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豪: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启“浙学”时代新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3:00 1

摘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作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工程,是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部署和指导下设立的。甫一成立,习近平同志就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即对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十年来,工程始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作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工程,是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部署和指导下设立的。甫一成立,习近平同志就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即对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十年来,工程始终按照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与要求,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系统梳理和分析浙江历史文化的内部结构、变化规律和地域特色,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研究浙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异同,厘清浙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围绕浙江生动的当代实践,深入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指导浙江发展。历经三期迭代,工程不仅成为浙江文化建设的底层大逻辑,更以长期主义者守正创新的学术深耕,推动“浙学”从传统地域学术脉络,迈向贯通古今、赋能实践的时代新篇。

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夯基立论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对浙江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提供有力支撑”。工程启动伊始,便聚焦于回应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关切:长期以来,西方学界总以“文字、青铜器、城市”为单一标准,质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依托良渚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工程迅速开展良渚文化专题研究,推出《神圣与精致》《湮灭的古国故都》《遥远的村居》等项目成果,从玉器礼制、水利工程、稻作农业、村落生活等多个维度,系统阐释良渚文明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判定范式,创新构建了更科学的文明认知体系,也为后续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奠定了学术基础。

工程还对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至良渚文化的演进序列展开系统性研究,清晰勾勒出浙江地区从史前聚落迈向早期国家的文明发展轨迹,确立了该区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特别是通过“浙江一万年”等重大课题,推出《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等成果,深入阐释浙江史前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重要贡献。例如,跨湖桥独木舟体现的造舟技艺,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重要见证;河姆渡稻作遗存反映了农业文明的连续传承;良渚玉礼器系统彰显出统一的社会信仰与包容性文化结构。这些研究不仅具象化呈现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拼图,构建起从万年史前到早期文明的完整区域演进链条。

二、为深挖“浙学”精髓内核构建基因图谱

“浙学”作为一种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态,是浙江人文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传承与丰富发展“浙学”,需要钩沉“浙学”千年文脉,深刻把握“浙学”的独创性与实践性等精神内核,进一步提炼浙江地方历史人文标识,从而着力推进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面对浙江地域文化丰富,但缺乏系统梳理,其深层内涵与传承关系有待挖掘等问题,工程秉持抢救性保护、系统性整理、学术性挖掘的原则,统筹开展好浙江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浙学未刊稿丛编》汇集大量珍稀稿抄本,涵盖永嘉学派、阳明心学等重要未刊文献;《兰溪鱼鳞图册合集》抢救并整理了浙江民间经济与社会治理的原始档案,为研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乡村社会结构提供一手珍贵材料。这些成果不仅成为浙江文化基因库的核心资源,还为溯源“浙学”思想精髓与发展脉络提供了鲜活依据。

在通过古籍文献整理为“浙学”研究筑牢史料根基、厘清发展脉络的同时,工程还将目光投向历代名人名家的思想创造,从个体学术贡献与思想传承中,进一步挖掘“浙学”持久生命力的深层源泉。通过“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系列研究”“浙江杰出人物年谱”等课题,对浙江名人开展了认真梳理与研究,并从王充“实事疾妄”的批判精神、陈亮“义利并举”的事功理念及吕祖谦“经史并重”的学术方法中,寻找一脉相承的思想主线。例如,在永嘉学派学人研究中,从叶适、陈傅良等人著述经典出发,明晰其“经世致用、重商惠工”的思想体系,论证了永嘉学派不仅为南宋“浙学”中枢,更为中国近世经济思想的重要先声,呈现出清晰有序、底蕴厚重的学术体系及传承关系。

正是基于对“浙学”文献与名人的有效梳理与深入研究,浙江的文化脉络图谱变得更为鲜明生动。永嘉学派倡导的“事功”思想以及“义利并举”理念,铸就了温州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商业精神;浙西文化秉承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在诗词书画的传统中孕育出一代代文人雅士;浙东一脉则承袭“经世致用”之学,涵养出注重实绩、讲求实效的创新基因。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共同塑造了浙江人务实、创新、兼容的精神品格,揭示出“无中生有”背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根源,也让“浙学”从一个抽象的学术概念,逐渐转变为映照时代精神、指引发展方向的思想路标。

