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上漂……”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小学一年级教室外,刚放学的洛木小雪正兴奋地给妈妈“上课”,稚嫩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这个7岁的孩子,不仅自己练出了一口流利普通话,还成了爸妈的“普通话老师”,用语言为全家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上漂……”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小学一年级教室外,刚放学的洛木小雪正兴奋地给妈妈“上课”,稚嫩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这个7岁的孩子,不仅自己练出了一口流利普通话,还成了爸妈的“普通话老师”,用语言为全家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在沐恩邸小学的课堂上,洛木小雪和同学们跟着老师学数字、读课文,“我爱五星红旗,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长江黄河……”书声琅琅中,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会说普通话的孩子。“小班时幼儿园老师教我们说普通话,现在我在家、在学校都能说,哪儿都能用!”洛木小雪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自信。
每天放学回家,洛木小雪的“教学时间”就开始了。“妈妈,今天老师教了数字歌,我教你念!”听到女儿的话,妈妈孙子伍作总会放下手里的活,认真跟着学。从前,孙子伍作和丈夫只会说彝语,外出打工时因语言不通屡屡碰壁,“找工作时别人听不懂我们说话,一年换好几个都没留住”。如今,在女儿的帮助下,夫妻俩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顺,和人交流再也没了障碍。
让一家人难忘的是,洛木小雪上幼儿园时,母女俩一起参加“小手拉大手,同讲普通话”活动,还拿到了一等奖。“当时特别开心,也更明白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孙子伍作说,看着女儿现在能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学习,作为父母,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对洛木小雪一家来说,普通话早已不只是交流工具。它像一把钥匙,连接起家庭的温馨互动,也帮这个彝族家庭慢慢走出大山,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说好普通话是我们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希望孩子能一直学好,未来走得更远。”孙子伍作的话语里,满是对女儿的期待,也藏着对语言力量的深深认同。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