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夕,《蛙》这部小说刚刚问世。书中通过妇科医生姑姑和她的侄子——一位剧作家——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复杂历程。这部作品没有简单地对政策唱赞歌或全盘否定,而是聚焦于这一政策下具体的人的命运。
> 一部直面计划生育复杂性的作品,撞上非黑即白的网络舆论场,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夕,《蛙》这部小说刚刚问世。书中通过妇科医生姑姑和她的侄子——一位剧作家——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复杂历程。这部作品没有简单地对政策唱赞歌或全盘否定,而是聚焦于这一政策下具体的人的命运。
假设时间跳到今天,莫言刚刚动笔创作《蛙》。每天收工后,他刷开手机,看到的会是怎样的场景?
热搜榜上,生育政策话题下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某个作家因为描写了有争议的历史片段而被举报;某部电视剧因一个被认为“不正确”的细节被全网下架... 这样的环境里,那个敢于直面复杂现实的莫言,还会是我们熟悉的莫言吗?
01 网络放大镜下的创作,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今天的创作者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环境:每写下一行字,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想想看,如果莫言今天开始写《蛙》,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情况。有人会提前“剧透”他的创作题材,然后开始标签化批判:“莫言要写计划生育了,他想表达什么?”
作品还没完成,各种猜测和断章取义已经满天飞。可能有人仅凭零散的传闻就开始下定论,给作品贴上各种标签。这种未审先判的压力,会让任何创作者感到窒息。
现在的网络舆论场偏爱简单直接的分辨法:不是赞成就一定是反对,不是朋友就一定是敌人。但优秀的文学创作恰恰活在灰色地带,探索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才是它的使命。
莫言曾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站在人的高度上写作。”但当网络空间充斥着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时,这种站在人性高度的写作还能有多少生存空间?
02 流量至上的时代,沉默成了最安全的选择
现在的网络机制偏爱那些简单刺激、立场鲜明的内容。复杂需要思考的内容,往往不如简单直接的口号有传播力。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创作者学会了自我约束。他们知道,触及某些题材可能意味着无穷的麻烦。于是,最安全的选择就是避开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题材。
可以看看现在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创作者选择远离现实题材,转而投向玄幻、甜宠、穿越等安全领域。不是因为这些题材更有艺术价值,而是因为它们不太会触碰到现实中的敏感神经。
试想,如果莫言在今天开始创作,他会不会也被建议“选个更安全的题材”?毕竟,直面计划生育这样有争议的历史话题,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需要莫大的勇气。
但如果我们失去了敢于触碰复杂现实的创作者,我们的文学版图将会变得多么单调和苍白。
03 文学的本质是探索,而非站队
伟大文学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能够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展现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
拿《蛙》本身来说,莫言并没有简单地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赞美或批判,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命运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书中的姑姑既是一个执行政策的模范,又是一个背负着沉重道德负担的普通人。
这种创作视角,在网络舆论场中常常被误解为“立场不鲜明”。但实际上,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文学有了存在的价值。
如果所有作品都只能表达单一的、明确的立场,如果每个人物都必须是非分明,那么我们的文学将失去探索人性深度的能力。文学不是宣传册,它的使命是呈现而非判断,是探索而非结论。
---
现实中的莫言是幸运的,他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创作出了《蛙》。这部作品后来还帮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特别提到《蛙》“将中国现代史中的复杂性以寓言形式呈现出来”。
但如果我们今天的环境已经不再允许这样的创作,损失的将不仅是某一部作品,而是整个社会直面复杂、思考深刻问题的能力。
也许我们需要问自己的是:我们是想生活在一个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还是一个允许多元表达、包容复杂性的社会?
当下一个莫言开始创作时,我们是将成为阻碍他的噪音,还是保护他创作自由的屏障?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心思想自由的人深思。
来源:女神看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