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首次发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22:16 1

摘要:9月20日下午,第十三届北京洪堡论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在北京首次发布《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受到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9月20日下午,第十三届北京洪堡论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在北京首次发布《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受到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广泛关注。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依托,进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就是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有力抓手。为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成立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该项目组汇聚多个研究领域专家,历经一年时间,经过专家反复研讨与多轮论证,最终构建起一套兼具学术性、学理性、话语权和引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牵头人黄海刚研究员在发布会上介绍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依托,进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就是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有力抓手。她提及,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教育是创新和文明的支撑,是城市宜居、美丽和智慧的组成要素,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动力机制。因此,聚焦教育与城市互动来探讨全球教育中心城市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黄海刚强调,本研究首次提出“教育中心城市”的概念,并首次对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中心城市开展系统性排名,具有开拓性意义。此次评价在兼顾历史与未来、规模与质量,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调教育与城市的互动、互适、互享等原则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教育发展力”“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和“教育服务力”的“钻石模型”指标体系。其中,“教育发展力”聚焦教育系统本身的发展水平;“教育贡献力”强调教育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教育支撑力”强调城市对教育发展的支撑力度;“教育服务力”则主要指一座城市的自然社会生态、公共服务能力、开放程度、国际交流水平等。

在数据获取上,课题组秉持数据的可获得性、可对比性、时代引领性原则,对全球高影响力的城市进行多轮筛选与核验,最终确定涵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六大洲,包含42个国家的142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教育水平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总体评价,最终形成“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见表1)。

表1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名单

黄海刚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解读。她说,此次全球百强教育中心城市遍布六大洲,其中欧洲以39个城市占据榜首,成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最多的大洲;亚洲以29个城市位列第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北美洲以24个城市位居第三,虽数量不及欧洲和亚洲,但整体质量突出(如前十名占3席);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分别有4个、2个、2个城市入围100强(见图1和图2)。

图1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分布情况

图2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所属大洲占比及数量

图3展示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在亚洲的分布情况。中国是亚洲教育中心城市分布最密集、整体排名最靠前的国家,共有16个城市入选,涵盖香港、澳门、台湾,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多个区域。日本、韩国的教育中心城市均为首都或经济中心城市,如韩国首尔排名第5,日本东京排名第13,体现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度绑定。东南亚、南亚教育中心城市同样以首都或经济枢纽城市为主,新加坡凭借较强的教育综合实力排名第4。西亚及土耳其、阿联酋、以色列等国均有城市进入百强名单。

图3 亚洲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分布

图4展示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分布国家。从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的国家分布数据看,呈现出中美数量较多、欧洲多国均衡分布、其他国家展现较强发展潜力的格局。美国以19个城市位居榜首,中国以16个城市位列第二。此外,德国(7个)、英国(4个)、瑞士(4个)、加拿大(4个)、韩国(3个)、澳大利亚(3个)、瑞典(3个)、荷兰(3个)等国均有3个及以上教育中心城市。法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印度等国均有2个教育中心城市。

图4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分布国家

黄海刚说,在此次排名中中国整体表现亮眼,是亚洲教育中心城市分布最密集、整体排名最靠前的国家,共有16个城市入围。其中,北京和上海稳居第一梯队,以深圳、杭州、重庆等为代表的城市在排名中也展示出较强的教育发展实力和潜力。从排名层级上看(见表2),中国城市形成了清晰的梯队,第一梯队为排名前十的北京(第3)和上海(第9)。第二梯队为排名11-30位的香港(第12)、深圳(第27)、杭州(第29)。第三梯队为排名31-100位的广州(第37)、南京(第47)、澳门(第48)、武汉(第49)、成都(第53)、台北(第60)、西安(第65)、重庆(第66)、天津(第71)、合肥(第84)、长沙(第85)。

