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12:11 1

摘要:沾化冬枣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已达到 2 万 hm 2 。然而, 病虫害频繁发生给冬枣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沾化冬枣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本文对沾化冬枣 7 种病害、

沾化冬枣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郭俊华

沾化冬枣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已达到 2 万 hm 2 。然而, 病虫害频繁发生给冬枣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沾化冬枣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本文对沾化冬枣 7 种病害、 7 种虫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科研、生产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1 主要病害

1.1 冬枣枝干腐烂病

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枝干伤口、剪口、分杈处表皮颜色变红、变软,发病部位稍隆起,失水后则干腐。感病植株表皮红褐色或黄褐色, 韧皮部失去生命活力,造成树势衰弱、落叶、落花、落果,有的导致同侧枝条死亡。发生重的环树干一周韧皮部全部死亡,风干后与木质部分离,导致整株死亡。

发生规律。 该病属真菌病害,有较长的隐发期,常由主侧枝交叉处或剪锯口等处侵染发病。 冬枣枝干被侵染后,造成树势衰弱、落花、落果,甚至落叶。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 生长季节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病斑呈浅黄色,后变红色,严重时变黑色,出现纵裂,韧皮组织及形成层坏死,最后树体干枯死亡。

1.2 冬枣斑点病

危害症状。感病初期枣果表面出现针状突起,随后形成各种形状的病斑, 严重时导致果实腐烂并掉落。 这种病害可以分为红褐、灰褐、干腐和开放性疮痂 4 种类型 。

发生规律。病害的发生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盲蝽蟓) 密切相关, 主要集中在冬枣发芽至幼果期( 4月中旬至 6 月),在雨水过多、土壤过湿的情况下容易大面积暴发。研究显示,树势强弱是影响病害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树势弱的冬枣树更容易遭受该病害侵袭,过多的刺吸式害虫会导致树势下降,叶片出现黄化、 生长不良等情况, 从而增加感染病害的风险。相比之下,树势虽然强壮但不旺盛的冬枣树病害较轻。

1.3 冬枣细菌性疮痂病

危害症状。枣吊发病时,坏死部位会导致枣吊断裂,进而引起落花落蕾,严重时能导致花蕾减少或无法形成,着果率明显下降。 后期,受影响的果实由于营养不良导致品质受损。 当枣头受到该病害侵袭时会呈现出弯曲的异常现象, 同时生长点失去原有的优势,进而影响整棵树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可能在后期形成干裂的疤痕。 另外,枣叶的病害通常会在 6月开始显现,病菌最初侵染叶脉,导致叶脉出现褐色病变并逐渐扩散,最终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呈现出所谓的“缘枯”症状。

发生规律。 病害的发生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盲蝽蟓、叶蝉等)直接相关,主要集中在冬枣发芽至幼果期( 4 月中下旬至 7 月中旬)。 在雨水过多、土壤过湿的环境下,害虫容易滋生,从而导致病害发生。 这种情况下,及时采取针对害虫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

1.4 冬枣炭疽病

危害症状。受感染的果实先出现红褐色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变为黑褐色并稍微凹陷。通常情况下,冬枣不会自行脱落,但在后期或病斑较多时枣果容易腐烂脱落, 极少数冬枣可能会干缩变为僵果挂在树上 。

发生规律。病菌分生孢子堆含有水溶性胶状物,在自然环境中, 只要有露水或雨水, 病菌就可能传播。 病菌在 6 月下旬开始传播, 7 月底至 8 月中旬是发病高峰期。 病害的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与降雨时间和阴雨天数密切相关。

1.5 冬枣轮纹病

危害症状。初期为浅褐色小病斑,后会扩大为红棕色大病斑。受感染的果肉组织会变得浆烂,且散发出酸臭味,最终整个果实会腐烂并易脱落 。

发生规律。病菌通常通过风雨传播,在冬枣幼果期感染果实,并潜伏在果皮或果实浅层组织中。一旦果实停止生长,生理活动减弱,就容易发病。 阴雨天气是发病的诱因, 表明病害的发生与降雨时间和阴雨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此外,刺吸式口器昆虫也可能带病毒传染,加快病害传播。

