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25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州长欣施泰因的社交平台声明打破了库尔恰托夫市的平静:一架乌克兰无人机试图袭击库尔斯克核电站二期工程,坠落时撞击在建区域建筑,虽未造成起火与伤亡,且二期工程保持正常运行,但建筑物被碎片击穿的痕迹,仍为俄乌冲突中的核安全局势敲响
碎片击穿建筑!库尔斯克核电遇袭,俄乌核博弈升级。无人机突袭核设施:库尔斯克核电站遇袭背后的俄乌核安全博弈
当地时间9月25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州长欣施泰因的社交平台声明打破了库尔恰托夫市的平静:一架乌克兰无人机试图袭击库尔斯克核电站二期工程,坠落时撞击在建区域建筑,虽未造成起火与伤亡,且二期工程保持正常运行,但建筑物被碎片击穿的痕迹,仍为俄乌冲突中的核安全局势敲响警钟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而是核设施持续沦为军事目标的最新注脚,将地缘博弈与核安全风险的双重危机推向台前。
库尔斯克核电站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冲突中的敏感焦点。这座位于库尔斯克市以西40公里的能源核心,供能覆盖俄罗斯中央联邦区19个地区,发电量占中央黑土区总发电量的52%,不仅支撑着库尔斯克州90%的工业生产,还曾为乌克兰北部和东北部供电 。更关键的是,正处于建设中的二期工程承载着特殊使命——其搭载的两台VVER-TOI机组,是俄罗斯最新一代轻水反应堆,专为替代核电站内4台老化的RBMK机组而建,单台机组总发电量可达1255兆瓦,是俄罗斯保障西部能源安全的核心项目。距离乌克兰边境仅60公里的地理位置,更让其成为双方军事行动的潜在靶点。
此次无人机袭击暴露了核设施防御的脆弱性。尽管俄罗斯国民近卫军已加强对该核电站的保护力度,但无人机仍成功突破防线进入核心区域。从技术特征看,此类袭击与2025年8月24日发生的事件高度相似——当时乌军无人机被击落坠毁后爆炸,造成核电站辅助变压器起火损坏。专家分析指出,乌克兰可能使用了“夜魔”系列无人机,这类装备配备微型涡喷发动机与AI导航系统,可依托地形匹配实现电磁静默突防,且部分机型搭载北约制式导航模块,显现外部技术支持痕迹。对于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而言,尚未完全成型的防御体系与密集的施工设备,更易成为无人机攻击的目标。
事件背后是俄乌围绕核设施的长期对抗升级。早在2024年8月,乌克兰进攻库尔斯克州时就曾提及将该核电站作为潜在打击目标,当月内便多次发动袭击导致变电站受损,迫使二期工程缩减施工人员规模 。俄方则将此类行为定性为“战争罪行”,俄外交部多次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报情况,强调其违反国际法。而乌克兰方面虽未直接回应此次袭击,却延续了此前“反向指责”的叙事逻辑,类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遭无人机袭击时双方互相归咎的模式 ,使真相在博弈中愈发模糊。
国际社会对核安全的担忧早已不是杞人忧天。IAEA总干事格罗西在2024年8月视察库尔斯克核电站时就明确警告,核设施靠近交战前线“极其危险”,运行中的核设施遭袭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此次遇袭的二期工程虽未投入运行,但在建反应堆的压力容器、主循环管道等关键设备若受损,不仅将导致数十亿美元投资付诸东流,更可能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潜在风险。事实上,IAEA监测数据显示,库尔斯克核电站周边已多次发现无人机碎片,最近一次距乏燃料储存设施仅100米,核安全红线持续受到触碰。
这起事件还折射出俄乌冲突的新战术趋势。随着无人机技术普及,“非对称打击”正成为乌克兰牵制俄军的重要手段。2025年5月,乌军甚至曾出动60架次无人机试图围猎视察核电站的普京专机,虽未成功却暴露其精准打击能力。而俄方防空系统正面临严峻考验,尽管“竞技神”自动化防空系统与苏-35S战机组成的立体防御能拦截大部分目标,但43%的无人机突破率仍凸显防御漏洞。此次袭击选择在建工程作为目标,更暗含“瘫痪俄方能源基建未来布局”的战略意图。
国际社会的反应进一步凸显局势的复杂性。IAEA在事件发生后迅速确认周边辐射水平正常,但格罗西重申“所有核设施都必须时刻受到保护”的立场,呼吁立即停止针对核设施的军事行动。然而,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背景下,类似扎波罗热核电站那样“设立安全区”的提议始终未能落地——这座欧洲最大核电站自2022年以来多次遭炮击与无人机袭击,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制造核风险,IAEA常驻工作组也难以彻底化解危机 。库尔斯克核电站的遇袭,无疑让本就脆弱的核安全共识更受冲击。
事件的后续影响已开始显现。俄方宣布将进一步强化核电站周边的防空部署,包括增配“克拉苏哈-4”电子压制系统,同时加速二期工程关键设备的安装进度,力争提前实现机组并网发电。乌克兰则可能延续“精准打击俄后方设施”的战术,其近日对列宁格勒州、加里宁格勒州的无人机突袭已显现这一趋势。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动-反制”循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若核设施遭袭引发放射性泄漏,后果将远超战场范畴,波及整个欧洲大陆。
当库尔恰托夫市的建筑工人清理完无人机碎片,库尔斯克核电站二期工程的塔吊重新启动,但核安全的阴影并未消散。从扎波罗热到库尔斯克,核设施不断沦为军事目标的现实,证明和平利用核能的底线正被持续侵蚀。此次无人机袭击虽未造成灾难性后果,却以最直接的方式警示世界:在冲突的逻辑中,没有绝对安全的核设施。唯有重启对话、划定核安全红线,才能避免“核灾难”从警告变为现实——这不仅是俄乌双方的责任,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命题。
来源:妙语启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