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满洲”到黄柳霜,早期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充满刻板偏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21:21 1

摘要:这是一部从1500至1949年有关西方影像里的中国形象的历史的作品。该书从宏观层面将西方的中国形象分为1500—1800、1800—1900、1900—1949三个大的阶段,以各个历史时期西方传世的各类影像资料为对象,分析这些影像背后映照的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

《画龙:西方传世影像里的中国形象1500-1949》,杨红林 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这是一部从1500至1949年有关西方影像里的中国形象的历史的作品。该书从宏观层面将西方的中国形象分为1500—1800、1800—1900、1900—1949三个大的阶段,以各个历史时期西方传世的各类影像资料为对象,分析这些影像背后映照的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旨在为现实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内文选读

1913年,原本默默无闻的三流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了一部名为《傅满洲之谜》的悬疑小说,没想到居然一举成名,45年间接连不断创作了十多部以傅满洲为主角的小说,包括《恶魔医生》《傅满洲的踪迹》和《皇帝傅满洲》等。萨克斯·罗默原名亚瑟·亨利·沃德,出生于英国伯明翰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必须指出的是,此人一生中从未到过中国,然而他却靠着想象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负面中国人形象——傅满洲。

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傅满洲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在傅满洲系列小说中,主人公大反派傅满洲博士是一个邪恶的天才科学家,他拥有多个外国大学的学位,精通多种语言,并且掌握着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他行踪诡秘,幽灵般地兴风作浪,其目标就是消灭白人并征服全世界,而与他对抗的是像福尔摩斯一样的白人警探丹尼斯·史密斯。

从1929年到1932年,美国好莱坞先后拍摄了多部以傅满洲为主角的电影,如《神秘的傅满洲博士》(1929)和《傅满洲的面具》(1932)等。这些电影中的傅满洲通常被描绘为一个阴险狡诈的中国人,有着瘦高的身形、秃头、倒竖的长眉和狰狞的面孔,他走路无声,举止中透露着阴谋与危险。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傅满洲的形象在西方世界中广泛传播。因为许多无知的西方人,竟然真相信这个虚构的恶棍,就是所有华人的形象代表,导致对全世界华人造成了曲解、侮辱和伤害,影响深远,甚至在近百年来都一直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

不过就在傅满洲系列电影开始在西方世界流行时,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国内政局也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单方面扭曲丑化中国形象的行为越来越遭到抵制和抗议。为了维护在世界的民族形象,当时的中国社会各界曾多次向美国交涉。当1932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公映时,中国驻华盛顿使馆曾提出抗议。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本土的排华倾向有所减弱,中美外交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好莱坞电影中也开始出现不同于傅满洲的新的中国形象。

1925年,一部名为《没有钥匙的房子》的侦探小说在美国出版。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当地的首富在自己从不上锁的房间里被刺杀,这是一个牵扯了死者女儿的凶杀与遗产窃取案件。在破案的过程中,檀香山警察局的华人警探陈查理突破层层障碍,根据各种蛛丝马迹抓住了凶手。尽管在这部小说中陈查理并不是主角,但得益于作者比格斯生动、幽默的描写,他的形象却迅速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好莱坞迅速跟进,开始同步在银幕上打造陈查理这个的全新的中国人形象。从1925年改编《没有钥匙的房子》开始,到1949年热度渐消,好莱坞有四家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47部“陈查理”题材的电影,福克斯公司甚至正是依靠该系列电影的成功度过了大萧条时期。在这些好莱坞电影中,有研究者就认为:“陈查理的出现标志着美国的中国人形象与对中国人的态度的转变,这种形象尽管仍有些类型化和种族主义色彩,但无疑已多了些人性特征,也有些动人了。陈查理是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体现的那种新观念正在广泛流传并扩大影响。”

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陈查理形象,开始拥有一些西方人所喜爱的正面因素。

当然,陈查理这个形象得以在西方世界广为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因为在此期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与扩张,美日关系日益紧张,中美关系渐趋密切直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而好莱坞自然需要积极塑造正面的华人形象。实际上自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好莱坞开始更多推出真实反映中国形象的电影,而最具有标志性的当数1937年上映的故事片《大地》,该影片改编自赛珍珠193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在中国生活了将近40年,毫无疑问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深厚感情,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帮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这种意图集中体现在小说《大地》中。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旧中国农村的故事,主人公王龙和他的妻子阿兰,是真正执着于土地的中国农民,贫困与饥荒曾使王龙逃离故土去城市出卖苦力,而意外获得的财富又使他能够重新回到故土。