三、为生成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探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作为连绵不绝、充满活力的地域学术思想传统,“浙学”的概念内涵也呈现较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质,这主要表现在能够自觉将现实的社会问题置于中国甚至世界的学术视野中进行思考。面对当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工程着力将提出命题、设立课题、解决问题统一起来,进一步拓展新时代“浙学”的视域与格局,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更具解释力的学术研究范式,概括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融通中外的学术观点,努力建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一方面,立足浙江丰富的改革发展实践,借助“浙学”经史并重、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着力丰富其时代内涵。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与基层治理等重大现实主题,深入挖掘和提升“工商皆本”“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等传统“浙学”智慧的当代价值。在经济领域,通过对浙江区域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的研究,揭示了民间活力与政府引导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模式,进而提炼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素材;通过开展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山海协作”“‘两山’理论”“扩中提低”等改革实践背后提炼出促进省域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着力生成浙江在创新发展与共享机制方面的理论话语;又如,重新诠释“枫桥经验”及其背后的传统治理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公共治理体系,推动基层善治与共建共享的学理建构更为完善,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基层治理理论体系,等等,彰显出“浙学”直面现实、融汇古今的学术品格。

另一方面,不断突破传统研究模式,推动跨学科协同与国际化传播。其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联合多学科团队,收录海外遗珍绘画12000余件,并开展考古、数字技术、文化、社会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拓展了“浙学”学术研究的边界与范式。《良渚文明丛书》、“改革开放与浙江经验”学术著作等多语种外译出版,有效提升了“浙学”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此外,在机制层面,工程通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创新课题组织模式,不仅着力锻造老中青结合的省内社科研究人才梯队,还积极吸收国内外著名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形成了可持续、有活力的学术生态,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浙江路径。

四、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实践样本与理论启示

对浙江省社科界而言,最值得珍视的财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所形成的重要理念和进行的重大实践。新时代赋予“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全面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的清晰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发展提供浙江样本与实践支撑。

工程遵循习近平同志“围绕浙江生动的当代实践,深入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指导浙江发展”的指示要求,深入梳理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跨越发展的历程,剖析浙江为何能够“逆天改命”,同时深刻思考本世纪初浙江如何深层次破解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特别是将“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实践创新作为丰厚的实践与理论富矿,对“千万工程”“数字浙江”“‘两山’理论”“平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提炼,不仅清晰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萌发过程与演进逻辑,还深刻展现了这一科学思想在浙江的率先践行和生动验证。这些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的系统性、实证性研究成果,是对“浙学”的守正创新,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和扎实依据。

特别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同志亲自将文化研究工程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工程不仅是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重要实践,也成为全国省级层面开展人文社科重大基础研究的开创性举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工作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在“今、古、人、文”的整体框架下,工程有序推进浙江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现代诠释,深刻揭示其文明价值与时代意义,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工程着力推动“浙学”的当代复兴与价值重估。针对“浙学”传统中“实事疾妄”“崇义养利”“知行合一”等精神内核,通过大规模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与理论阐释,系统论证了“浙学”的深厚学术价值,更在其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拓展内涵、注入活力,从而实现了对“浙学”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开启了“浙学”的时代新篇。

二十多年的深耕不辍,工程以扎实的学术耕耘和系统的理论建构,实现了“浙学”从传统到现代、从区域到全国的跨越发展,不仅基本厘清了浙江文化的发展脉络,还以浙江实践为样本,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党的创新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相信在这项工程的持续深耕下,新时代“浙学”必将融汇古今智慧、立足浙江实践,为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坚实的理论支撑、更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作者:盛世豪 省社科联主席

来源:浙江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