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蒋介石将航空局改为航空委员会,纳入军事委员会直辖。1935年4月,宋美龄担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负责订购战斗机,周至柔担任委员会主任。截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空军已编制了9个空军大队、6个独立中队和航空学校师生组成的临时编制大队和空运队。其中,第三、
抗战前中国空军在组织架构、装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备战工作,但在航空油料和弹药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1933年,蒋介石将航空局改为航空委员会,纳入军事委员会直辖。1935年4月,宋美龄担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负责订购战斗机,周至柔担任委员会主任。截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空军已编制了9个空军大队、6个独立中队和航空学校师生组成的临时编制大队和空运队。其中,第三、第四、第五大队配备战斗机,第一、第二、第九大队配备轰炸机,第六、七、八大队配备各类侦察机和轻轰炸机。
抗战前中国空军的主要战斗机是1936年10月国民捐赠购买的70架美国寇蒂斯“霍克3”双翼战斗机,除9架配备第三大队外,其余都配备给第四、第五大队,是抗战爆发前中国空军战斗机的绝对主力军。此外,还有9架美国“波音281”单翼战斗机、意大利制造的“菲亚特CR”.32战斗机和“霍克2”等。俯冲轰炸机的主力是美制的“雪莱客”A-12,在中德军事合作背景下,一些He-111轰炸机也加入了序列。截至七七事变,中国空军拥有约300架各类作战飞机。
波音281
中国航空人才的培养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清政府多次选派青年学生赴美、英、法、德等国学习飞行技术和飞机制造。1913年,袁世凯在北京南苑创办了亚洲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校。此后,各地军阀也纷纷设立航空学校,如东北航空学校等,培养了一批飞行人才。国民政府时期,航空委员会也重视航空人才培养,通过创办航空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方式,为空军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飞行员和技术人员。
在飞机维护保障方面,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等。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等,这些工厂主要从事飞机的装配、仿造和修理工作。
其中部分修理厂具备一定的零件修理能力,如以马尾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第八飞机修理厂,修理飞机进度快、质量好,曾修理过美国的弗利特型初级教练机等。但整体而言,中国空军的飞机零件自修保养能力有限,大部分工厂只能进行简单修理和配换零部件,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等,完全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生产和大修能力。
由于资金有限以及对备件储备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抗战前国民党空军的备件储备数量严重不足。据相关资料记载,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竭尽全力战至1937年底,仅剩不足百架战机,除了飞机在战斗中被直接击落损毁外,备件缺乏导致飞机无法及时修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反映出战前备件储备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保障体系,难以满足持续作战的需求。
抗战之前,中国所需石油几乎全赖进口。当时中国虽建有一些油库等燃料供应基地,如在南京明故宫、大校场建设了油库,但由于缺乏自主生产能力,航空油料储备完全依赖进口,这使得空军在战争爆发后面临油料供应不足的风险。
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来看,弹药生产能力有限,主要依赖进口和有限的国内兵工厂生产。不过,国民政府在抗战前也意识到了弹药储备的重要性,在南京、汉口、开封、洛阳等地开设储备仓库,储备各类军械及弹药。
来源:顺流而上的小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