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科技传播能力是国际科创中心最重要的软实力︱智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2:37 1

摘要: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衡量一座城市能否成为国际科创中心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科研投入、专利数量或企业孵化能力等“硬指标”,而是逐渐转向科技传播能力、创新文化氛围、国际影响力等“软实力”。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科技传播·智见

COMMUNICATION

gg

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衡量一座城市能否成为国际科创中心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科研投入、专利数量或企业孵化能力等“硬指标”,而是逐渐转向科技传播能力、创新文化氛围、国际影响力等“软实力”。

其中,科技传播能力尤为关键——它不仅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更是提升城市创新能见度、吸引全球人才与资本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中国城市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往往更重视硬科技的突破,而忽视了科技传播能力的同步提升。

如何构建政府、媒体、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科技传播生态,如何补足科技传播的短板,将是中国城市迈向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关键“升维之战”。

科技传播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科技传播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由政府、媒体、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只有当这些主体协同合作,科技传播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创新、塑造社会认知的作用。

政府是科技传播的顶层设计者。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政府不仅要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更需构建有利于科技传播的制度和环境。例如,美国硅谷的崛起离不开加州政府长期对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而英国伦敦科技城的成功则得益于政府主导的“科技周”等品牌活动。

中国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近年来虽在科技政策上不断加码,但在科技传播的体系化建设上仍有不足。政府应积极推动科技传播融入城市创新战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普活动的开展,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主动面向社会发布、普及科技进展。

媒体是科技传播的关键渠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科技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报道。然而,当前科技报道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过度追求“热点”,导致对基础科学和长期技术突破的关注不足;二是部分媒体缺乏科学素养,容易传播误导性信息。

提升科技传播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科技媒体发展壮大,也需要主流媒体组建科学报道团队,确保科技新闻的准确性和深度。例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期刊不仅发表论文,还通过新闻稿、播客、视频等形式为公众解读科学发现,这种模式值得中国科技媒体借鉴。

科学共同体需主动拥抱“传播”。长期以来,科学家群体普遍存在“重研究、轻传播”的倾向,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家的公共影响力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公众支持度和政策倾斜度。例如,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高效传播SpaceX和特斯拉的技术突破,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太空探索和新能源的关注。中国科学家也应更积极地参与科普,通过公开演讲、社交媒体分享等形式,让高科技“接地气”。

公众是科技传播的最终受众,也是重要参与者。科技传播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使公众不仅能理解科技,还能参与讨论甚至影响科技发展方向。例如,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上,公众的意见正逐渐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中国城市可通过科技馆、科普讲座、开放式实验室等途径,增强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和参与感。

中国城市重“硬科技”轻“软传播”的短板

近年来,中国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跻身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前列,合肥、杭州、成都等城市也在特定领域崭露头角。然而,相较于国际顶尖科创中心,中国城市在科技传播能力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距。

首先,科技传播尚未成为科创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

目前,中国城市在衡量科创实力时,主要关注研发经费、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硬指标”,而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力、公众科学素养、国际科技话语权等“软实力”关注不足。

例如,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等权威排名中,硅谷、波士顿等城市不仅因技术领先而得分高,更因其强大的科技文化输出能力而占据优势。反观中国城市,尽管科研产出增长迅速,但国际科技媒体对中国创新的报道仍集中在“规模”而非“影响力”上。

其次,科技传播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性。

中国的科技传播活动往往由不同机构组织开展,如政府组织的科普周、高校举办的科技开放日、企业主导的产品发布会等,但这些活动之间缺乏联动,相对零散,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相比之下,伦敦科技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等国际知名科技传播平台通过长期运营已成为全球科技界的风向标。

中国城市,如上海,正在打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传播品牌,这是扩大科技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最后,科技传播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真正的国际科创中心必须具备全球科技话语权,而中国城市的科技传播仍以本土市场为主,缺乏针对国际受众的精准传播。例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机构的科研成果往往能第一时间通过《自然》《科学》等国际平台传播,而中国许多重大科技突破的海外传播仍依赖官方通稿,难以引发国际科技界的广泛讨论。

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是中国城市的“升维之战”

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中国城市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而这一转变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这是一场“升维之战”——不仅要比拼技术突破,更要争夺科技话语权和创新文化影响力。

第一,将科技传播融入城市科创战略。政府应设立科技传播专项基金,支持媒体、高校、企业等开展高质量科普活动;同时,推动科技传播与文化产业融合,鼓励科技类纪录片、科幻作品、科普短视频等内容的生产。例如,可依托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打造“全球科技故事工厂”,向世界展示并传递中国创新形象。

第二,培育专业科技传播人才。目前,中国既懂科技又擅长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在新闻传播学院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培养科学记者、科技公关人员、科普作家等人才;科研机构也应设立专职科技传播岗位,以促进科学家与传播者之间的紧密协作。

第三,打造国际科技传播平台。中国城市可借鉴达沃斯论坛、Web Summit等会议的模式,创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峰会,吸引国际科技风向标人物、媒体和公众参与。同时,鼓励中国科技期刊和自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创新成果。

第四,增强公众科技参与感。各地可通过常设的科技开放日、科技节和创新竞赛等形式,使公众不再局限于科技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而是进一步发展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科技传播能力是国际科创中心最重要的软实力,它不仅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否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决定了中国城市能否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话语权高地。未来,中国城市需要在继续夯实硬科技基础的同时,加速补足科技传播的短板,构建政府、媒体、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等共同参与的传播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跨越,让中国创新真正影响世界。

-本文作者徐剑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特聘教授;本文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综合评价研究”(24DZ2301500)的阶段性成果,刊载于《世界科学》2025年第9期“传播智见”栏目-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来源:世界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