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26日,地中海畔的巴塞罗那,第41届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大会(ECTRIMS 2025)如约而至——线上线下交织,全球智慧汇聚,共绘多发性硬化(MS)诊疗新图景。本次大会聚焦MS前沿突破,其中颅脑病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成为多篇研究
2025年9月24日-26日,地中海畔的巴塞罗那,第41届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大会(ECTRIMS 2025)如约而至——线上线下交织,全球智慧汇聚,共绘多发性硬化(MS)诊疗新图景。本次大会聚焦MS前沿突破,其中颅脑病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成为多篇研究的核心议题。作为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¹,MS的诊疗策略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转变”。颅脑病灶干预不仅是遏制疾病进展的关键,更为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脊髓”,这句在会场被反复回响的箴言,已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临床决策的指南针。那么,ECTRIMS 2025大会在颅脑病灶与MS早期干预方面有何突破性进展?本文带您一探究竟!
颅脑病灶:MS预后与疾病进展的核心预测因子
2。其中,颅脑病灶不仅是MS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指导临床决策不可或缺的“导航仪”。通过颅脑MRI对病灶的识别和监测,可以全面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国国家神经炎症性疾病登记中心(CNRID)队列的最新研究通过7T-MRI对中国120例MS患者的脑部病变进行了系统表征。研究共检出8502个病灶(中位数:45,IQR:18-90),其中,58%(70例)患者存在皮质病灶,75%(90例)患者存在幕下病灶,90%(108例)患者存在近皮质病灶,98%(117例)患者存在脑室周围病变。关于MS特定位置,观察到皮质病灶占5%(443/8502),幕下病灶占8%(663/8502),脑室周围病灶占23%(1932/8502)和近皮质病灶占26%(2220/8502)。此外,87%(104例)的患者出现顺磁性边缘病变(PRLs),其中21%的病灶表现出顺磁性边缘,PRL的高比例可能表明中国MS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增加3。该研究表明,中国MS患者的脑部病变负担较重,PRLs的中位病变数量和占比较高PRLs反映持续存在的慢性活动性炎症,与MS进展阶段密切相关4。ECTRIMS 2025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高PRLs提示慢性炎症,与MS患者的脑早衰密切相关,并显著增加早期残疾风险5。PRLs也是临床孤立综合征(CIS)向MS转归的风险因素,且PRLs数量越多,首次临床症状出现时间越早6,7。PRLs亚型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损伤PRLs亚型与脑萎缩和横向残疾程度相关性更高,而轻度损伤PRLs亚型预示着纵向残疾进展和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这可能表明存在持续隐匿性病理进程4图1. 按实际年龄(A)和MRI脑龄(B)分层的EDSS(扩展残疾状态量表)≥4事件概率的Kaplan-Meier曲线5
西班牙一项针对CIS患者的队列研究证实,存在≥1个颅脑病灶可显著影响MS患者的复发风险。具体而言,存在≥1幕下病灶的患者,第二次发作比例高达58.2%(HR=2.5;95%CI:1.7~3.6,P9。另一项CIS患者队列研究进一步指出,存在≥2个幕下病灶是MRI特征中对残疾预测价值最高的因素——首次被诊断为MS且伴有幕下病灶的患者,其EDSS评分≥3风险增加5倍10。从“时间就是大脑”到临床实践:MS早期高效DMT治疗的全球行动
时间就是大脑和脊髓,在2023年ECTRIMS大会上,Stephen Hauser教授明确指出:“早期高效策略是通往MS治愈之路的第一步”。对于所有MS患者而言,尤其是表现出影像学因素类的患者,早期启动高效DMT治疗获益显著11。2025年意大利专家多发性硬化早期高效DMT治疗共识亦强烈支持尽早启动高效DMT治疗,推荐意见:建议所有患者使用高效DMT,特别是表现出皮质、幕下病灶和脊髓病灶等神经影像学因素的患者12。
英国神经科医生协会(ABN) 2015年指南建议根据药物对多发性硬化复发的减少率进行分类: 奥法妥木单抗被归类为高效(平均复发减少幅度>50%)13。丹麦真实世界研究佐证了早期治疗策略的价值,高效DMT治疗显著降低MS患者5年首次复发风险50%(HR=0.50, 95% CI:0.37-0.67),并显著延缓残疾进展14。
由此可见,在MS的治疗中,“时间就是大脑”绝非口号——早期高效干预、精准控制颅脑病灶,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推动确诊MS的患者尽早开始DMT并长期维持治疗,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的共识与方向1。B细胞作为MS疾病进程的驱动因素,不仅是颅脑神经炎症发生的“关键启动点”,更是复发缓解型MS(RRMS)复发的“重要推手”。这一病理机制的明确,使B细胞成为MS治疗的重要靶点15。
研究证实,抗CD20单抗治疗在预防复发和阻止脑部新病灶形成方面效果显著,该疗法目前已成为全球众多MS患者的首选一线疗法16。第一代抗CD20单抗为鼠-人嵌合型单抗,静脉注射时易引发免疫反应,因此需进行预处理以降低输液相关反应风险。第二代抗CD20单抗为人源化单抗,人源成分较第一代有所提升,免疫原性降低17。奥法妥木单抗是第三代全人源化抗CD20单抗,其免疫原性低,极大程度避免了由抗药抗体(ADA)带来的药物失效和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无需预处理18。此外,奥法妥木单抗为皮下注射给药,能够快速精准地清除大部分致病性B细胞,阻止抗原提呈,抑制B-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神经炎症发生19中国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奥法妥木单抗是目前中国NEDA-3达标率较高的DMT药物,持续治疗2年NEDA-3达标率高达88%20。