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总担心回村没平台,现在有政策支持、导师帮带,终于能把学到的电商知识用在家乡农产品销售上了!”近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的胡萝卜种植基地,返乡大学生郭佳新一边调试直播设备,一边向记者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他的经历,正是赛罕区近年来创新推出的乡村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潘佳 通讯员 冯玥
“以前总担心回村没平台,现在有政策支持、导师帮带,终于能把学到的电商知识用在家乡农产品销售上了!”近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的胡萝卜种植基地,返乡大学生郭佳新一边调试直播设备,一边向记者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他的经历,正是赛罕区近年来创新推出的乡村振兴后备梯队精准储备、精细培育、精密管理即“三精”培育模式带来的实效。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赛罕区始终将村“两委”干部储备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打破身份、地域限制,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党组织推荐“三荐”方式,对现任村干部、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6类群体开展全覆盖摸排。“我们村之前一直缺懂产业的年轻人,郭佳新主动报名后,村民代表一致举荐他。经过党组织考察,他不仅政治素质过硬,还懂电商运营,正是我们需要的‘好苗子’。”后窑子村党支部书记赵利俊对郭佳新满是认可。
截至目前,赛罕区已选拔储备“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79名,回引30余名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其中19人表达了参选意愿。同时,组织农牧、人社等部门举荐技能人才、退伍军人等后备人选46名,有效破解了部分村“人才挖不出、引不回”的困境。
选好“苗子”,更要育好“苗子”。赛罕区创新推行“2+1”结对培养模式,为每名跟岗锻炼的后备力量配备“双导师”(1名乡镇包村干部和1名村党组织书记)。“每周我都会和包村干部交流工作思路,遇到村民纠纷调解、产业项目推进难题,村党支部书记也会带着我实地处理,现在我对村里的情况、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都门儿清了。”郭佳新说,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他仅用3个月就帮村里的合作社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单月销售额突破20万元。
此外,赛罕区还定期组织后备力量开展“互看互学”观摩交流活动,围绕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主题,赴先进典型村进行拉练学习。同时,邀请纪委监委、信访等部门业务骨干,通过案例教学、实操培训等方式,讲解党规党纪、矛盾排查化解、村级“三资”管理等知识,帮助后备力量夯实干事创业“基本功”。
“严管就是厚爱,监督才能长远。”赛罕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建立“镇党委初审、区级部门联审”两级审查制度,联动公安、纪检、法院等16家单位,对照包含政治素养、学历年龄等在内的16条正负面评估清单,对后备人选进行资格会审,坚决把不合格人员挡在门外。同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后备力量履职情况进行评估。“去年我们发现有2名后备人选因个人原因无法专注村级工作,及时进行了调整;今年又将3名群众认可度高、有培养潜力的新人纳入储备库。”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在村担任书记、主任助理且履职优秀的后备力量,期满后可参照村“两委”一般成员发放基本报酬,还能优先报考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岗位。
如今,在赛罕区的乡村大地上,后备力量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带着知识、技术和热情扎根基层,为赛罕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