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下旬,有网友刷抖音时突然发现,原本天天更新考研干货的张雪峰账号,页面上赫然挂着“该用户被禁止关注”的提示,就像热闹的菜市场突然拉了卷帘门,连个招呼都没打。
谁能想到,前几天还在直播间里帮家长分析志愿填报的“升学指南针”张雪峰,一夜之间就从各大平台“蒸发”了?
9月下旬,有网友刷抖音时突然发现,原本天天更新考研干货的张雪峰账号,页面上赫然挂着“该用户被禁止关注”的提示,就像热闹的菜市场突然拉了卷帘门,连个招呼都没打。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失声”还不是单平台事故——B站的视频停更在三天前,小红书的笔记区成了“已限制”的灰色界面,连粉丝基数最大的微博,都直接贴上了“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的标签,四大平台加起来6000多万粉丝,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观众”。
要知道,张雪峰可不是普通网红。9年前他靠7分钟拆解34所985高校的视频爆火时,网友就说他“把考研讲成了脱口秀”,后来更是凭着“怼天怼地”的直白风格圈粉无数。
还记得他在综艺上怼嘉宾的名场面吗?有人拿“马云、乔布斯没读研也成功”抬杠,他当场拆台:“二十多年前大专生能进国企,现在行吗?时代早变了!”鲁豫问他是不是为了赚钱才推考研,他直接拿母校齐齐哈尔大学举例:“去我们学校校招的是小公司,去清北的是世界500强,这差距不是靠嘴说能抹掉的。”
这番话当时被网友狂转,说他“戳破了学历滤镜的皇帝新衣”,可也正是这份“敢说”,让他早就站在了争议的风口浪尖——有人骂他“把升学搞成功利买卖”,有人说他“贩卖焦虑赚黑心钱”,之前聊“五险一金”时还被官方点名,这些争议就像埋在脚下的地雷,谁也没想到会以“账号集体失声”的方式突然引爆。
账号出事后,网友的反应堪称“大型吃瓜现场”。有人在评论区急得跳脚:“我还等着看他分析今年考研大纲呢,这咋说没就没了?”也有理性派翻出他2024年的采访截图,当时他就说过“网红要么慢慢凉,要么突然消失,我可能也躲不过”,现在看来简直是“预言家本人”。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扒出他早有后手——公司账户里存着能发半年工资的钱,他当时说“怕万一出事,能给员工留个缓冲”,这波操作被网友调侃“比很多老板有良心,至少没卷钱跑路”。
不过也有网友不买账,翻出他过去的“偏激言论”:“之前说‘文科无用论’的时候咋没想过会翻车?公众人物说话得有分寸吧!”还有人把罗永浩拉进来“蹭热度”,因为张雪峰之前聊英语专业时提过罗永浩,而老罗那句“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现在被网友刷成了热评,大家调侃:“这俩人都从底层逆袭,又都栽过跟头,简直是‘难兄难弟’。”
其实抛开这场风波,张雪峰确实帮过不少人。评论区里至今还有人留言:“当年听他的建议选了计算机,现在月薪两万,比身边学冷门专业的同学稳多了”“我妈当初非要我学师范,是他直播时分析就业形势,让我妈改了主意”。
他的价值就在于把“投档线”“调剂规则”这些普通人看不懂的升学术语,变成了“大白话”,就像给迷茫的学生和家长递了张“地图”。
可问题在于,当“敢说”变成“口无遮拦”,当“实用主义”变成“唯学历论”,公众人物的责任边界到底在哪?
就像这次账号被限,虽然官方没说具体原因,但“反省”两个字已经很说明问题——作为千万粉丝的“教育博主”,你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选择,光“说得爽”“说得火”可不够,还得想想会不会带偏价值观,会不会放大焦虑。
现在网上关于张雪峰的讨论还在发酵,有人骂他“活该”,有人替他“惋惜”,但其实更该思考的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众教育者”?是只会喊“考研改变命运”的焦虑贩卖者,还是能客观分析行业趋势、帮人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引路人”?
另外,大家在吃瓜的时候也得保持理性,别光顾着扒他的黑料、传他的谣言,毕竟账号受限不代表“罪大恶极”,官方没通报具体原因前,过度猜测只会变成“网络暴力”。
就像罗永浩说的,人生总有起落,对张雪峰来说,这次危机或许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学会在舆论中保持清醒,不盲从、不跟风,才是更重要的事。
最后想说,不管张雪峰的账号以后能不能恢复,这场“24小时危机”都给所有公众人物提了个醒:流量是把双刃剑,能让你站在聚光灯下,也能让你摔得措手不及。
而作为观众,我们要的不是“完美偶像”,而是能守住底线、传递正向价值的“真实博主”——毕竟教育这件事,从来都不是“脱口秀”,而是需要敬畏心的严肃事。
消息来源:
来源:敏锐雪梨WOJT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