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ANET和TCP/IP协议开发者:从冷战实验室到全球互联网逆袭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23:50 1

摘要:1969年10月29日晚10点30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实验室里,一台计算机试图向斯坦福研究所(SRI)的另一台计算机发送单词“LOGIN”。然而,系统在传输到第三个字母时崩溃了,只成功发送了“LO”两个字母。这场看似失败的实验,却成为了互联

1969年10月29日晚10点30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实验室里,一台计算机试图向斯坦福研究所(SRI)的另一台计算机发送单词“LOGIN”。然而,系统在传输到第三个字母时崩溃了,只成功发送了“LO”两个字母。这场看似失败的实验,却成为了互联网历史的起点——ARPANET(阿帕网) 首次实现了远程数据传输。而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是一群被外界视为“疯子”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正酣。美国国防部担心,一旦集中式的军事指挥中心被苏联核打击摧毁,全国军事系统将陷入瘫痪。为此,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 提出构建一个“分布式网络”,即使部分节点被毁,其他节点仍能维持通信。

1962年,心理学家J·C·R·利克里德(J.C.R. Licklider)加入ARPA,他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的构想,认为计算机应能相互对话。此后,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接手项目,于1969年建成了连接四所高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的ARPANET。

关键突破:ARPANET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数据被拆分成包传输),取代传统的电路交换,极大提升了抗毁性。这一技术源于伦纳德·克莱因洛克(Leonard Kleinrock)的理论研究,他在196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分组交换的数学论文。

早期的ARPANET使用NCP协议,但该协议只能连接同类型网络,无法实现不同网络(如卫星网、无线电网)的互联。1973年,两位科学家——文顿·瑟夫(Vinton Cerf)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在旧金山一家咖啡馆的餐巾纸上画出了TCP/IP协议的初步框架。

核心创新

TCP(传输控制协议):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包,并确保传输可靠性;IP(网际协议):负责给数据包寻址和路由。
这种分层设计使得不同网络能够通过“网关”互联,形成了“网络中的网络”(Internet)。

历史性测试:1977年,TCP/IP协议成功实现三网互联(ARPANET、卫星网络、无线电网络),数据包穿越9.4万公里无一丢失。1983年1月1日,ARPANET全面启用TCP/IP,取代NCP,这一天被视为互联网的正式诞生日。

文顿·瑟夫与罗伯特·卡恩
瑟夫和卡恩因开发TCP/IP协议被称为“互联网之父”。1997年,两人获得美国“国家技术金奖”。瑟夫后加入谷歌,至今仍活跃在技术前沿。伦纳德·克莱因洛克
作为ARPANET首个节点的负责人,他奠定了分组交换的理论基础。他曾坦言:“我们只想让计算机对话,没想到会引发社交革命”。范·雅各布森(Van Jacobson)
这位低调的工程师在1988年重构了TCP/IP的流量控制算法,解决了网络拥塞危机,被称为“拯救互联网的人”。他还开发了traceroute、tcpdump等关键工具。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虽然并非ARPANET核心成员,但他在1990年基于TCP/IP协议发明了万维网(WWW),并无偿公开技术,推动互联网走向大众。

如今,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50亿,而这一切始于55年前那个只传输了“LO”的夜晚。瑟夫曾调侃:“如果知道协议会这么重要,我一定保留那张餐巾纸。” 或许,伟大的创新往往始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非宏大愿景。正如克莱因洛克所言:“我们只是让计算机对话,但人类因此更近了。”

来源:物联视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