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向东带我们参观。刘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与工业遗产研究,曾多次受邀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做专题讲解。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刘老师的讲述,走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鸿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群星图谱中,沈鸿是格外特殊的一颗——他仅受过四年小学教育,却在长期自学和实践中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具备了极高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满腔赤诚在民族危亡与国家建设的征程中,书写了从机械学徒到工业巨擘的传奇人生。
沈鸿在查阅资料。沈鸿只受过四年的小学教育,却在长期自学和实践中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具备了极高的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1年至1937年,沈鸿在上海创办“利用小五金厂”,并任经理兼工程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鸿主动加入工业内迁的队伍,带着工厂所有的机器与工人,冲破战火阻隔迁至武汉。可抵达后,国民政府的不闻不问,让这群满怀报国热忱的工人陷入绝境。在迷茫与挣扎中,沈鸿联系了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中国共产党人救亡图存的坚定信念与务实作风,让他看到了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将工厂的机器转运至西安,再通过地下交通线,最终将工厂完整带到延安——这是抗战期间首个内迁延安的工厂,不仅送来边区最紧缺的机床设备,更带来了十几位工人,这些工人也成为后来延安边区兵工的重要骨干力量。
1939年,沈鸿(右一)和部分技术人员在安塞茶坊留影,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延安的岁月里,沈鸿的实干才华得以尽情施展。他牵头创办“茶坊兵工厂”,在缺材料、少图纸、无先进设备的极端条件下,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1938年到抗战结束,茶坊兵工厂为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等军工企业,设计制造了134种型号、数百台套机器设备,为前线输送了急需的武器装备;同时,他还为制药、造纸、印刷、炼铁等民用工厂打造400多台件设备,撑起了边区民生与工业的半壁江山。1942年,沈鸿被评为特等劳模,毛泽东主席亲题“无限忠诚”奖状,这四个字,既是对他扎根边区、默默奉献的最高褒奖,更是他毕生信仰的生动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鸿并未停下奋斗的脚步。他先后主持江南造船厂万吨水压机、“九大设备”等国之重器的研制,在技术条件匮乏的年代,为我国重型机械与国防工业筑牢根基。
沈鸿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三种动人的特质,成为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其一,是“辨明方向跟党走”的清醒与坚定。他本可在上海滩安享生活,却毅然放弃优渥条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只因他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引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与富强”。这种基于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对光明的主动追寻,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清醒认知与责任担当。
其二,是“位高不忘守初心”的务实与坚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鸿即便担任一机部副部长、煤炭部副部长等要职,始终不脱离科研生产一线,奔走在工厂车间与研发现场,用行动打破“高位者远离实务”的刻板印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彰显了科技工作者“扎根实践出真知”的精神。
其三,是“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格局与情怀。从上海厂主到延安工业开拓者,再到新中国工业建设者,他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抗战时为国造武器,建设时为国铸重器,用一生证明“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富强,个人的才华才有施展的广阔舞台”。
正如沈鸿自己所说:“赴延安是我人生道路的大转折,是我革命生涯的新起点。”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奋斗的范畴,成为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而言,他身上那份“不唯学历唯实干”的韧劲、“危难时刻敢担当”的勇气、“一生向党守忠诚”的赤诚,仍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想跨越时空见证沈鸿携设备奔赴延安、
在困境中点燃边区工业火种的峥嵘岁月吗?
9 月 27 日 19:00-20:30,
剧目《铁火流光》将在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视频号直播,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以实干报国的热血故事!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