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成都、天津、青岛… 连郑州海昌都被拿下来了?” 凌晨三点,我对着 MBK 的收购公告反复核对,手心直冒冷汗。这家韩国私募巨头刚官宣两件大事:全资拿下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还抄底了五座城市的海昌极地馆核心资产。更刺眼的是韩媒那句评论:“韩流终于在中国扎根
“武汉、成都、天津、青岛… 连郑州海昌都被拿下来了?” 凌晨三点,我对着 MBK 的收购公告反复核对,手心直冒冷汗。这家韩国私募巨头刚官宣两件大事:全资拿下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还抄底了五座城市的海昌极地馆核心资产。更刺眼的是韩媒那句评论:“韩流终于在中国扎根成‘生活必需品’”,这话像针一样扎在心上。
作为跑了十年文旅线的记者,我太清楚这些资产意味着什么。华谊电影世界里,曾复刻着《狄仁杰》系列的大唐城墙;武汉海昌的极地馆里,藏着无数孩子对 “南极精灵” 的初印象。可现在,这些承载文化记忆的空间,都换成了韩国资本的标签。有业内朋友甩来一组数据:仅 2025 年,韩国资本在中国文娱领域的并购额就突破 30 亿,比去年翻了三倍。
最让我后怕的是横店那件旧事。2017 年,韩国女团 EXID 在横店拍 MV,身后就是 1:1 复刻的故宫太和殿,画面里却全是韩式妆容与舞步。当时没人多想,可现在回头看,这竟是 “文化借壳” 的预演。就像这次 MBK 收购后立刻整改华谊乐园:投入 1 亿建奶龙 IP 区,却把原本的《太极》实景秀悄悄下架,换成了韩式灯光秀。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并购,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一位老编剧的话点醒了我。他刚从青岛海昌离职,透露韩国团队接手后,要求把企鹅馆的讲解词改成 “韩国济州岛企鹅与中国企鹅的亲缘关系”,还想在极地剧场加演韩式歌舞。更隐蔽的是内容渗透:腾讯音乐刚花 12.9 亿买下 SM 娱乐近 10% 股份,紧接着各大音乐平台的韩流歌曲占比就从 28% 飙升到 45%。
我突然想起去年樱花季的荒诞一幕:某南方城市把樱花定为 “市花候选”,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原生樱花品种比日本多三倍。这正是文化渗透的可怕之处 —— 不是硬闯,而是悄悄替换。就像韩国政府早有布局,通过 “文化产业振兴战略” 培养专门人才,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进军海外,我们却在为 “韩流时髦” 买单。
有人说 “商业归商业,文化归文化”,可现实远比这残酷。苏州华谊乐园更名 “海合安阳澄半岛乐园” 后,工作人员透露,未来会增加 “韩流明星见面会”“韩式婚礼体验” 等项目,而原本计划推出的《苏州科举文化》沉浸秀被无限期搁置。当孩子们在极地馆里唱着韩语儿歌,在电影乐园里追着韩星海报,我们的文化记忆又该安放在哪里?
更让人揪心的是普通人的麻木。我在郑州海昌随机采访,多数家长说 “谁运营都一样,孩子能看企鹅就行”。可他们不知道,韩国资本在济州岛建的极地馆里,早已把 “中国北极科考故事” 换成了韩国探险家的传说。等到有一天,孩子问 “企鹅是不是韩国的”,我们拿什么回答?
刷到韩媒的得意报道:“从 HOT 组合到文旅乐园,韩流用三十年征服中国”。这话彻底激怒了我。想起西安文旅的反击:在大唐不夜城加设 “唐诗吟诵台”,把汉服体验区扩了三倍,今年暑期客流反超所有韩式乐园。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 不是抵制,而是用更鲜活的本土文化守住阵地。
晚上路过小区旁的韩餐馆,想起报道里说 “铁板上的肉还是 MADE IN CHINA”。突然明白,资本可以收购场馆,却买不走我们的文化根脉。但前提是我们得醒着:别让樱花真的取代海棠,别让韩式灯光秀盖过大唐烟火,更别让孩子们只认得 K-POP,却忘了《琵琶行》。
毕竟文化阵地从来不是 “自动守护” 的。就像前辈说的:“你不占领,敌人就会趁虚而入。” 现在行动,还来得及。
来源:招財豆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