此外,奥法妥木单抗在复发控制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奥法妥木单抗治疗3个月后,MS患者的年复发率(ARR)显著降低13。一项中国真实世界纳入了102例应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6个月的MS患者,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2.5个月时,接受奥法妥木单抗治疗的RRMS和继发进展型MS(SPMS)患者均未发生复发,ARR为021值得一提的是,III期ASCLEPIOS研究显示,奥法妥木单抗治疗12个月后,Gd+T1病灶几乎完全清除安全性是DMT长期应用的关键考量。奥法妥木单抗的长期安全性数据良好:6年研究显示,重症感染(不包括COVID-19)的发生率低,并且在6年的治疗期间保持稳定23。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应用奥法妥木单抗上呼吸道/尿路感染、头痛及过敏、输液相关反应等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总而言之,在MS治疗的精准时代,奥法妥木单抗不仅是中国NEDA-3达标率很高的DMT药物,更以起效迅速(使用1周即可清除大部分致病B细胞)、3个月显著减少复发、1年几乎清除Gd+T1病灶、长期安全性良好等多维优势,正为数百万MS患者开启长期管理的新纪元。
小结
早期高效治疗策略已成为MS管理的基石,而奥法妥木单抗作为高效兼安全的新一线选择,通过精准干预B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显著减少新发病灶,降低复发率,延缓残疾和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2025年最新共识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奥法妥木单抗在MS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为MS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存和更长的疾病控制时间。中国MS患者颅脑病灶的高发性特征,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早期干预,将“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落实到临床实践中,为MS患者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1): 10-23.
2.Omid Mirmosayyeb, et al. PLoS One.2024 Dec 5;19(12):e0312421.
3.Fu-Dong Shi, et al. Ann Clin Transl Neurol.2025 Feb;12(2):300-310.
4.Alessandro Cagol , et al. Abstract Number: 1702/P685.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5.
5.Maria Sofia Martire,et al. Abstract Number: 1380/P185.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5.
6.Riccardo Galbusera,et al. Abstract Number: 2529/O06.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5.
7.Timothy Reynold Lim, et al. Abstract Number: 1572/O065.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5.
8.Elisabeth de Vries et al. Abstract Number: 2339/O064.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5.
9.Georgina Arrambide.et al. Neurology. 2017 Dec 5;89(23):2351–2356.
10.Arjan Minneboo.et al. Arch Neurol.2004 Feb;61(2):217-21.
11.XavierMontalban,et al. Nat Rev Neurol. 2019 May;15(5):287-300.
12.Massimo Filippi.J Neurol.2025 Aug 10;272(9):565.
13.Samjoo IA, et al. J Comp Eff Res. 2021 Apr;10(6):495-507.
14.Mathias Due Buron,et al.Neurology. 2020 Aug 25;95(8):e1041-e1051.
15.Yan Wang,et al.Immunity. 2025 Jul 8:S1074-7613(25)00285-7.
16.Joseph J Sabatino Jr,et al. Ann Neurol. 2025 Aug;98(2):317-328.
17.Frisch ES, et al. Neurotherapeutics. 2021 Jul;18(3):1602-1622.
18.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等.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 30(1): 1-7.
19.Heinz Wiendl,et al. Neurology, 2020
20.Imtiaz A Samjoo, 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 2022 Oct:66:104031.
21.Hongmei Tan, et al. Abstract Number: 1067/P1764.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4.
22.Gärtner J, Hauser SL, Bar-Or A, et al. Mult Scler. 2022;13524585221078825.
23.Heinz WiendI, et al. 2024 ECTRIMS. Abstract Number: 4096/P392
24.Aurora Zanghì, et al. J Neurol. 2024 Jul;271(7):4495-4502.
25.Cristina Scavone, et al. Front Neurol. 2024 Jun 27:15:1383910.
审批码KES0054728-114019,有效期为2025-09-25至2026-09-24,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