1.6 冬枣缩果病

危害症状。 果实被侵染后会经历多个不同阶段的症状,包括晕环、水渍、着色、萎蔫和脱落。 初期果实在果肩或脐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 接着果皮出现水渍状土黄色斑,最后果皮转变为暗红色。感染部位的果肉呈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颜色土黄,质地变软,味道苦涩,不宜食用。 果柄也会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整个受影响的果实变得瘦小,可能在成熟前脱落 。

发生规律。气温在 26~28 ℃ 时,遇到连绵阴雨或阴晴不定的天气,可能导致该病情加剧。缩果病一般以点状或片状形式发病, 同一冬枣园内的多株树可能受到严重感染, 甚至一株树的几个枝条也可能发生病变。与炭疽病同时发生的缩果病,其主要区别在于果核一般不会变色,而炭疽病的果核会变黑 。

1.7 冬枣锈病

危害症状。 冬枣锈病对枣树的叶片造成严重危害,感染的冬枣树通常在 8 — 9 月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了冬枣树的生长。受害的果实无法正常成熟,会提前脱落,品质下降,导致冬枣产量大幅减少。 冬枣锈病的发生也对冬枣树苗造成很大影响,发病严重时,常导致树苗过早落叶,影响来年栽种后的发芽速度,降低冬枣树的成活率 。

发生规律。 冬枣锈病主要通过夏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成为次年初期感染源头。在 6 — 7 月雨水较多、湿度高的情况下,夏孢子开始萌发,通过叶片气孔侵入,约 10 天后症状会出现,导致大量落叶,直到 8 月中下旬叶片会持续脱落。 病害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与当年的降水量、温湿度密切相关。 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容易导致病害早发且严重。 病菌会从冬枣树冠下部、中部开始侵染,逐渐向树冠顶部扩散。

2 主要虫害

2.1 绿盲蝽蟓

危害症状。绿盲蝽蟓是冬枣主要害虫之一,会选择在冬枣树残茬上越冬。 随着 3 月底到 4 月初的幼虫孵化,绿盲蝽蟓开始刺吸植物的幼芽、叶片、花朵、果实及枝干汁液。由于绿盲蝽蟓的寄主范围广泛,它还可能传播多种病害。受害植物的叶片会出现小点,随后扩大形成黑色不规则的孔洞。 受害的花蕾会穿孔,导致花朵无法正常发育,果实会变得畸形。 果肉组织变硬、开裂、坏死,有时会形成小包,绿盲蝽蟓会继续吸食养分,直到果实成熟 。

发生规律。在沾化冬枣种植区,绿盲蝽蟓每年会发生 4~5 代, 以卵的形式越冬。 一旦日均气温达到10 ℃ ,越冬卵就会孵化成若虫,开始危害其他作物或杂草,然后转向为害冬枣树。 5 月上中旬是绿盲蝽蟓危害高峰期,虫害的发生与空气湿度密切相关。夏季阴雨天气会导致局部湿度增加, 从而容易引发绿盲蝽蟓的大规模发生。 绿盲蝽蟓成虫的寿命为 30~40 天,具有较强的飞翔能力,白天躲藏夜晚活动,迁移速度快,难以被发现,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世代重叠现象通常发生在 4 月中旬、 5 月、 6 月上中旬以及 7 月中旬。

2.2 红蜘蛛

危害症状。 红蜘蛛主要以叶绿素颗粒和细胞液为食,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积累减少,可能导致叶片显著变黄,提前落叶和果实脱落,对冬枣的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发生规律。 每年红蜘蛛会经历超过 10 个世代,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 它主要通过雌雄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 每只雌虫平均每天会产卵 6~8 颗。 10月中下旬,雌螨会迁移到树皮裂缝、杂草根部和土块底下度过冬季。到了第二年的 4 月下旬,它们开始活跃, 5 月下旬达到危害高峰。 随着 6 月到来,早春的杂草寄主会开始枯萎。随着小麦收割时气温升高,大量害虫会转移到枣树上并造成危害,在 6 — 8 月间危害最严重。

