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锋声 | 129万人选“三班班长”,选的是雷锋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23:58 2

摘要:近日,一场名为“三班班长投票”的活动在网上掀起波澜。最初只是普通的班长选举,通过微信小程序传播后,吸引超百万人参与,候选人李浩得票数达到惊人的129万。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一位具有如此高人气的“班长”,或许还是雷锋。

近日,一场名为“三班班长投票”的活动在网上掀起波澜。最初只是普通的班长选举,通过微信小程序传播后,吸引超百万人参与,候选人李浩得票数达到惊人的129万。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一位具有如此高人气的“班长”,或许还是雷锋。

那么,这位李同学的事迹能否与雷锋相媲美呢?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也是本次事件最值得玩味处——几乎无人知晓“三班”是哪个学校的,也没有人认识李浩,更没有人真正关心选举结果。即便如此,仍有上百万人投给了他。他们与其说支持某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是在参与一个大型网络互动游戏。

有投票者直言:“反正就点一下,又不费事。”这种轻松随意的态度,正是投票活动得以迅速扩散的原因。网友的参与高峰出现在晚间休息时段,大家刚吃过晚饭,靠在沙发上刷手机,看到投票链接满天飞,于是就顺手投上一票。这种参与更像是一种饭后消遣,并非认真的选择。

而有很多人,把“为李浩打call”的行为,当成了自己在当“活雷锋”。这种心理的微妙之处是,将一次轻巧的点击,看成一种道德实践,微小的善意似乎可以带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效。这种行为模式,在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并不鲜见。

早在贴吧时代,就流行过“盖楼”,网友们会为了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目标,比如将帖子回复数顶到十万层,乐此不疲发着“顶”“+1”等内容,力求保持“队形整齐”。后来的“夸夸群”也是如此,陌生人之间毫无缘由地相互吹捧,要的不过是一种即时的、浅层的“情绪价值”满足。

这些现象揭示出一个共同规律:当参与成本足够低,不需要太复杂的规则,简单操作便可获得即时反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为参与而参与”的集体狂欢,在虚拟世界中找寻一丝参与感、存在感与道德实践感。

然而,将“随手一点”自我感动为“行善举”的行为,不能说没有问题。当支持一个对象却脱离对其人品、能力、主张的基本考察时,这种“善意”就变得空洞,甚至有害。现实生活中,践行善意更需要的是责任与审慎。比起做“随手”的“活雷锋”,不如在慎重思考中,选出“真雷锋”。

随着投票结束,几位候选人的名字很快就会被忘记,李浩是否当选也将无人问津。就像之前各种网络流行语一样,“三班班长投票”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事件本身,仍不失为观察网络时代群体行为的有趣样本。每一次点赞都承担一份重量,网络世界里需要更多的理性、客观与独立思考,而不是所谓廉价的善举与无聊的参与。

津云评论员|仁言

来源:津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