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间传接 “团结心”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4:24 1

摘要:球棒与棒球相撞,清脆的“砰砰”声在操场上方回荡。孩子们像离弦的箭般冲出,紧接着是一连串利落的动作——跳跃、起身、接球、侧转、投出……每一个姿势都绷着少年人的劲儿,不带一丝拖沓。

本报记者 咸文静 李树婷 金玥彤

球棒与棒球相撞,清脆的“砰砰”声在操场上方回荡。孩子们像离弦的箭般冲出,紧接着是一连串利落的动作——跳跃、起身、接球、侧转、投出……每一个姿势都绷着少年人的劲儿,不带一丝拖沓。

华旦班玛站在场边,双手轻轻交握在身前。这位藏族教练的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时,像浸了温水:有对晚辈的疼爱,有对热爱的欢喜,更有对未来的满满期待。

“教练,以前你们训练,也是这样吗?”一群额角挂着汗珠的男孩凑过来,眼里满是好奇。

华旦班玛的目光轻轻扫过眼前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脸庞,这些鲜活的身影忽然与二十年前的自己重叠,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啥是棒球?”那是2006年,华旦班玛所在的小学来了位陌生的教练,说是要招棒球运动员。可谁都说不清这棒球到底是咋回事。“有一个棒什么的要来,咱们藏族孩子扔东西肯定很厉害,可以试试。”听了老师的话,出于好奇的华旦班玛赶去凑热闹,没想到因为跑得快被教练选中。

可牧区长大的孩子,熟稔的是放羊赶羊,哪懂棒球?在特长班,每天下午是棒球队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而训练前的第一件事,是捡干净操场里散落的大石头。没有草坪的场地光秃秃的,一滑垒就是漫天沙土,手掌的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第二天依旧攥着球继续练。

说到这儿,华旦班玛下意识摸了摸右手中指——那里有一道疤痕,是当年为了找“扔球的手感”,反复摩挲棒球缝线磨出来的印记,就像一枚勋章,刻着最初的坚持。

训练条件艰苦不说,因为没天赋,华旦班玛的训练成绩常常垫底。看着身边队员又敏捷、力量又强,少年心里充满委屈。好几次,他红着眼跟母亲桑毛吉说“不想练了”,都被母亲驳回。

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桑毛吉是一名藏文老师,她的观点让华旦班玛觉得有些深奥,可有一句话他牢牢记在心里:你父亲就是一个坚持的人。其实,华旦班玛7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记忆里父亲的身影早已模糊。可母亲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他心里。从那以后,每天晚自习下课,他总一个人溜去操场加练半小时——对着空无一人的场地抛球、接球,直到月光把他的影子拉长。

华旦班玛说着,语气轻得像自言自语,又像在跟孩子们剖白内心:“那时候就想着,不能让妈妈失望,也不能输给自己。”

这样的苦练,一坚持就是三年。小学毕业那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亚太区发展中心来学校选拔球员,华旦班玛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名单上。他跟着全国选出的90多个“好苗子”,一起去了江苏省的学校,成了走出草原的棒球少年。

“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又有学生追问,眼里闪着崇拜的光。

华旦班玛笑着摇了摇头。

新学校、新集体。走出草原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去,新的挑战猝不及防:普通话不流利,英语更是一窍不通——第一次英语摸底考试,他只考了6分。跟教练沟通要靠手势,跟队员交流靠“猜”;更难的是,每天下午都是棒球队的训练时间,跟小学特长班的课程安排不同,普通班里落下的学习内容只能课后自己想办法补。

孤独、挫败、无助一股脑儿地涌来,压得他喘不过气。好在身边的同学看出了他的沮丧:有人陪他逐字读英语单词,有人把课堂笔记抄给他,有人耐心讲他听不懂的数学思路。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的少年们,因为这份善意慢慢走近,而华旦班玛也凭着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一点点往上赶。到了高一,他甚至站上了演讲比赛的舞台,凭着《The Blessing of Life》的主题演讲,拿了冠军。

说到这里,华旦班玛的脸上亮了起来,眼睛里像落了星光——那是少年人靠自己闯出来的骄傲。

“那教练就是这样当上了运动员?”

谁也没想到,当职业队的橄榄枝递来时,他却选了另一条路。

“知识可以改变世界。”偶然的机会,华旦班玛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此时,这个爱思考的小伙子正在尝试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对话方式。在他眼里,棒球的魅力不是激情,而是智慧。书里的这句话坚定了华旦班玛想要继续读书的念头。

那时的华旦班玛,早已头顶多项荣誉: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亚太区发展中心联赛冠军、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冠军、中国大学生全国棒球联赛总决赛冠军、MLB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夏季联赛冠军。职业队抛来的薪水很诱人,可他思来想去,还是咬着牙拒绝了——他要参加高考,要去读更多书。

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他手上,他成了这所学校第一位藏族高水平运动员。四年后,拿着法律、英语双学位的华旦班玛,本有无数留在上海的机会:做律师、当翻译,或是去专业队当教练,每一条路都能挣到体面的收入。

就在这时,远在家乡的“伯乐”——当年带他入门的棒球教练打来了电话:“我要走了,这里的孩子,还等着有人带他们打棒球。”

母亲桑毛吉似乎早看透了他的心思,在电话里轻轻说:“当初让你走出去,就是为了让你有本事回来。人这一辈子,总得做点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事。”

2020年,华旦班玛像一记精准的“本垒打”——从走出草原的少年,成为守护家乡棒球梦的引路人。他回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成为了一名棒球教练,通过层层选拔挑出15个孩子,组建起当地第一支高中棒球队。

十几年过去,棒球早已在这片草原扎了根。很快,这支年轻的队伍就交出了亮眼成绩单:队员南拉太因棒球特长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项秀多杰被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亚太区发展中心选中,如今已经留在中心当上了教练;2024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8比赛中,棒球队取得了全国第五名,这一成绩打破了青海省在该赛事中的历史纪录……

“老师,那你后悔过吗?”有学生小声问他。

华旦班玛知道,这样的疑问不止在学生心里。对于他的选择,有不少人是不理解的。学校校长懂他的初衷,棒球队的事情总是尽力支持。可私下里,有人曾给华旦班玛算过一笔账,留在上海,当律师或者当个翻译,要不干回老本行当个教练,一年至少有几十万元的收入。“乖乖,这小子,读书读傻了。”再出门时,华旦班玛明显感觉到周围人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打量。一些关于名利的议论不时飘进耳朵里。

可华旦班玛不以为意,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今海南州有7支棒球队,好几名教练都是当年跟他一起打棒球的伙伴。就像去年成立的共和县城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棒球队,教练普华才让就是第三批球员,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在这支28个人的队伍里,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笑得一样灿烂。

前不久,青海省棒垒球运动协会成立了。筹备时,场地、器械都是难题。为了这些事儿,华旦班玛没少操心。从共和到西宁,一天能跑五趟!协会挂牌成立那天,他兴奋得整夜没睡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以后草原的孩子,能有更多机会参加棒球比赛了。

“好了,休息够了,继续训练!”华旦班玛拍了拍手,把思绪拉回操场。清脆的“砰砰”声再次响起,孩子们的身影在阳光下穿梭,像一群追着光的“小羊”。

望着那些奔跑的背影,华旦班玛眼里的期待比当年更甚。他知道,这些孩子终将站上比他当年更广阔的平台,看到比草原更远的世界。而在他心里,每帮一个草原少年圆了“棒球梦”,每让一个孩子看到更大的天地,就算是自己的人生“再得一分”。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26日 第5版:青报观察)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