出人意料的是,赛珍珠的小说《大地》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美国人几乎是史无前例地对遥远的中国给予了如此关注。《大地》在1931年出版当年就创下了180万册的纪录,并连续22个月登顶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随后重印了多次,总销售量达数百万册之多,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难能可贵的是,小说通过王龙一家的曲折命运,为美国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农民形象,纠正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改变了自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负面的中国形象,扭转了一百多年间西方文化对中国丑化的倾向,使西方人感觉到中国人不仅是与他们同样的人,具有相同的人性,而且还具有西方文化价值推崇的某些高贵品质,这种对中国形象认知在美国国内体现得尤其明显。

小说《大地》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1933年,米高梅公司决定拍摄同名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中国政府希望影片不要再现原作中对中国人不友好的描述,并参与了剧本的审查与修改。剧本经历了16次审查和修订,最终获得批准。虽然中国政府希望影片的主角能由华人出演,但好莱坞最终未能答应这个要求,男女主角王龙和阿兰均由美国好莱坞演员扮演。

电影《大地》剧照,1937年

电影《大地》在1937年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除了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外,也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其他几项提名。总的来看,《大地》在西方世界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中国人形象,架起了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桥梁,对改善和提升中国人在西方的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该片主题思想积极健康、励志向上,演员的表演精湛,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农民形象,扭转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片面观念,跨越了种族与文化之间的藩篱,引起世界不同国家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而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电影《大地》所描绘的苦难中国最终加强了他们的自豪感——中国是一个“待拯救的世界”,那里有亿万待拯救的异教徒还在苦难中挣扎,而西方人作为上帝的宠儿,正是那个拯救者。

遗憾的是,尽管20世纪30年代起好莱坞的银幕上出现了陈查理这样相对正面的中国形象,也出现了《大地》中可爱可敬的中国主人公,然而必须看到,这种转变实际上只是历史潮流推动下的一种矫正,甚至只是一种国家利益的需要。如果没有文化上真正的理解与尊重,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就很难彻底改变,而傅满洲那种角色的退隐就只能是暂时的。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始终是变幻不定的。关于这一点,美国华裔演员黄柳霜(Anna May Wong,1905—1961)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证明。

黄柳霜是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亚裔美籍女演员,她的演艺生涯和个人生活体现了20世纪初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复杂地位和挑战。

充满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风情的华裔电影明星黄柳霜。

黄柳霜出生于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她从小就对电影产生兴趣,并在12岁时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黄柳霜在好莱坞的早期电影中扮演了各种角色,特别是在《海逝》(1922年)、《唐人街之旅》(1926)等片中的出色表演,使她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星。她在多部电影中展现了才华,包括与美国大明星范朋克合作的《巴格达窃贼》(1924年)。尽管黄柳霜演技出众,但由于当时好莱坞的种族主义偏见,她的职业生涯受到了限制。她经常被迫扮演一些具有刻板印象的角色,这让她感到不满和挑战。尽管她努力试图在银幕上展示正面的华人形象,但终其一生都无法突破无形的桎梏。

黄柳霜杏眼弯眉,但在电影中却经常眯缝着眼睛,或以细长、浓重的眼妆与封闭型眼线示人,刻板规整中既显得阴险狡诈,又表现出呆板无趣,与电影中西方女性的妆容迥然不同。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黄柳霜悲哀地发现,从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镜头前那天起,她就成为东方的符号。她除了演绎卑微的华裔女性,别无其他选择。黄柳霜的影迷遍布世界各个地区,有关她的文字和照片出现在美国、欧洲、澳洲、南美以及日本、中国的电影刊物上。她努力提高自己的表演技术,甚至认真学习英国上流社会的英语口音、德语等语言,尽其所能在公众面前表现她的美丽和优雅。但是她仍然没能脱离时代、民族赋予的刻板形象。最终,这位内心充满矛盾的华裔女星只能愤慨哀叹“为什么银幕上的中国人都是恶棍?我们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当好莱坞筹拍电影《大地》时,很多人都认为凭借黄柳霜的演技,以及华裔的天生优势,必定能出演阿兰一角。然而片方最终还是决定由德裔女演员路易斯·赖纳出演阿兰,后者也凭此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