2.3 枣瘿蚊

危害症状。枣树受害后,枣叶边缘向上卷曲成筒状,颜色从绿色变为紫红,质地变得坚硬易碎,导致叶柄脱落。

发生规律。 枣瘿蚊老、熟幼虫于浅层土壤越冬,次年 4 月中下旬化蛹羽化。 成虫会在未展开的嫩叶缝隙和刚刚发芽的枣芽上产卵,幼虫吸食枣叶汁液,刺激枣叶叶肉组织向上卷起形成筒状, 并藏匿其中危害叶片。 5 月中旬危害达盛期, 5 月中下旬,受害枣叶叶片开始枯焦。 5 月下旬,第一代老熟幼虫脱离叶片进入土壤,结茧化蛹, 6 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寿命约 2 天 [8] 。

2.4 枣尺蠖

危害症状。 幼虫主要取食冬枣树嫩芽、嫩叶,以及啃食幼果。 在虫口密度大、防治不及时的情况下,冬枣和其他品种的枣树嫩芽可能会被吃光, 导致芽二次萌发。受影响的叶片会变黄变小,对产量和枣果品质产生严重影响,有时会导致叶片和花朵被食,进而造成绝产。

发生规律。通常每年只产生 1 代,偶尔会出现产生两代的情况。尺蠖的蛹在冬天越冬,埋藏在距离树干 1 m 范围内的树冠下土壤中。 通常于 3 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盛期在 4 月上中旬,羽化期长达 50 天。雄虫多在午后羽化,然后飞往树干背面潜伏,而雌虫羽化后则会埋身于土表下或杂草中, 直至太阳落山时开始爬向树木, 于晚间 8 时至午夜时分进行繁殖交配,次日产卵,产卵持续 2~3 天。 雌虫将卵产于树干和树枝的粗糙皮裂缝中,呈片状或块状排列,每只雌虫可产卵 800~1 200 粒。雄虫寿命一般为 2~3 天,雌虫可活 20 天左右。雄虫对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非常敏感, 这一特性可用于该虫的预测。 卵经过 10~25天孵化,一般情况下约 20 天,孵化速度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初孵幼虫会聚集在枣股处啃食嫩芽,之后会分散危害。 幼虫移动速度快,受惊时会吐丝下垂,因此也被称为“吊死鬼”。 1~2 龄幼虫会留下虫丝,阻碍嫩芽生长; 3 龄幼虫食量增大,严重危害嫩叶; 4~5龄幼虫食量暴增,啃食花蕾和幼果,有时将芽、叶、蕾全部吃光;老熟幼虫食量减少,静止在背荫处,可人工捕捉; 5 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至 6 月下旬全部入土 [9] 。

2.5 枣粘虫

危害症状。幼虫主要危害冬枣树的芽、叶、花蕾、花,以及啃食幼果,同时还会将枣叶和果实用薄丝相互粘贴,造成果实受损并导致落果。

发生规律。 在 1 年之内, 枣粘虫可以经历 3~5代,其中一些代之间会有重叠。蛹在粗糙树皮的裂缝中越冬,然后成虫羽化,并在 3 月下旬产卵。 越冬代在 4 月初达到高峰。第一代幼虫于 4 月中下旬出现,5 月中旬化蛹,进而成为成虫。 成虫产卵从 5 月下旬一直延续至 6 月中旬,高峰期出现在 6 月中下旬。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在 7 月下旬。 第一代幼虫的高峰期则在 5 月初,第二代在 6 月中下旬,第三代在 8 月下旬至 9 月初。 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的出现相对较集中。 9 月初,成熟幼虫逐渐移动到粗糙树皮的裂缝中织茧,进入越冬蛹期。 成虫寿命约 7 天,产卵量和孵化期不同:越冬代约 4 个卵,第一代约 60 个卵,第二代约 75 个卵。 幼虫在不同时间侵害,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成虫表现出光性和化学性趋向,该趋向可用于控虫。 枣粘虫在 5 — 7 月容易在降雨丰富、炎热潮湿的天气中迅速繁殖。

