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四养:最高级的养生,是养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2:29 1

摘要:在那个动荡不安、兵戈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均寿命不足三十岁。而庄子,却活到了八十四岁。

文|吴钩随笔

在那个动荡不安、兵戈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均寿命不足三十岁。
而庄子,却活到了八十四岁。

他不服丹、不炼功、不靠偏方——
他靠的,是一种活法,一种顺应自然、守护本心的活法。

南怀瑾说,庄子是中国最早的养生大家。
他的养生,从不只是调身,更是养神、养性、养心。

庄子一生所著之《庄子》三十三篇,不仅是玄学之源,更是养生的源头活水。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

真正的养生,不是往外求,而是向内归。

庄子讲:“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小鸟筑巢,只取一枝;小兽饮水,只饮所需。

而人,总想占有整片森林,吞下整条江河。
吃得过多,欲望太盛,终究困于物累之中。

楚威王曾以高官厚禄聘庄子为相,
庄子却笑说:“宁愿在污泥中自在摆尾,不愿高堂之上被锁。”
他一生布衣蔬食、以草鞋度日,却活得通透长寿。

真正的节欲,不是苦行,而是自知、知止。
不是不要名利,而是不被名利驱赶着走。

梁漱溟一生清简,家中不设奢物,唯有书香满屋。
他说:“有书可读,便是最富足的人生。”
他活到95岁,未因清贫而忧,反因寡欲而寿。

人生的病,从来不在嘴里,而在欲里。
少食、少欲、少攀比,身体才能真正松弛下来。

《庄子·达生》记载,齐桓公打猎时误见鬼影,心惊成疾,夜不能寐。
左右皆无所见,唯他越想越怕,日渐消瘦,竟至卧床不起。

庄子评曰:“外刑者,金与木也;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伤容易避,而思虑太盛,则神魂不宁,内耗成疾。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时刻:
一件小事,反复琢磨;一句话,想上几天几夜;
该放下的,总也放不下。

其实,真正拖垮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过度处理和想象。

书法家于右任有一副对联挂在客厅: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八九不如意,谁都难免。
可若总盯着阴影看,阳光也照不进来了。

冯唐也说过一句话:“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
说到底,幸福,不是事少,而是心静。

《黄帝内经》言:“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之五情,根于五脏。
情绪之乱,气机先伤;气机一伤,百病俱生。

《庄子》中讲过一个故事:
琴师“扁”因琴被损,怒而绝交。友人修琴送回,他依旧怒气难消。
久而久之,火气攻心,竟暴病而亡。

情绪,若不能收,迟早会向身体开刀。
怒则伤肝,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

而庄子的境界是: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他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牵着走。

北宋宰相李沆曾被一书生当街辱骂,侍卫愤然欲擒,
他却平静回应:“我已屡请辞,相位并非我求。”
说罢从容离开,回家读书如常。

情绪不可控的人,生活处处是战场;
而情绪能稳下来,天地也便安了。

《庄子·让王》言:“穷亦乐,通亦乐。”
顺境不躁,逆境不忧,是为“心之安处”。

庄子说野鸡虽十步一啄百步一饮,
却自在活泼、灵动自然;
而笼中鸟虽供养周全,却抑郁不飞,郁郁而终。

生活不是靠“多少”赢,而是靠“心宽”活。
心若拘执,一点琐事就能扰乱身心;
心若豁达,千难万险也不过一笑置之。

季羡林先生病重期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亲友皆忧。
而他在病床上照写日记、读闲书、聊旧闻,不慌不惧。
46天后奇迹康复,医生皆叹。
他说:“心若不疲,身体终会跟上。”

养心,就是养活内在的希望。

“世间本无绝境,有的只是走不出的心。”
人的命,从来不是病带走的,而是绝望带走的。

庄子在《山木》中写道: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意思是说,养生如牧羊,要时刻留意落队的那一只,不能松懈。

身体、情绪、精神、心境——
哪个松了,病就趁虚而入。

养身是修节制,养神是修安静,养性是修平和,养心是修通透。

最终,养的不是身体,
而是那个身心清明、情绪稳定、心境平和的你

愿你:
不为物扰,不为欲困,不为情累,
心有所安,身有所依,
人活一生,活得清净,自在,长久。

2025年9月25日
吴钩随笔

来源:吴钩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