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则网帖,大意是追觅基金强制员工跟投,并跟淘汰机制挂钩,在要求的期限内没有跟投的员工将被“汰换”。
导语:从扫地机器人到天文摄影手机,追觅创始人俞浩的跨界野心能走多远?
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追觅,最近新闻有点多。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则网帖,大意是追觅基金强制员工跟投,并跟淘汰机制挂钩,在要求的期限内没有跟投的员工将被“汰换”。
这则帖子传播很快,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随着舆论传播,追觅科技旗下的投资公司追创创投很快进行了官方回应,声明内容很长,但总体态度就是:这事子虚乌有,发帖者纯属造谣。
尽管如此,很多网友并不买账,毕竟流传的帖子里不光有文字,还有群聊截图,追觅多位高管的名字出现在其中。
当然这些持怀疑态度的网络评论大都只是臆测,并无证据,但这些评论存在本身可能并不奇怪。
因为追觅近期布局的新业务,最大的特点就是:烧钱。
今年8月,追觅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并宣称要将首款产品将打造成世界范围内性能极佳的超豪华品牌。
据悉,追觅的汽车工厂计划建在特斯拉德国工厂附近,面积预计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
9月份,追觅又宣布跨界造手机,并为自己的首款高端旗舰起了一个马斯克式的名字:Dreame Space。按照追觅的说法,这款手机拥有“天文级摄影”。
你看,做小家电出身的追觅不仅要同时造车、造手机,而且上来就剑指高端,汽车工厂打算建在德国,对标特斯拉。
手机也是,华为、小米们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没有谁敢喊出“天文级摄影”。
野心这么大,也难怪外界会担忧追觅的资金链。
就拿造车这一项来说,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入局门槛是400亿。
而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追觅2024年全年的营收只有150亿,就算如追觅宣传所说其2025上半年营收超过2024全年,恐怕也只能勉强够到李斌所说的门槛。
更何况追觅的野心远不止汽车这一项。
据《红星新闻》,2024年以来,除了造车和造手机,追觅跨界的行业还有潮玩、茶饮、大家电、具身智能、无人机、天文望远镜等。
其中,汽车、手机、无人机和天文望远镜都是追觅最近一个多月内宣布要切入的新赛道。
不得不说,和追觅的野心比起来,小米跨界造车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毕竟,小米造车这事儿,雷军还要犹豫犹豫,调研了好久才敢下决心。
但是野心归野心,最终还是得有实力打底。
小米2021年3月宣布跨界造车,人家的底气是2020年营收2459亿,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6亿台。
相比之下,追觅上年150亿的营收确实有点不够看。
野心如果大于实力,画的饼越多,可能就越危险。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乐视。
乐视活跃的那些年里,贾跃亭向媒体和投资人抛出一个又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比如“FF-91概念车”“6x4技术架构”“生态化反”等,每年一两百场的发布会更是令其崇拜者“为梦想窒息”。
靠着这些概念,乐视从一家视频网站,摇身一变,成为投资者眼中横跨多个板块的新兴巨头,市值一度达到1700亿元。
但最终结果如你所知,乐视资金链断裂,陷入造假丑闻。贾跃亭长期滞留美国,徒留“下周回国”的笑谈。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远的有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雷曼兄弟,近的有众所周知的某家房地产公司,无一不是野心太大,最终遭到反噬。
这些教训殷鉴不远。所以人们看到追觅造车要对标特斯拉、造手机要“和华为、小米三分天下”,难免联想到当初的乐视和恒大。
插句题外话,当初恒大暴雷之前,也传出过要求员工买基金的消息。
当然,这些都是旁观者的担忧,追觅自身对这些布局的态度仍然很自信,多次向外界透露出财务状况良好的讯号。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2005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2021年入选《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
年轻且有才华,或许俞浩最终可以令追觅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野心,变为现实。
毕竟俗话常说,一切皆有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颗粒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