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这趟旅行,戳穿了“等退休再享受”的谎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3:03 1

摘要:上个周,我和伴侣突然决定去广东玩三天。前一天晚上才定下行程,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没有攻略,没有计划,佛山广州随意游走,三十多岁的我们来了一场即兴旅行。

上个周,我和伴侣突然决定去广东玩三天。前一天晚上才定下行程,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没有攻略,没有计划,佛山广州随意游走,三十多岁的我们来了一场即兴旅行。

三天里,我们走了近六万步,打卡十二个景点。但回程时,我累得在高铁上直接睡着——这次的旅行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放松,反而让我身心俱疲。

这让我想起二十岁那年,周五下午放学,便和3个大学舍友一起坐通宵绿皮火车去凤凰古镇玩。硬座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几乎没合眼,但一到目的地就瞬间“满血复活”。在古镇疯玩两天,意犹未尽地又坐车通宵赶回学校。

感觉二十岁的我们,有使不完的牛劲。

广州夜景

而这次,面对似曾相识的商业街、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我竟有些提不起劲,我的探索欲不知何时已经消退。身体诚实地发出警告:脚板酸疼,睡眠不足,连拍照的笑容都带着勉强。

少年心气,果然是不可再生之物。

二十岁和三十岁的旅行,是两种人生状态

二十岁的旅行,是“青春限定款”。

那时能熬夜、能暴走,能因为一碗路边摊的米粉而开心一整天。四个人挤在一百多块的双人床上睡觉,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聊天到凌晨,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旅行是探险,是对世界迫不及待的拥抱。

三十岁的旅行,多了“现实滤镜”。

你会开始关注酒店评分,计较步行距离,甚至为“要不要排长队”犹豫半天。精力像开了节能模式,明明去了更多地方,却感觉收获更少。

不是世界变了,是感受世界的方式变了。

二十岁用体力旅行,三十岁开始用心力旅行。而心力的余额,往往比体力更先告急。

陈家祠

等退休再享受?我父母的故事让我清醒

我父母退休前,也常说等退休了要“环游中国”。

父亲甚至还规划好了路线,想要一路北上,每个地方住上几天。可现实是:刚退休的时候,母亲摔伤卧床半年。母亲恢复后,我陪他们去云南,却发现他们吃不惯、睡不好,走一会儿就要休息。去年母亲腰伤复发,再次被困在家中。

在那之后,“游遍中国”这事再也无人提及。

“等以后”三个字,是我们给自己最心酸的许诺。

我们总以为时间是一张无限额信用卡,可以随意预支未来。但真相是:生命的活力是有保质期的。二十岁的疯狂,三十岁的从容,四十岁的沉淀,每个阶段的体验都无法复制粘贴。

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总要等“更好的时机”?其实能跑能跳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时机。

省心大教堂

别再等待,享受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能力

“年轻吃苦,老了享福”这个观念,让多少人的生活成了永远的准备期?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预备役”——等考完试、等加薪、等孩子长大、等退休……却忘了生活是进行时。

享受不是某个阶段的特权,而是每个当下的权利。

二十岁的享受,是敢闯敢疯的率性;

三十岁的享受,是懂得取舍的智慧;

四十岁的享受,是顺应节奏的从容。

如果连三十岁都觉得“要再等等”,那么六十岁很可能也等不来想象中的“完美状态”。

因为享受生活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力,而不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请把“等以后”换成“就现在”

这次疲惫的广东之行,反而让我想通了很多事。

也许三十岁的我,不再适合“暴走式旅行”,但这不代表我不能用另一种方式享受旅途:

放弃打卡所有景点,选择一两个真正想去的;

中午回酒店小睡,而不是硬撑着赶路;

在街边老店安静喝杯茶,代替匆忙拍照。

调整不是妥协,而是更懂得如何善待自己。

如果二十岁的旅行是冲锋,三十岁的旅行或许更像是漫步——各有各的精彩。

重要的是,不再把享受寄托于遥远的“某一天”,而是学会在当下就创造满足感。

生活不是自助餐,没有“先吃青菜后吃肉”的规矩。

最好的时光,永远是你能自由呼吸、能动弹、能感受的每一个此刻。

少年心气会消退,但换个角度想:三十岁之后,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更聪明地享受世界——用适合当下的节奏,珍惜此刻还能挥霍的精力。

所以,别等退休了。

今年想看的雪山,明早想喝的咖啡,此刻想见的人——那些让你心跳加速的事,最好趁心跳还有力时去实现。

毕竟,二十岁有二十岁的莽撞,三十岁有三十岁的鲜活,而每个年龄的“现在”,都是未来再也回不去的、最好的年纪。

来源:懒得我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