表2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卢福永在发布中对指标体系的理论逻辑和依据进行分析,他介绍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选取,从“教育发展力”、“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教育服务力”四个维度,分别展示各一级指标前100城市排名、前20城市二级指标得分以及中国城市在其中的表现。他指出,中国城市在“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维度总体拥有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力”领域表现良好,但部分城市在“教育服务力”领域存在短板和不足;中国城市在城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专利授权数量、顶尖学术论文数量等关键指标中都有较为亮眼的表现,但在国际会议数量、留学生规模等教育服务力下的三级指标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卢福永指出,从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来看,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城市在“教育发展力”(见表3)前百强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尤其是亚洲数量最多,有44个城市入围。这反映出上述大洲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整体实力;“教育贡献力”(见表4)排名前100的城市中,亚洲城市有35个,欧洲城市有34个,北美洲城市有27个,大洋洲城市有4个,在亚洲和北美洲形成了教育贡献力较强的城市集群。“教育支撑力”(见表5)排名前百的城市中,亚洲共计48个城市入围,成为前100排名城市最大的来源洲,且区域内城市分布呈现中国城市最密集、多区域均有分布的特点。欧洲共有23个城市入围,北美洲共有22个城市入围。大洋洲(3个)、南美洲(2个)、非洲(2个)均有城市上榜。“教育服务力”(见表6)排名前100的城市中,欧洲以 42个城市占据各大洲第一,且城市排名较高,该洲上榜城市普遍拥有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教育体系。亚洲共有 26 个城市入围,中国城市数量最多,前10名中3座城市来自亚洲。他谈到,中国城市在“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维度总体拥有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力”领域表现良好,但部分城市在“教育服务力”领域存在短板和不足;中国城市在城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专利授权数量、顶尖学术论文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等关键指标中都有较为亮眼的表现,但在国际会议数量、留学生规模等教育服务力下的三级指标方面,仍有进步空间,反映了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表3 教育发展力(前100城市排名)

表4 教育贡献力(前100城市排名)

表5 教育支撑力(前100城市排名)

表6 教育服务力(前100城市排名)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陈建伟研究员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到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理论跃升,其重要意义和创新在于,它将单一的教育机构或教育集群的影响力,提升至与城市整体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战略高度。这是一种从“点和线”到“面和系统”的理论升华,强调了教育已经跃升为城市发展生态系统的源发性驱动力。这一理论视角的创新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战略性的指引,即通过城市这一综合载体,整合教育、科技、产业、人才、文化等多元要素,形成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创新引擎,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薛新龙副研究员对“教育发展力”和“教育贡献力”进行了诠释:“教育发展力”反映城市教育系统为实现其教育目标、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内在动力、资源基础和未来潜力的总和,不仅代表该地区当前时期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时期城市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贡献力”反映教育对于城市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赋能情况,体现了城市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人口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性,城市的经济表现、科创成果和人才发展情况越好,这一维度的评分就相对较高。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原珂教授介绍了“教育支撑力”和“教育服务力”:“教育支撑力”主要指城市软硬条件对未来教育及其发展潜力的支撑作用,是衡量某一城市教育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他指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一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科技、先进文化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集聚地。这需要融入科技前沿,不断以科技成果打造新赛道、涌现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而科技与创新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故教育支撑力重点突出“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专业人才”方面的人才支撑和“城市人口规模及青年占比”方面的人口支撑。“教育服务力”是指城市通过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多元交流、保障环境安全,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平、开放、可持续教育机会的能力。教育服务力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城市教育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故教育服务力重点通过“公共服务”“开放交流”和“环境宜居”程度等指标来测量。

在发布会结尾,黄海刚表示,评价并非全部,也绝非评判。我们希望探索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中心城市发展的全球图景,进而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供参见,也为关注和研究世界教育中心建设的同行和社会提供一个观察窗口。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1.人民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布“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

2.《光明日报》:“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首次发布

3.中国新闻网:“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榜单发布

4.中国日报网:第十三届北京洪堡论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https://newssearch.chinadaily.com.cn/cn/search?query=%E7%AC%AC%E5%8D%81%E4%B8%89%E5%B1%8A

5.《china daily》:China leads Asia with 16 spots in list of top 100 global education cities

6.《中国教育报》:对外经贸大学首次发布“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

7.《中国青年报》:“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榜单发布:北京位居第三,上海第九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9/22/content_o6opLZtX.html?gid=vrG8JKDl

8.《中国科学报》:北上港深等16个城市位列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

9.《北京日报》:北京跻身全球教育中心城市前三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