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下午,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一则为某学校“三班班长”发起的小投票,就像被施了魔法,投票链接从班级群“溜”到了各大社交平台。
你为“三班班长”投票了吗?
你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被这个链接攻陷了吗?
9月23日下午,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一则为某学校“三班班长”发起的小投票,就像被施了魔法,投票链接从班级群“溜”到了各大社交平台。
紧接着,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上演:超过132万网友蜂拥而至,硬是把一场普通的班级民主选举,拱成了现象级的网络热搜事件。
一个班级的班长选举,何德何能惊动百万人?这132万张票的背后,投的真的是哪位同学更适合当班长吗?还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流量游戏?
1. 一场“失控”的投票,照出流量时代的荒诞底色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候选的几位同学,可能还在认真地准备竞选演讲稿,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陈述自己的施政纲领。而与此同时,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正在网络上为他们激烈“应援”——百万计的陌生人,基于可能只有名字和一句口号的选项,轻点屏幕,完成了投票。
这像不像一场现代寓言?原本旨在培养孩子责任与服务意识的民主实践,在流量的裹挟下,彻底变了味。 选举的公正性、合理性在此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链接的传播速度、社群的裂变效应和这场狂欢本身的戏剧性。
我们沉浸在“参与感”中,却忘了我们参与的是什么。
2. 我们为何热衷投票?投票已沦为最廉价的“社交货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被“投票”包围。小到“最好吃的餐厅”,大到“年度人物”,投票成了互联网最简单直接的互动方式。
点赞、投票、转发,这些动作的成本太低,低到我们无需思考,仅凭一瞬间的情绪或人情就能完成。 为“三班班长”投票,与其说是关心教育,不如说是享受一种“我参与了某个热点”的即时满足感。投票变成了一种社交资产,用来证明“我在场”,甚至是为了在群里说一句:“我也投了!”
当民主形式被简化为一次点击,其内核早已被掏空。
3. 警惕!“民主”的外衣下,可能正在毁掉真正的民主教育
这件事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它对教育本身的冲击。如果学校活动动辄引入不可控的网络投票机制,学生们会学到什么?
他们会学到,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能力和为集体的付出,而是你家长的人脉、你链接的传播力,或者说,纯粹的运气。 这无疑是对“民主选举”初衷的极大讽刺。真正的民主教育,本应建立在深入的了解、充分的辩论和共同的班级文化之上,而不是一场比拼外部流量的“数字游戏”。
结语:在狂欢中,保持一丝清醒
132万人的参与,是互联网连接力量的体现,但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浮躁与迷失。
下一次,当又一个投票链接出现在你面前时,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我的这一票,是基于认知的理性选择,还是流量的盲目跟风?
有时候,负责任地“不参与”,比盲目地“投一票”更需要智慧。
来源: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