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马寓时风 书写寄精神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作品(双节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2:42 2

摘要:自古以来鞍马人物绘画,以“马”的体格雄健、超迈奔腾,以及马上骑士之身姿矫捷、肆意洒脱为其表现对象,继而将之人格化寓兴所启示洋溢着的昂扬向上、开放兼融精神,放置于艺术创作呈现里,既见矫健骏马、纵横驰骋的自强不息象征意义表达,又有画家主观情致强调下的国家繁荣、气度

唐人击鞠图

自古以来鞍马人物绘画,以“马”的体格雄健、超迈奔腾,以及马上骑士之身姿矫捷、肆意洒脱为其表现对象,继而将之人格化寓兴所启示洋溢着的昂扬向上、开放兼融精神,放置于艺术创作呈现里,既见矫健骏马、纵横驰骋的自强不息象征意义表达,又有画家主观情致强调下的国家繁荣、气度恢宏时代情怀反映。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冯远先生,也常常作青骢奔驰、骅骝飒沓、骑士飞扬、英姿飒爽的鞍马人物画作,往往将之书法用笔的书写性笔墨语言表达和写意性传神写照,运用于古典鞍马人物的典型形象和生动形姿表现中,又见其在着眼于人与社会历史、艺术发展、时代精神的大视角下,而以古开今的“鞍马人物”绘画,所反映的阳刚雄健又奔放热烈新境开辟。

譬如此次“双节特展”上推出冯远先生的这幅《唐人击鞠图》,在画面大块留白所带给观者空间遐想的宽阔球场上,画家又围绕小小的一枚马球展开创作的赋形运思和布构筹谋,于是空旷与紧凑、静止与激烈、宏大与细微的对比呈现,使得整体画面极具张力、动感十足,“飞花落尽子规啼,绿杨阴里马蹄疾。”一般纵马驰骋,“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一样挥杆击球的生动马球比赛场景,跃然纸上。骏马四蹄奋腾纵跃、往来奔驰若飞、鬃毛如旌飘逸,骑士身形矫若脱兔、月杖竭力挥舞、击球仿如流星……,四位襻膊束袖、衣裳爽劲的宫妆女子,或正或侧或俯或仰跨于马上,提缰驾驭、舞杆追逐、群裾飘摇、眉眼飞扬间,少了些婉约柔媚、增了些英武豪迈。画中骏马、人物诸相,还圆转环形布排安置之,让这本来静止定格的画面图像反映,超脱“五感”界限愈增“球似星,杖如月。骤马随风直冲穴”一般马球运动的紧张、激烈感染来。同时也在女性形姿的柔婉与马上击鞠的热烈对比中,犹然可见画家立足时代当下的古典题材写意绘画创作,以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深彻的家国情怀融入画面布陈,所张扬的豪迈、热烈、昂扬、勇往直前精神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在中国人的审美观里,马为乾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冯远先生这幅以仕女马球为创作对象的《唐人击鞠图》,亦还在这样富于哲思寓兴的创作中,由之画面语言表现带给观者努力向上、永不止息的精神感召来。而这种热情奔放“自强不息”的画面立意,既在于笔者前文解读的作品立意定景布构中,也还脱不开画家纵意飞扬的书法用笔,所倾注的宏阔雄强主观精神表达和昂扬向上的时代气象反映。

譬如其画面中,那中锋线迹匀劲亦还断续、聚散、疏密、长短、曲直富于变化、音韵律动,墨色晕染形态丰饶也浓淡、深浅、枯润、明暗、冷暖又笔笔到位、气韵连绵的人物形廓、服裳肌理表现,越见疾速运动中人物的鲜活形貌塑造和显著动态抓取。如此意笔立形传神,使之身着绿衣、皂裙黄花而饰又背向画面的女子,越见那大半身躯悬在半空而俯身击球的惊险动作瞬间来。再有那橙衣驱马曳杆而来者,跨乘扬手挥杆欲击者,错马回身惜哉而望者……四骑绕球纵马又或击球传递或拦截阻挡,击鞠争抢的惊心动魄之感,透过画家的豪迈挥翰扑面而来;奋勇拼搏的昂扬斗志共情,亦在观者心怀间油然而生。还如爽健、率性的线写勾勒,饱满、恣肆的水墨铺张挥洒,继而线面体和“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的骏马随宜赋形。于之画中“四骏”艺象的笔墨含情构建里,显然可见蹄腿腾空而肌肉遒结,纵驰向前而体势开张,鬃毛猎猎而奔跑迅疾,长尾飞逸而颇具动感的典型形神所写;亦还有或疾行骤止而转换倏忽,或突然发力而飘然远去,或昂首嘶鸣而奋勇前进,或低头突进而展蹄如飞的迥然不同情状表现。于是画家的主观意识,会于心而应于毫端、融入笔墨,寄于形构又传于神造,那“乾马”无有止息、刚毅卓绝的昭昭之德,也还昭示着繁荣昌盛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令人奋进不止、争先不息。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画家简介:冯远,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读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留校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

作品多以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绘画形式新颖,尤以擅长创作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出版有作品集、论文集、教材多种。近四十年来,其作品入选国家大型美术展览,获金、银、铜及优秀奖20余次,多次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来源:冯宜玉书画艺术评论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