2.6 桃小食心虫

危害症状。早期受害枣果会提早着色并脱落,后期受害的枣果可能会一直留存至采收阶段, 混入无虫果中。当虫害严重时,虫果率可高达 20%~80% ,对枣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发生规律。在沾化冬枣种植区,枣桃小食心虫每年会发生 1~2 代。 幼虫通常在树冠下或堆放残次果下面的土壤中越冬, 其越冬茧主要分布在 10 cm 以上的土层中, 特别是在树干周围 50~70 cm 范围内,约占总茧数的近九成,尤其是在北侧最频繁。幼虫出土的时间会受温度、降雨情况和土壤湿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气温稳定在 16.9 ℃ ,地温为 19.7 ℃ 时,幼虫通常在 5 月中下旬开始出土。 幼虫的集中出土期与 5 月底至 6 月初的降雨情况密切相关, 而 6 月上中旬则是幼虫出土盛期。幼虫出土后会转变为蛹,需要 11~20 天才能羽化为越冬代成虫, 这些成虫通常在 6 月中下旬出现,盛期则在 7 月上旬至 8 月初。产卵通常在 6 月中下旬,盛期在 7 月上中旬,卵期约 8天,第一、二代卵期相连,直至 9 月底结束。第一代幼虫的蛀果盛期通常在 7 月中旬末, 第二代在 8 月底至 9 月初。 幼虫通常只会蛀食 1 个果实,并在果顶处绕核串食并积粪,形成所谓的“豆沙馅”。约发育 20 天后,幼虫会变成老熟幼虫,并脱出果实转化为蛹化茧。第一代的幼虫会形成扁圆形茧进入越冬状态,而产生第二代的幼虫则会形成纺锤形茧,完成一个世代的生命周期。 第二代幼虫会从树上脱落至地面形成越冬茧,整个脱果过程通常在 9 月中下旬达到盛期。

2.7 枣瘿螨

危害症状。 成螨和若螨会对枣树的叶、蕾、花和果实造成危害,导致冬枣的产量和品质受损,严重时可能导致整株或整枝绝收。

发生规律。枣瘿螨的繁殖周期为 1 年 3 代,每年有两次繁殖高峰期:第一次发生在 5 月底至 6 月初,6 月中旬达到最高峰,随着 6 月底高温的到来,这些螨虫会成堆或并排返回芽鳞越夏; 第二次高峰期出现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 9 月下旬开始逐渐返回芽鳞越冬,直至 10 月中旬全部进入越冬期。 在两个高峰期中,第一个高峰期是虫口密度最高、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措施

通过修剪、清洁田园以降低病虫源基数,结合设施保护进行生态调控。 每 667 m 2 施加约 5 m 3 有机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配方施肥,实施健康栽培措施。 实际应用证明, 枣园盖膜不仅有利于保墒提温,促进枣树生长,而且能够防治土壤越冬病虫害。设施保护措施有利于冬枣早着果、 提高着果率和冬枣品质。

3.2 物理措施

3.2.1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每 2 hm 2 安装 3 盏太阳能杀虫灯, 采用单柱杠杆式挂灯固定在树冠上方,呈“ W ”式或棋盘式排列在田间。及时清除诱虫袋中的害虫,并将其带出园外处理,该措施持续至 9 月底。

3.2.2 涂抹粘虫胶

针对冬枣树上红蜘蛛、 绿盲蝽等害虫在树干爬行危害,引入粘虫胶进行防治。 在冬枣萌芽前期,刮除老树皮并带出园。在冬枣萌芽期,首次涂抹粘虫胶形成一个闭合环,宽度通常为 2~3 cm 。在 5 月底至 6月上旬,第二次涂抹粘虫胶。

3.2.3 插挂黄蓝板

为诱杀对枣树造成危害的害虫(如枣瘿蚊和绿盲蝽),在每 667 m 2 地上放置 40 块黄蓝板,按棋盘式排列,当板上的虫子粘附面积达到 60% 时进行更换。

3.3 生物措施

3.3.1 植物源农药

推广应用蛇床子素和苦参碱,主要防治枣尺蠖、皮暗斑螟、枣粘虫、绿盲蝽等害虫。

3.3.2 抗生素类药剂

推广应用多氧霉素、中生菌素(克菌康),主要防治冬枣叶枯病和冬枣黑斑病等病害。

3.4 化学防治

3.4.1 冬枣枝干腐烂病

枣树发芽前应全株喷洒一次杀菌剂,如保树壮、福星、过氧乙酸、杀菌优等。对于发病部位,可涂抹枣病净、福星、腐必治、保树壮以及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在生长季节,可考虑喷施过氧乙酸类药物以保护枣树。

