团队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项目。这些作品不仅是技术创意的呈现,更是新生活方式的倡导。

尽管俞孔坚的理念在推广过程中曾引发一些争议,但他的实践成果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认可。他多次获得国际重要奖项,包括12项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项。

师生哀悼:北大失去一位良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已在9月24日发布讣告,沉痛悼念俞孔坚教授。

讣告中写道:“俞孔坚教授虽已远去,但他为治愈地球所开启的征程永不停歇,他所开拓的景观事业必将在后人的传承中继续前行!”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李迪华悲痛地回忆道:“和俞老师一起为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培养设计人才,克服了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才使得我们共同的事业一直向前进。每次取得一点点小的进展,都会对视一笑,相互鼓励继续下一件事情”。

俞孔坚教授的学生、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志芳表示:“俞老师以赤诚待土地,启迪后辈设计扎根;以敬畏护自然,引导工程顺应生态;以笃行赴理想,激励众人坚韧逐梦。其未竟的设计信念,我辈必将铭记、接续践行”。

俞孔坚教授生前总是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他家中珍藏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中的黄土,他曾深情解释:“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团队也叫土人。我这个土,是家乡的土”。

如今,这位怀揣乡土情的学者回归了他热爱的土地。就在不久前,他站在潘塔纳尔湿地中满怀希望地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来源:主持人阿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