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平鲁区下水头乡广袤田野上,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谷子、火红的高粱交织成一幅绚丽的丰收图景。为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迎接国庆佳节,下水头乡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共享五谷丰登的喜悦。
山西科技新闻网朔州讯 (记者 夏贵平)金秋九月,平鲁区下水头乡广袤田野上,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谷子、火红的高粱交织成一幅绚丽的丰收图景。为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迎接国庆佳节,下水头乡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共享五谷丰登的喜悦。
产业赋能:高标准农田与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近年来,下水头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投资7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全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有效提升了土地质量和粮食产量。今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达12.6万亩,预计总产量再创新高,其中红山荞麦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通过良种繁育和机械化收割,亩产突破200斤,形成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 。
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挥项目联农益农效益,就近就地解决地膜采购难题,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致富。下水头乡学用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按照建设1个精品示范村(口子上村)、3个提档升级村(另山村、下井村、白养沟村)的思路,以强村带弱村的方式,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成立全市首家农用地膜加工厂。利用闲置厂房建成4条全自动生产线,日产能达18吨,不仅满足周边百万亩耕地需求,降低农户生产成本30%以上,还为村集体增收超8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这一“小地膜”产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实现了从“种地人”到“产业参与者”的转变。
文化惠民:传统民俗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
“迎国庆、庆中秋”文化惠民活动在下水头乡乡政府文化广场盛大举行,活动以“打麦场、庆丰收”拉开帷幕,麦场上堆满了红芸豆、黑小豆、谷子等杂粮农作物,打麦场上一番热闹景象,拉运的、碾场的、清场的忙个不停,几位年迈的老人守着麦场,驻足守望喜获丰收的场景,感叹的说:“往年山区里雨水稀少,今年雨水充沛,五谷丰登、玉米高产,按照今年的收入,孙儿们可以在城里买房了。”无法行动的大爷守着麦场说:“往年地贫人少,多数年轻人出外务工,今年的丰收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他们回村务农的信心,国庆中秋快到了我想坐着他们的车到田间地头看看丰收景象。”乡党委还组织了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可参与打谷子、剥玉米等传统农耕项目,沉浸式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乡村蝶变:从产业兴旺到生活幸福
丰收节不仅是农业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乡村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下水头乡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乡累计改造梯田2000亩,改良土壤2.8万亩,并依托地膜厂、小杂粮基地等项目,构建起“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的立体增收格局,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00元提升至1.5万元以上 。口子上村杨喜说:“多数年轻人在外务工收入不高,从城里返乡到我们地膜厂成为一名工人,每月稳定收入4000元,还能兼顾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丰收节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的希望,也坚定了我们扎根农村的信心。” 如今,下水头乡正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持续探索“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路径,让丰收的喜悦常驻乡间。
苏鹏飞书记说:“从田间地头到文化广场,从产业振兴到乡村治理,平鲁区下水头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庆丰收、感党恩、促振兴’的深刻内涵。这个国庆,农民喜悦、祖国喜庆,下水头乡正以新的起点谱写新的篇章!”乡长张天昌说:“感受五谷丰登的盛景,见证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我们将共同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让百姓有信仰,我们有动力。齐头并进、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革命老区的特色产业,让红色文化永远驻着心间。”
来源:朔州视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