3.4.2 冬枣斑点病

使用 40% 福星 8 000 倍液和 72% 农用链霉素500 万国际单位进行喷雾; 喷洒 68.75% 易保 1 500倍液和 5% 霉能灵 800 倍液进行防治;添加 2% 加收米 3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4.3 冬枣细菌性疮痂病

68.75% 易保 1 500 倍液 +72% 农用链霉素 500万国际单位喷雾; 2% 加收米 1 500 倍液喷雾防治;75% 猛杀生 600~800 倍液 +3% 中生菌素 600~800 倍液喷雾; 25% 凯润 5 000 倍液喷雾防治。

3.4.4 冬枣炭疽病

30% 枣病净 600 倍液 +15% 斑锈灵 800 倍液;68.75% 易保 1 500 倍液; 75% 猛杀生 600 倍液 + 菌立净 600 倍液。

3.4.5 冬枣轮纹病

68.75% 易保 1 500 倍液 +30% 菌立净 600 倍液;70% 安泰生 600 倍液 + 红腐灵 600 倍液; 75% 猛杀生800 倍液 +30% 枣病净 600 倍液喷雾防治。

3.4.6 冬枣缩果病

生理性缩果主要是由于缺硼造成的, 生长季节可喷布 0.5% 的硼砂或钙硼双补溶液,每 10~15 天喷一次;分别于 6 月下旬、 7 月中旬、 8 月中旬喷一次杀菌剂。 可选用农用链霉素、易保、加收米、杀菌优、猛杀生等。

3.4.7 冬枣锈病

在冬季前或早春清理园区时,可喷洒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并进行修剪;可使用 40% 杜邦福星 8 000倍液、 68.75% 易保 1 500 倍液、 75% 猛杀生 600 倍液、 25% 凯润 5 000 倍液、 40% 品星 10 000 倍液或云大翠丽 2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4.8 冬枣绿盲蝽蟓

90% 万灵 1 500 倍液 + 大印 5 000 倍液全园喷雾;盲蝽斩灭 2 000 倍液喷雾;双星加索 10 000 倍液喷雾;山农剑 2 000 倍液喷雾;功夫盐 3 000 倍液喷雾防治。

3.4.9 红蜘蛛

初发期用 2% 阿维菌素 8 000 倍液喷雾; 发生期用 9.5% 螨即死 2 500 倍液或“蚜螨一盖死”、螨除3 000 倍液喷雾。

3.4.10 枣瘿蚊

春季树盘内撒施 3% 辛硫磷颗粒 剂 2~3 kg/667 m 2 ;结合防治盲蝽蟓,用 90% 万灵 1 500 倍液或山农剑 3 000 倍液进行防治。

3.4.11 枣尺蠖

分别于 4 月底至 5 月初、 5 月中旬可选用 Bt 乳剂、 40% 毒死蜱 2 000 倍液或 25% 灭幼脲 3 号 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3.4.12 枣粘虫

采用 25% 灭幼脲 3 号 1 500~2 000 倍液或 5% 卡死克(氟虫脲)乳油 1 500 倍液同时防治红蜘蛛类害螨, 配合药剂可以选择 1.8% 阿维菌素 8 000~10 000倍液。

3.4.13 桃小食心虫

可选用 2% 阿维菌素乳油 6 000~8 000 倍液、90% 万灵 1 500 倍液、 20% 灭扫利乳油 2 500~3 000倍液喷雾或 2.5% 功夫乳油 2 000 倍液防治。

3.4.14 枣瘿螨

初发期用 2% 阿维菌素 8 000~10 000 倍液或功夫盐 3 000 倍液; 危害期用 9.5% 螨即死 2 000 倍液、螨除 3 000 倍液或“蚜螨一盖死” 2 000 倍液喷雾防治。

沾化冬枣病虫害防治是枣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要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在实践中,要按照“安全、有效、生态、环保”的基本要求,集成推广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科学运用化学防治措施,在确保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前提下,突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